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明心寶鑑》最受歡迎的勸善啟蒙書「譯介到西方第一本古籍」!(每日更新你想要的文章資料,為了方便你的查閱請在文章標題的右上方關注我們哦!)
《明心寶鑑》,作為兒童學習教材使用的教養書。大約成書於元末明初,輯錄者或整理者是範立本。全書由20篇、六七百段文字組成,是中國歷史上譯介到西方的第一本古籍。
內容儒道結合,薈萃明代之前中國先聖前賢有關個人品德修養、修身養性、安身立命的論述精華,是比《菜根譚》更流行的勸善書、啟蒙書。曾多次重刊、重印,萬曆皇帝還讓人重輯修訂一遍。可以說,此書至少在有明一代都是最流行的通俗讀物,也是最受歡迎的勸善書、啟蒙書之一。
《明心寶鑑》是中國歷史上譯介到西方的第一本古籍,據考證,早在1590年左右,天主教教士高母羨為研讀漢語及瞭解中國文化,將明朝初年開始刊行的通俗讀物《明心寶鑑》譯成了西班牙文。1592年被譯成西班牙文,手抄本於1595被帶回西班牙獻給王子斐利三世,現收藏於馬德里西班牙國立圖書館。後來《明心寶鑑》又流傳到中國近鄰國家,600多年來一直風行於韓國、日本、越南等國,被用作青少年啟蒙教育、道德教育重要讀本和個人修身勵志經典。在韓國,它是大長今最早的啟蒙讀本,大長今在與各地官衙的醫女們一起接受醫女訓練的時候,學習的經典課開篇即是《明心寶鑑》。
多年來,雖然《明心寶鑑》各種版本流傳不斷,但此書在中國後來竟慢慢湮沒,乃至處於完全失傳的境遇。
2013年4月,在《明心寶鑑》被翻譯成西班牙文400多年後,北京大學教授趙振江又在原譯本基礎上進行完善和修改,推出了《明心寶鑑》西班牙文新譯本,並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了首發式。
“高母羨首次翻譯的《明心寶鑑》被認為是"中西兩國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物證",高母羨則被譽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鋒"。”李朝全說道。
內容
《明心寶鑑》視野開闊,兼容幷包,內容網羅百家,雜糅儒、釋、道三教學說,薈萃了明代之前中國先聖前賢有關個人品德修養、修身養性、安身立命的論述精華,主旨是勸善勸學、引導人心。”
“《明心寶鑑》依內容分為上下二卷共20篇,分別是:繼善、天理、順命、孝行、正己、安分、存心、戒性、勸學、訓子、省心、立教、治政、治家、安義、遵禮、存信、言語、交友、婦行。”李朝全總結說,“內容幾乎涉及和囊括了一個人生存於世所要面對和經歷的方方面面,有關待人接物、立身處世、言談舉止、心性品行、齊家治國等方方面面。從主題上看,《明心寶鑑》主要是關於忠、信、禮、義、廉、恥、孝、悌這八方面傳統美德教育的。”
“《明心寶鑑》通篇大量運用對偶、對仗、排比等句式,幾乎段段都是格言、警句,可圈可點。語句文采絢爛,朗朗上口,特別適合誦讀,適合作為兒童少年研習國學之入門書。又因其內容宏富、深厚,在給讀者豐饒知識的同時,也能帶給人深刻的思想啟迪。因此可以說,這實際上也是一部通俗版的人生哲學,一部人生教科書,一部修身勵志經典。”
“《明心寶鑑》區別於其他教人做人的書籍的顯著特點在於,它的文字、譬喻簡潔易懂,道理深入淺出,簡單實在。”
序
夫為人在世,生居中國,稟三才之德,為萬物之靈,感天地覆載,日月照臨,皇王水土,父母生身,聖賢垂教。而從教者,達道為先。非博學無以廣知,不明心無以見性。雖有生而知之者,近者(近者,高譯本作“近世”。)奇稀。昔夏禹王聞善言,猶然下拜,何況凡世人乎?
