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百年梅州最珍贵的老照片,每一张都令人无比赞叹


鸦片战争以后,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据维基百科记录。1850年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的神父将天主教传入广东梅州。外国传教士在梅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大力开办教会学校,帮助穷苦人、启蒙教育,同时用镜头记录下了清末、民国时期梅州大量自然、人文影像。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数字图库就留存了不少的梅州老照片,让我们得以重温当时的乡土风情。


梅城南门下程江、梅江交汇处的码头 梅城南门和对出的江面,摄于1893-1904年间。拍摄位置大致在现德龙大桥附近河床上,正处于程江与梅江的交汇处,这个地方是以前老百花洲所在地,名叫乌廖沙,旧时的百花洲好比是南京的秦淮河,是当时著名商业繁华之地。
南门凌风楼,摄于1913年。梅城江北江边有凌风东路、西路,皆因“凌风楼”而得名。可惜,凌风楼已因梅城扩建而成为历史记录。
刚建成的梅江桥,摄于1935年,桥下的梅江水位不高。
松口元魁塔,位于梅江北岸,摄于1910年前。从梅城坐船往汕头约9个小时,途经此塔下。‍‍‍‍
梅城的主街道,摄于1948-1950年间。
墟市入口“人之有恩,可念不可忘。人之有仇,可忘不可念。”摄于1905-1930年间。
客家豆腐摊档,摄于1905-1930年间。
梅城附近的围龙屋,摄于1937-1948年间。
通往传教会的黄塘桥,摄于1893-1904年间。 黄塘百多年前还是梅城的西郊,一条小河蜿蜒从北向南偏西流淌,黄塘桥横跨小河,以桥为中心,附近是一条三百米的狭小街道,其他地方多为农田。1887年起,传教士在这里陆续建教堂,办医院和学校,渐渐兴旺起来。
1914年6月1日,梅县教会学校的学生列队通过黄塘桥。
梅城北门铁汉楼,摄于1913年。可惜上世纪拆城后,这座铁汉楼也一并玉石俱焚了,仅余楼前一条街,叫作元城路。 铁汉楼和元城路都是为了纪念宋朝谏官刘安世。刘元城为宋哲宗年间从学于司马光之谏官,因屡以直言进谏而被贬谪梅州。其为人刚正不阿,著名诗人苏轼称其为“真铁汉”。他谪居梅州后,不畏艰难,建书院于城内,开梅州兴学办教育之先河。此后,梅州文教渐兴,后人感念其德其才,遂建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