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倪光南:半個世紀的科技強國夢

​在中國信息產業湧現的群星中,他無疑是其中與業界聯繫最密切的一位長者。

聯想集團首任總工程師。作為我國最早從事漢字信息處理和模式識別研究的學者之一,提出並實現在漢字輸入中應用聯想功能。1984底中科院計算所為轉化科技成果,創辦了計算所公司(聯想集團前身),他出任總工,主持開發了聯想式漢字系統,創造了重大經濟和社會效益,1983年5月,他毅然放棄了高薪留任加拿大工作的機會回國。他說:“如果我不回來,我此後所做的一切不會對‘中國製造’有所幫助。”在一篇文章中,倪光南如此吐露心聲:“大型計算機的研製,我灑過汗水;國家級科研成果,我取得過;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獎,我也拿過數次。但遺憾的是,這些成果至今還躺在獎狀上,一直沒有成為產品。”現在看來,科技產業化的渴望,成為倪光南下一個人生選擇的根源。

倪光南於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計算所公司也於1989年11月改名為聯想集團公司。此後他擔任公司董事兼總工,主持開發了聯想系列微機,確立了公司的主營業務,時任計算所所長曾茂朝兼董事長,業務處副處長王樹和任總經理,原八室副主任張祖祥和六室實習研究員柳傳志分別擔任副總經理(柳傳志在實習研究員時就擔任副總經理,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倪光南應邀於當年12月出任公司總工程師,將聯想式漢卡的全部技術都帶入了公司。時任副研究員和第五屆青聯特邀委員的他加盟公司時,開出三個條件:“一不做官,二不開會,三不接受採訪。”以便全力以赴以最快速度推出產品。

這裡有必要作一些澄清,本來是先有聯想式漢卡,四年之後,才有從計算所公司改名而成的聯想集團。但聯想集團後來為宣傳需要卻一步步把這一切都搞混了。現在,許多人已經弄不清楚究竟是先有聯想式漢卡還是先有聯想公司?這個問題變得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難以說清了。今天廣泛流傳的說法顯然背離歷史事實:聯想集團前身是當年由中科院計算所創辦的全民所有制的“計算所公司”,絕不是一個實習研究員帶領著計算所所長、業務處長、副研究員、室主任等11人,走出計算所,在中關村某處創辦的一個叫做“聯想”的民營企業!聯想式漢卡為公司賺來第一桶金。僅在計算所公司創建的頭三年間它創造的利潤(包括退稅)即達1237萬元(若按可比物價折算,當年大學畢業生月平均工資為56元,如今為3500元,約相當於今天的七八億元)。它榮獲198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與王選主持的激光照排系統獲一等獎只差一年。今日已成為跨國公司的聯想集團,正是以“聯想漢字系統起家並由此而得名”(柳傳志語)。

居安思危。當聯想集團的發展蒸蒸日上時, 一向力主自主核心技術的倪光南堅持認為聯想下一步應當進軍核心技術,並順應計算機與通信融合(ICT)的趨勢及早作出部署。為此,倪光南於1992年立項研發聯想程控交換機。1994年7月,聯想與華為同時取得了入網證。當時羅爭領導的聯想程控交換機事業部已成為聯想集團第二大部,僅次於楊元慶領導的微機部,其全面實力超過了當時的華為,連中南海都採購了聯想程控交換機。自1988年以來,聯想孫祖希等自主研發了5個ASIC芯片併成功地應用於漢卡、微機和漢字激光打印機,在以用立業的基礎上,1994年倪光南在聯想領導層參與下又與復旦大學和長江計算機公司達成合資建立芯片設計中心(“聯海微電子設計中心”)的意向,準備大力發展集成電路芯片設計能力。此外,1993年,倪光南組織了軟件中心、小型機部、R&D部三個部門聯合開發LXBS金融平臺軟件,市場反映良好;原來的漢字事業部在漢卡銷售下降時早已定位於漢字應用軟件的研發。這樣,整合公司分散的軟件資源也在他的構想之中。

然而,隨著倪光南被排除出聯想領導層,他為聯想未來發展所作的這些部署、計劃和構想也都被拋棄了。聯想集團做出令人扼腕嘆息的決定,像倒洗澡水連同把孩子一起倒掉那樣,不僅擠走倪光南,而且“自廢”了倪光南為聯想未來所“修煉”的“武功”。時至今日,聯想轉型仍然茫無頭緒,只是歷史無法倒回過來了。現在看來,歷史已經在一步步證明倪光南的遠見卓識。聯想滅掉程控交換機事業部,也就錯過了ICT融合的戰略時機,而當時起步比聯想晚得多,規模不如聯想程控交換機事業部的華為,現在已將聯想遠遠地甩在身後,成為中國高技術公司的典範,稱雄國際市場。如果早在1994年倪光南籌劃的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公司能夠順利組建起來的話,憑藉聯想、復旦等的“產學研相結合”,在國內幾乎還沒有競爭對手。

倪光南經常講的一句話是“盡力而為”。從研製聯想漢卡、聯想微機到積極推動自由軟件、中國芯、自主品牌,他為中國IT 業苦苦求索,利用各種渠道宣傳國產芯片和操作系統。

倪光南近年來致力於在中國推廣Linux等開源軟件、推廣國產CPU、國產軟件和文檔格式國家標準UOF等開放標準,併為促進制訂有關產業政策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