曩古聖賢遺誌經書,千言萬語只要(只要,高譯本作“只欲”。)教人為善。所以立仁義禮智信之法,分君子小人之品,別賢愚之階,辨善惡之異。蓋為經書嘉言善行甚多,所以今人覽觀習行者少。況今學者,不過學其文藝為先,未有先學德行為本。及今勸世,多勸修物外之善因,少勸為當行之善事。其昔賢文等書,亦乃於世流傳。
今之好聽善言,君子觀以為奇,罔知古今之要語,是以使人迷惑其心,少欲聞聖賢日用常行之要道。以致不肯存心守分,強為亂作胡行。夫為善惡,禍福報應昭然。富貴貧賤,成敗興衰似夢,時刻須防不測,朝夕如履薄冰。常存一念中平,非橫(非橫,高譯本作“飛橫”。)自然永息,存於其心,自然言行相顧,貫串無疑,所為焉從差誤矣?
——洪武二十六年歲次癸酉二月既望武林。
繼善篇
第一 凡四十七條
子曰:“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
《尚書》雲:“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徐神翁曰:“積善逢善,積惡逢惡。仔細思量,天地不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還不報,時辰未到。平生作善天加善,若是愚頑受禍殃。善惡到頭終有報,高飛遠走也難藏。行藏虛實自家知,禍福因由更問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閒中檢點平生事,靜裡思量日所為。常把一心行正道,自然天地不相虧。”
《易》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漢昭烈將終(《新刻音釋明心寶鑑正文》,敕後主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莊子曰:“一日不念善,諸惡自皆起。”
西山真先生曰:“擇善固執,惟日孜孜。”
耳聽善言,不墮三惡。人有善願,天必從之。
《晉國語》雲:“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太公(周代呂尚的稱號。即姜太公。)曰:“善事須貪,惡事莫樂。”
顏子曰:“善以自益,惡以自損。故君子務其益以防損,非以求名且以遠辱。”
辱。”
太公曰:“見善如渴,聞惡如聾。為善最樂,道理最大。”
馬援曰:“終身為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惡自有餘。”
顏子曰:“君子見毫釐之善不可傾之,行有纖毫之惡不可為之。”
《易》曰:“出其言善,則千里應之;出言不善,則千里違之。”
但存心裡正,不用問前程。但能依本分,前程不用問。若要有前程,莫做沒前程。
司馬溫公《家訓》:“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心好命又好,發達榮華早。心好命不好,一生也溫飽。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難
保。心命都不好,窮苦直到老。
《景行錄》雲:“以忠孝遺子孫者昌,以智術遺子孫者亡。以謙接物者強,以善自衛者良。”
恩義廣施,人生何處不相逢?仇冤莫結,路逢險處難迴避。
莊子雲:“於我善者,我亦善之。於我惡者,我亦善之。我既於人無惡,人能於我無惡哉!”
老子曰:“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老子曰:“柔勝剛,弱勝強。故舌柔能存,齒剛則折也。”
太公曰:“仁慈者壽,兇暴者亡。”
太公曰:“懦必壽昌,勇必夭亡。”
老子曰:“君子為善若水,擁之可以在山,激之可以過顙,能方能圓,委曲隨形。故君子能柔而不弱,能強而不剛,如水之性也。天下柔弱莫過於水,是以柔弱勝剛強。”
《書》雲:“為善不同,同歸於理。為政不同,同歸於治。惡必須遠,善必須近。”
《景行錄》雲:“為子孫作富貴計者,十敗其九。為人行善方便者,其後受惠。”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日日行方便,時時發善心。力到處,行方便。千經萬典,孝義為先;天上人間,方便第一。
《太上感應篇》曰:“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所以人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至,而凶神已隨之。其有
曾行惡事,後自改悔,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
東嶽聖帝垂訓:“天地無私,神明暗察。不為享祭而降福,不為失禮而降禍。凡人有勢不可倚盡,有福不可享盡,貧困不可欺盡。此三者乃天地循環,週而復始。故一日行善,福雖未至,禍自遠矣。一日行惡,禍雖未至,福自遠矣。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而日有所增。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而日有所虧。損人安己,切宜戒之!”
