10.14 千年通州,古鎮藏龍,南通這座歷史文化名村號稱龍城

“通天下,州如畫。”

通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江海文化的重要承載地。

而在其轄區內的二甲餘西古鎮,更是一座有著1000餘年文字記載的歷史文化名村。

鳥瞰餘西

青磚黛瓦、拱橋流水、牌坊書院、大明藝苑......經過千年的歷史沉澱、風雨洗禮,以及政府部門的保護性開發,如今,這座古鎮以其獨特的古現代風韻,成為了不少驢友的網紅打卡地和攝影愛好者的絕佳取景地。

餘西,千年歷史,形似蛟龍

餘西是一座有著1000多年文字記載的歷史古鎮,古名餘慶(慶餘),因城廓設置形似龍,又名龍城(地)。

今日餘西

始於唐末,興於北宋,盛於明清,煮海為鹽而逐步發展形成。唐末成陸,五代初屬靜海鎮,後周設餘慶(餘西前身)寨,屬揚州府通州靜海縣,與狼山、蔡港、石港、西寨同屬靜海五要塞。

老街、老人

餘西古鎮至今依然保存明清、民國時期餘西城“中軸對稱、城河相擁”的獨特設計格局和工字形街道佈局,以“工”字形主街為骨架。

老街景色

傳說主街道形似龍,衙署是龍頭,大悲殿和三官殿為左右龍角,東西古井為龍眼,將軍廟為龍鼻,南北向主街為龍身、龍尾,路鋪碎石為龍鱗,街巷為龍足,故稱龍街。因古鎮街端原有鎮海門、對山門、迎江門、登瀛門四座城門,故又稱“龍城”。

宅院文化,依然可見

宅院文化是餘西古鎮的一大特色,建築多設置簷廊,門窗較大,屋面有輕微的凹形,鋪蓋小青瓦,香山古建築的泥塑在餘西屋脊上得到了惟妙惟肖的體現。

老街的往事

泥塑形態各異,雕塑精緻,屋簷部不但使用了勾頭瓦和滴水瓦,還加上了花邊,形成了獨具南通建築特色的“貓兒頭”,故院落木質構架建築新穎,山牆、主樑可謂雕樑畫棟,古樸精美。

餘西至今依然保持明清格局的街巷形態

“杜誼茂綢布莊”、“馬家燒酒坊”……前店後宅也是餘西古鎮的一大特色。經過千年洗禮,龍街兩側當年的店鋪舊宅多數仍在,雖然部分店鋪已變得殘垣斷壁,但是透過簷廊上的斑駁字跡,一幕幕繁市富邑的興盛景象依然依稀可見。

牌坊之鄉,廟宇興旺

餘西被稱為南通的“牌坊之鄉”,南通有四個牌坊,這裡就佔了三個,如今尚存的有位於龍街的錢氏貞節牌坊和位於袁灶街的張氏貞節牌坊。貞節牌坊作為歷史文化的一個化石,它與歲月一樣沉重。

西來禪院

餘西古鎮廟宇興旺,有衙署、曹溥孝子坊、孔廟、大悲殿、宗祠等一大批歷史宗教文化遺址,且主要宗教場所遺址尚存。

牌坊

其中,大悲殿舊為通東名勝,建築群內古木林立,歷經數百年風雨洗禮的銀杏,羅漢松等古樹依然翠綠挺拔、生機盎然,它與一代又一代的小鎮人在這裡守望古往今來。

人文薈萃,藍布出之

作為吳越文化的薈萃之地,餘西古鎮將“人傑地靈”演繹得淋漓盡致!

跨越千年,這裡先後走出了柳敬亭、曹頂、曹秀升、李同、朱理治等眾多的歷史名人:說書藝人柳敬亭走出餘西紅遍大江南北;餘西鹽民曹頂橫刀立馬抗擊倭寇英名四傳;御賜翰林李同舊宅依然,洋溢著餘西崇學民風;無產階級革命家朱理治追求真理走上革命之路;抗日英雄孫佔彪壯懷激烈獻出年輕生命。

晾曬藍印花布

此外,餘西古鎮還是我國藍印花布的發祥地。勤勞聰慧的餘西人將藍印花布傳統印染技藝挖掘、發揚,生產的純棉藍印花布系列,列入國家“星火”計劃。藍印花布傳統印染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振興染坊王振興還被評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藍印花布

江海水村,記憶鄉愁

傳承歷史、開啟未來。2012年8月,通州區正式開啟對餘西的實質性保護工作。

古鎮雪韻

多年來,餘西古鎮按照打造江海水村的發展定位,打造一流宜居環境的現實要求,進行了古鎮內外水系疏浚、拆壩建橋、沿河綠化,實現了古鎮內“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同時,先後完成了孝子坊修復工程、朱理治故居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項目。2014年3月,餘西古鎮被國家住建部和文物局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餘西古鎮的年味

在積極推介招引下,2016年,大明藝苑項目和餘西古鎮“邂逅”併成功牽手。作為南通市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大明藝苑的建設得到了市、區有關部門的鼎力相助。在二甲鎮大力支持下,大明藝苑一期項目於2018年下半年竣工,並於2018年12月28日正式試開館。

古鎮一角

餘西古鎮

白牆黑瓦、品茗賞畫,大明藝苑的落地為餘西古鎮增添了靚麗的風景線,使餘西古鎮的保護性開發工作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也為二甲鎮的文化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理念、新的活力。

老街生活的滋味

時光流轉,鄉愁不減

厭倦了城市的喧囂與繁華

不妨來到這裡

漫步青石板路

尋找記憶的鄉愁

感受最簡單的古鎮慢生活吧!

“通天下,州如畫。”

江海水村——餘西古鎮

通江達海,通古達今

記憶鄉愁,展望未來!

我在那裡,等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