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


仓央嘉措在他的诗中写道:“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片圣土,每靠近一步都是幸福。中国的西藏,便是不少人心灵深处的那片净土,在这里“凡山皆有神,凡水皆有圣”,其中有一座更是被藏传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四大教派视为神山之首,能到这里朝圣是许多人的一生夙愿,这就是冈仁波齐。


西藏不缺神山,其中有一座更是被藏传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四大教派视为神山之首,能到这里朝圣是许多人的一生夙愿,这就是冈仁波齐。严寒的冬季,冈仁波齐躲在白雪皑皑的冈底斯山脉中,只不过它太与众不同了,那形似圆冠金字塔的山形,经常白云缭绕的峰顶,与周围山峰迥然不同,又让人难以目睹真容。
冈仁波齐最著名的标志,南面山体上有一道巨大并纵向而下的冰槽,终年积雪的峰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冈仁波齐的北面积雪却很少。 珠峰是家喻户晓的世界第一高峰,但被称为“西藏第一神山”的为什么会是冈仁波齐?

当我们将地球张开放平,能看到地球是呈上升阶梯走势,因而说西藏是“世界的屋脊”,那中国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阿里地区无疑是“世界屋脊之屋脊”
那么在这片看似荒芜的大地上,“众山之主”冈底斯山脉,横贯西藏西南部,与喜马拉雅山脉平行,山脉的主峰就是冈仁波齐,冈仁波齐垂直高差仅2100多米,在冈底斯山脉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光是8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0座,与周围这些高山相比,海拔只有6638米的冈仁波齐正处在“平均身高”线下。
冈底斯山脉的雪山融水,分别流向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孕育出阿里地区著名的四条大河马泉河、狮泉河、象泉河、孔雀河。它们朝着各自的方向,开始了史诗般的奔流,沿途还孕育出灿烂的人类文明,向东流的马泉河是雅鲁藏布江的源头;向南流的孔雀河是恒河支流上游源头之一;向西流的象泉河则是印度河最大支流、萨特累季河的上游;向北流的狮泉河也是印度河河源。

据考证,狮泉河曾经连接着一个大湖,后由于湖床抬升等原因,导致原本的大湖一分为二,分裂成圣湖玛旁雍错、鬼湖拉昂错。玛旁雍措,佛教经典中称它为“世界江河的母亲”,它是苯教、佛教、印度教中最古老、最神圣的圣湖,湖面海拔达4588米,与纳木错、羊卓雍错共称为西藏三大圣湖。
传说在古代有一婆罗门教徒,把祭祀的圣水泼到了这里形成了湖水,后来称为龙王领地,大唐高僧玄奘有感于这里动人的传说和山川湖泊的秀丽,在《大唐西域记》中称它为“西天瑶池”。神奇的是,马泉河、孔雀河、象泉河、狮泉河这四条河流浩浩荡荡流向不同方位和地域后,最终却又都交汇到一处——印度洋。
它们所流经的区域,孕育了多个文明和宗教藏族文明、古象雄文明、古格文明及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而冈仁波齐正好位于这四条河上游的中间位置,冥冥中似乎在昭告世人:冈仁波齐是百川之源,世界的中心!

冈仁波齐的地位很崇高,被视为佛教传说中的须弥山,耆那教当它是创始人大雄的悟道之地,印度教认为这是湿婆神的居所,同时还描绘出他们心中的世界轴心。人神之间以冈仁波齐为轴,分割出天地两个世界。
据雍仲苯教《大藏经·俱舍论》中记载:“印度往北过九座大山,有一座大雪山,雪山下有四大江水之源...”佛经中的大雪山就是指冈仁波齐。据说山内居住着苯教的360位神灵,它是中国明令禁止攀登的神山,毕竟经历了千万年的风蚀作用,使其山壁陡峭、松动易碎,再加上山顶积雪终年不化,攀登很危险!
在佛教正式传入吐蕃之前,藏地各部落普遍信仰苯教,由于后来佛教赢得了较高的地位,使得当地支持苯教的贵族们不满。公元840年,为了推行苯教,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上位期间,下令禁止佛教,并以残酷的手段给予严厉的打击,时间虽然不是很久,但对立足未稳的佛教来说,打击可是十分沉重的,以致西藏佛教史把这段历史称为“灭法时期”。

然而时间来到9世纪中叶,在朗达玛死后,吐蕃王朝最终也走向了分裂,王孙吉德尼玛衮战败后逃到阿里,在神奇的雅丹群中建立起古格王朝,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了立足点。直到1042年,已到花甲之年的孟加拉高僧阿底峡一行人跋山涉水,翻越喜马拉雅山入藏弘法,使得古印度重要的佛教教义从这里传入西藏腹地,佛教才能再次在阿里地区复兴。
谁能占据冈仁波齐,谁就获得更多话语权,为了争夺这一圣地,藏传佛教上师米拉日巴与苯教大师那若本琼于是两人约定在15日清晨比赛登山,最先登顶者为胜。太阳初升之前,那若本琼早早就站在一面鼓上奋力冲向顶峰,然而刚接近峰顶,当这一天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冈仁波齐峰上时,只见米拉日巴乘着光线一下子就到了山顶上,惊得那若本琼从冈仁波齐南坡滑落,并留下一道明显的深槽,神山的那道标志就是这么来的。
藏地没有哪一座山,像冈仁波齐一样不仅拥有了“颜值”,还能成为全世界公认的神山,西藏第一神山的称号当之无愧。 来到冈仁波齐不去转山的话,那算是白来了。

当藏地人家来到冈仁波齐,转山是他们表达虔诚的一种方式,转一圈可洗尽一生余孽,转十圈可在五百轮回中免受地狱之苦,转108圈可得道成佛。而在释迦摩尼诞生的藏历马年,据说在这一年去转一圈山的话,可增加十二倍的功德,也就相当于常年的十三圈,所以能在这一年去冈仁波齐转山,成为许多藏家人的心愿。
每年的藏历四月十五日,释迦摩尼诞生、成佛、圆寂的日子,届时磕长头、摇动转经筒的信众都比往常要多得多,藏传佛教信徒们相信,这个月只要做一件善事,就能抵平时做十万件善事。别看这“一圈”说起来如此轻松,实际上转山是很辛苦的,56千米的漫漫山路,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高反、昼夜温差大,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你的意志。当然,只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也许这场挑战就不在话下。
转山分内外线,外线是传统的徒步路线,相对较为安全,内线由于路况复杂,很容易迷路,走内线的话需要当地的喇嘛带路。整个转山外线,以塔钦作为起点和终点,走一圈大约需要1-2天时间,海拔5080米的止热寺是休息点。再走8公里就到达最高点,翻过海拔5648米的卓玛拉垭口,沿途能看到天葬台。信仰是心里的那把尺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即使没有宗教信仰,我们也可以去探访这座神山,绕着它转一圈,看看世界的中心是什么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