一毫之善,與人方便。一毫之惡,勸人莫作。衣食隨緣,自然快樂。
康節邵先生戒子孫曰:“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後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不教而善,非聖而何?教而後善,非賢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是知善也者,吉之謂也。不善也者,兇之謂也。吉也者,目不觀非禮之色,耳不聽非禮之聲,口不道非禮之言,足不踐非禮之地。人非善不交,物非義不取。親賢如就芝蘭,避惡如畏蛇蠍。或曰:不謂之吉人,則吾不信也。兇也者,語言詭
譎,動止陰險,好利飾非,貪淫樂禍,嫉良善如仇隙,犯刑憲如飲食,小則殞身滅性,大則覆宗絕嗣。或曰:不謂之兇人,則吾不信也。《傳》有之曰:‘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兇人為不善,亦惟日不足。’汝等欲為吉人乎?欲為兇人乎?”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先儒曰:“一日或聞一善言,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虛生。”
行合道義,不卜自吉。行悖道義,縱卜亦兇。人當自卜,不必卜神。我如為善,雖一介寒士,有人服其德。我如為惡,雖位極人臣,有人議其逆。
《周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
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履霜堅冰至。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旦一夕之事,其由來者漸矣。
天理篇
第二 凡十九條
孟子曰:“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近思錄》雲:“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循人慾,則求利未得而害已隨之。”
諸葛武侯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人願如此如此,天理未然未然。
康節邵先生曰:“天聽寂無音,蒼蒼何處尋?非高亦非遠,都只在人心。”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玄帝垂訓:“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
《忠孝略》曰:“欺人必自欺其心,欺其心必自欺其天。心其可欺乎?”
人可欺,天不可欺。人可瞞,天不可瞞。世人要瞞人,分明把心欺。欺心即欺天,莫道天不知。天在屋簷頭,須有聽得時。你道不聽得,古今放過誰?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舉意我先知。勸君莫作虧心事,古往今來放過誰?!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心惡,天不錯。皇天不負道心人,皇天不負孝心人,皇天不負好心人,皇天不負善心人。
《益智書》雲:“惡錯若滿,天必戮之。”
莊子曰:“若人作不善得顯名者,人不害,天必誅之。”種瓜得瓜,種豆得
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深耕淺種,尚有天災;利己損人,豈無果報?
子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先儒曰:“非災橫禍,世人常嘆無因。分付安排,皇天必自有說。”
若無後來報應,造物何以謝顏回?除卻永劫災殃,上帝胡私私曹操?
順命篇
第三 凡十六條
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孟子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一飲一啄,事皆前定。萬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萬事不由人計較,一生都是命安排。
《景行錄》雲:“凡不可著力處,便是命也。”
會不如命,智不如福。
《景行錄》雲:“禍不可以免,福不可再求。”
《素書》雲:“見嫌而不苟免,見利而不苟得。”重刊本中此處還有一句:福至不可苟求,禍至不可苟免。
《曲禮》曰:“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
子曰:“知命之人,見利不動,臨死不怨。”
得一日過一日,得一時過一時。緊行慢行,前程只有許多路。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
《列子》曰:“痴聾瘖瘂家豪富,智慧聰明卻受貧。年月日時該載定,算來由命不由人。”
命裡有終須有,命裡無莫強求。先儒曰:“世味非不濃豔,可以淡然處之。若富貴貧窮由我力取,則造物無權矣。”
孝行篇
第四 凡十九條
《詩》雲:“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深恩,昊天罔極。”
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孝之事親,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故人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弟,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
《曲禮》曰:“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遊必有常,所習必有業。恆言不稱老,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伊川先生曰:“人無父母,生日當倍悲痛,更安忍置酒張樂以為樂,若具慶者可矣。”
太公曰:“孝於親,子亦孝之。身既不孝,子何孝焉?”
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不信但看簷頭水,點點滴滴不差移。
羅先生曰:“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養子方知父母恩,立身方知人辛苦。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養兒防老,積穀防饑。
曾子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曾子曰:“孝慈者,百行之先莫過於孝。孝至於天,則風雨順時;孝至於地,則萬物化盛;孝至於人,則眾福來臻。”
幼兒或詈我,我心覺歡喜。父母嗔怒我,我心反不甘。一歡喜,一不甘,待兒待父心何懸?勸君今日逢親怒也,應將親作兒看。
兒曹出千言,君聽常不厭。父母一開口,便道多閒管。非閒管,親掛牽,皓首
白頭多諳練。勸君敬奉老人言,莫教乳口爭長短。
幼兒屎糞穢,君心無厭忌。老親涕唾零,反有憎嫌意。六尺軀,來何處?父精母血成汝體。勸君敬待老來人,壯時為爾筋骨敝。
看君晨入市,買餅又買糕。少聞供父母,多說供兒曹。親未啖,兒先飽,子心不比親心好。勸君多出買餅錢,供養白頭光陰少。
市間賣藥肆,惟有肥兒丸,未有壯親者。何故兩般看?兒亦病,親亦病,醫兒不比醫親症。割股還是親的肉,勸君亟保雙親命。
富貴養親易,親常有未安。貧賤養兒難,兒不受飢寒。一條心,兩條路,為兒終不如為父。勸君養親如養兒,凡事莫推家不富。
養親只二人,常與兄弟爭。養兒雖十人,君皆獨自任。兒飽暖,親常問,父母飢寒不在心。勸君養親須竭力,當初衣食被君侵。
親有十分慈,君不念其恩。兒有一分孝,君就揚其名。待親暗,待兒明,誰識高堂養子心?勸君漫信兒曹孝,兒曹親子在君身。
孫順家貧,與其妻傭作人家以養母。有兒每奪母食。順謂妻曰:“兒奪母食,兒可得,母難再求。”乃負兒往歸醉山北郊,欲埋。掘地,忽有甚奇石鍾,驚怪。試撞之,舂容可愛。妻曰:“得此奇物,殆兒之福,埋之不可。”順以為然。將兒與鍾還家,懸於梁撞之。王聞鐘聲清遠異常而核聞其實,曰:“昔郭巨埋子,天賜金釜。今孫順埋兒,地出石鍾。前後符同。”賜家一區,歲給米五十石。
向德值年荒癘疫,父母飢病濱死。向德日夜不解衣,盡誠安慰。無以為養,則刲髀肉食之。母發癰,吮之即愈。王嘉之,賜賚甚厚。命旌其門,立石紀事。
都氏家貧至孝,賣炭買肉,無闕母饌。一日,於市晚而忙歸,鳶忽攫肉。都悲號至家,鳶既投肉於庭。一日,母病,索非時之紅柿。都彷徨柿林,不覺日昏。有虎屢遮前路,以示乘意。都乘至百餘里山村,訪人家投宿。俄而主人饋祭飯,而有紅柿。都喜。問柿之來歷,且述己意。答曰:“亡父嗜柿,故每秋擇柿二百個,藏諸窟中,而至此五月,則完者不過七八。今得五十個完者,故心異之。是天感君孝。”遺以二十顆。都謝,出門外,虎尚俟伏。乘至家,曉雞喔喔。後母以天命終,都流血淚。
正己篇
第五 凡百十七條
《性理書》雲:“見人之善而尋己之善,見人之惡而尋己之惡,如此方是有益。”
《景行錄》雲:“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景行錄》雲:“大丈夫當容人,無為人所容。”
人資稟要剛,剛則有立。
《素書》兵書名。舊題黃石公撰,宋張商英注。以道、德、仁、義、禮五者為主旨,取老子之說為註釋。雲:“釋己以教人者逆,正己以教人者順。”
蘇武曰:“不可以己之所能而責人之所不能,不可以己之所長而責人之所短。”
太公曰:“勿以貴己而賤人,勿以自大而蔑小,勿以恃勇而輕敵。”
魯共公曰:“以德勝人則強,以財勝人則兇,以力勝人則亡。”
荀子曰:“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
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太公曰:“見人善事,即須記之。見人惡事,即須掩之。”
孔子曰:“匿人之善,欺謂蔽賢;揚人之惡,欺謂小人。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惡,若己受之。”
馬援曰:“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
康節邵先生曰:“聞人之謗未嘗怒,聞人之譽未嘗喜,聞人言人之惡未嘗和,聞人言人之善則就而和之,又從而喜之。故其詩曰:‘樂見善人,樂聞善事,樂行善意。聞人之惡,如負芒刺。聞人之善,如佩蘭蕙。’”
《詩》雲:“心無妄思,足無妄走。人無妄交,物無妄受。”
《近思錄》雲:“遷善當如風之速,改過當如雷之烈。”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
之。”
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直言訣》曰:“聞過不改,是謂過矣。愚者若駑馬也。駑馬自受鞭策,愚人終受毀捶,而不漸其駕也。”
道吾惡者是吾師,道吾好者是吾賊。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景行錄》雲:“寡言擇交,可以無悔吝,可以免憂辱。”
太公曰:“多言不益其體,百藝不忘其身。”
太公曰:“勤為無價之寶,慎是護身之符。”
《景行錄》雲:“寡言則省謗,寡慾則保身。”
《景行錄》雲:“保生者寡慾,保身者避名。無慾易,無名難。”
務名者,殺其身。多財者,殺其後。
老子曰:“欲多傷神,財多累身。”
胡文定公曰:“人須是一切世味,淡薄方好,不要有富貴相。”
李端伯師說:“人於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只有自家一個身與心,卻不要好。苟得外物好時節,卻不知道自家身與心,已自先不好了也。”
《呂氏童蒙訓》曰:“攻其惡,無攻人之惡。蓋自攻其惡,日夜自己點檢,絲
毫不盡則憮於心矣,豈有工夫點檢他人耶?”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孫真人《養生銘》:“怒甚偏傷氣,思多大損神。神疲心易役,氣弱病相縈。勿使悲歡極,當令飲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景行錄》雲:“節食養胃,清心養神。口腹不節,致疾之因。念慮不正,殺身之本。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脈訣》曰:“智者能調五臟和。”
吃食少添鹽醋,不是去處休去。要人知,重勤學。怕人知,己莫作。若欲不
知,除非莫為。
老子曰:“欲人不知,莫若無為。欲人不言,莫若不為。”
《景行錄》雲:“食淡精神爽,心清夢寐安。”
老子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
蘇黃門曰:“衣冠佩玉,可以化強暴;深居簡出,可以卻猛獸;定心寡慾,可以服鬼神。”
《性理書》雲:“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景行錄》雲:“凡修身為學,不在文字言語中,只平日待人接物便是。取非其有謂之盜,欲非其有謂之賊。”
太公曰:“修身莫若敬,避強莫若慎。”
《景行錄》雲:“定心應物,雖不讀書,可以為有德君子。”
《禮記》曰:“君子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匿禮不接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於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正義。”
古人克己以避名,今人飾己以要譽。
君子則無古今無治無亂,出則忠,入則孝,用則智,舍則愚。
老子曰:“萬般求生,不如修身。千般求生,不如禁口。”
太公曰:“身須擇行,口須擇言。”
《直言訣》曰:“治家治身者,猶如搆屋者先固基址。立身者先要其德行,成家者先要其產業。治家者須葺其房屋,舍修可以庇人物,立身可以奉神明。全家可以安長幼,治國可以保君子。若基址不實,屋必崩裂。心行若虐,身體危辱,家必喪亡。百姓離亂,國必傾墜,君臣何保?家若喪亡,長幼何託?身若危辱,神明何安?摧崩房屋,人物何庇?成敗如斯,孰可察也?”
《警身錄》雲:“聖世獲生乎,始覺寸陰勝尺璧,豈不去邪從正,惜身重命?如人未歷於事,當明根葉之異,禍福之殊。根葉者,賢良篤行信為本,正直剛毅枝葉也。父母己身性為本,妻子財物枝葉也。一家之內糧為本,不急之物枝葉也。免辱免刑仁為本,倚財靠勢枝葉也。疾病欲痊藥為本,信卜巫醫枝葉也。萬事無過實為本,巧言裝飾枝葉也。恩親賢良敬為本,私好之人枝葉也。衣食飽暖業為本,浮蕩之財枝葉也。為官治訟法為本,恣意擬斷枝葉也。是故有根無葉可以待時,有葉無根甘雨所不能滋也。若務本業勤謹儉用,隨時知足,孝養父母,誠於靜閒,守分安身,遠惡近善,知過必改,善調五臟,以避寒暑,不必問命,此真福也。”
《景行錄》雲:“禍莫大於從己之慾,惡莫甚於言人之非。”
子曰:“君子欲訥(訥[nè]:言語遲鈍。這裡指說話小心謹慎。)於言,而敏於行。”
蘇武曰:“一言之益,重於千金。一行之虧,毒如蛇蠍。”
《近思錄》雲:“懲忿如救火,窒慾如防水。”
《夷堅志》(宋洪邁著。書中所述多為神怪故事。)雲:“避色如避仇,避風如避箭。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飯。”
利不苟貪終禍少,事能常忍得身安。頻浴身安頻欲病,學道無憂學道難(重刊本作“學盜憂”。)。
太公曰:“貪心害己,利口傷身。”
《景行錄》雲:“聲色者,敗德之具。思慮者,殘生之本。”
荀子曰:“無用之辨,不急之察,棄而不治。若夫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則日切磋而不捨也。”
子曰:“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
太甲商王,成湯孫。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景行錄》雲:“聞善言則拜,告有過則喜,有聖賢氣象。”
子路聞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節孝徐先生訓學者曰:“諸君欲為君子,而使勞己之力,費己之財,如此而不為君子,猶可也。不勞己之力,不費己之財,諸君何不為君子?鄉人賤之,父母惡之,如此而不為君子,猶可也。父母欲之,鄉人榮之,諸君何不為君子?”
《論語》曰:“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酒中不語真君子,財上分明大丈夫。
《大學》雲:“富潤屋,德潤身。”
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
《景行錄》雲:“為人要忠厚,若刻悛太甚,不肖之子,應之矣。”
德勝財為君子,財勝德為小人。
子曰:“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作福不如避罪,避禍不如省非。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子貢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人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報,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聽令,非恕也。士明於此三恕,則可以端身矣。”
老子曰:“自見者不明,自足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務者不長。”
劉會曰:“積穀帛者,不憂飢寒;積道德者,不畏兇邪。”
太公曰:“欲德量他人,先須自量。傷人之語,還是自傷。含血噴人,先汙自口。”
老子曰:“大辯若訥,大巧若拙。澄心清淨,可以安神。讒口多言,自亡其身。”
正己篇 第五 凡百十七條(3)
太公曰:“貧而雜懶,富而雜力。”
孔子食不語,寢不言。
《論語》曰:“寢不屍,居不容。”
荀子曰:“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折閱:減低售價,這裡指虧損。閱:賣。)不市,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體。”
孟子曰:“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小而失大也。”
凡戲無益,惟勤有功。
太公曰:“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
《景行錄》雲:“自滿者敗,自矜者愚,自賊者忍。”
太公曰:“家中有惡外已知之,身有德行人自稱傳。”
人非賢莫交,物非義莫取,忿非善莫舉,事非是莫說。謹則無憂,忍則無辱,靜則常安,儉則常足。
《曲禮》曰:“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素書》雲:“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守約,廉可以分財。”
《景行錄》雲:“心可逸,形不可不勞;道可樂,身不可不憂。形不勞,則怠惰易蔽;身不憂,則荒淫不定。故逸生於勞而常休,樂生於憂而無厭。逸樂者,憂勞其可忘乎?”
心無諂曲,與霹靂同居。
耳不聞人之非,目不視人之短,口不言人之過,庶幾君子。
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門內有小人,門外小人至。
太公曰:“一行有失,百行俱傾。”
《素書》雲:“短莫短於苟得,孤莫孤於自恃。”
老子曰:“鑑明者,塵埃不能汙;神清者,嗜慾豈能膠?”
《書》雲:“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一星之火,能燒萬頃之薪;半句非言,誤損平生之德。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荀子曰:“聰明聖智,不以窮人;濟給速通,不爭先人;剛毅勇敢,不以傷人。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後為德。”
《賢士傳》曰:“色不染無所穢,財不貪無所害,酒不貪無所觸。不輕他自厚,不屈他自安,心平則無怨惡。”
老子曰:“聖人積德不積財,執道全身,執利招害。”
蔡伯皆(即蔡伯喈,蔡邕[133-192],東漢文學家、書法家。)曰:“喜怒在心,言出於口,不可不慎也。”
衛伯曰:“寬惠博愛,敬身之基;勤學者,立身之本。”
子曰:“身居富貴而能下人者,故何人而不與富貴?身居人上而能愛敬者,何人而敢不愛敬?身居權職所以嚴肅者,何人而敢不畏懼也?發言而古,動止合規,何人敢違命者也?”
《顏氏家訓》(北齊文學家顏之推[531-590]所著,共有七卷二十類,是隋之前教子學的集大成著作。)曰:“借人典籍,不可損壞而不還,皆須愛護,凡有缺壞就為補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汙也。”
紫虛元君戒諭心文:“福生於清儉,德生於卑退。道生於安樂,命生於和暢。患生於多欲,禍生於多貪。過生於輕慢,罪生於不仁。戒眼莫視他非,戒口莫談他短,戒心莫恣貪嗔,戒身莫隨惡伴。無益之言莫妄說,不干己事莫妄為。默默默,無限神仙從此得;饒饒饒,千災萬禍一齊消。忍忍忍,債主冤家從此盡;休休休,蓋世功名不自由。尊君王,孝父母,敬尊長,奉有德,別賢愚,恕無識。物順來而勿拒,物既放而勿追。身未遇而勿望,事已過而勿思。聰明多闇昧,算計失便宜。損人終自失,倚勢禍相隨。戒之在心,守之在志。為不節而亡家,因不廉而失位。勸君自警,於平生可懼可驚而可畏。上臨之以天神,下察之以地祇。明有王法相繼,暗有鬼神相隨。惟正可守,心不可欺。戒之!戒之!”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
先儒曰:“未能植己,何以耘人?”
先儒曰:“妍醜不可太明,議論不可務盡。情勢不可殫竭,好惡不可驟施。”
責人之非,不如行己之是。揚己之是,不如克己之非。
安分篇 第六 凡十八條
《景行錄》雲:“知足可樂,多貪則憂。”
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將上不足,比下有餘。
若比向下,生無有不足者。
《擊壤詩》雲:“安分身無辱,知機心自閒。雖居人世上,卻是出人間。”
《神童詩》(又名《幼學詩》,中國古時的蒙學課本。北宋汪洙撰。內容多屬讚頌讀書做官。)雲:“壽夭莫非命,窮通各有時。迷途空役役,安分是便宜。”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老子曰:“知其榮,守其辱。”
荀子曰:“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亦迂哉!”
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是榮辱之大分也。
命合吃粗食,莫思重羅麵。
量其所入,度其所出。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省吃省用省求人。
汪信民常言:“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為。”
《中庸》雲:“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先儒曰:“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眾。休誇我能勝人,勝如我者更多。”
人勝我無害,彼無蓄怨之心。我勝人非福,恐有不測之禍。
過分求福適以速禍,安分遠禍將自得福。
人只把不如我者較量,則自知足。
二眉曙青朱先生曰:“天下富貴貧賤俱有個真實受用。閉戶心無所營,何事掃除開門?活水青山,見在繁華,凡得天地之正氣者,俱能悅吾之目,盈吾之耳,適吾之口,克吾之腹。動容周旋,莫不為我開設;隨緣取用,何曾有意收放。異乎人者,視聽言動;同乎人者,眼耳口鼻。其心可富,天下貧者終不患貧;此心可壽,天下夭者終不患夭。只管不出戶庭,功德遍及大千。至若妻子田宅,日前安乎本分,身後聽其自然。”
△△△△△△△△△△
濫想徒傷神,妄動反致禍。
《書》曰:“滿招損,謙受益。”
印觀賣綿於市。有署調者以谷買之而還。有鳶攫其綿墮印觀家。印觀取歸市署調曰:“鳶墮汝綿於吾家,故還汝。”署調曰:“鳶攫綿與汝,天也。吾何為受?”印觀曰:“然則還汝谷。”署調曰:“吾與汝者市二日,谷已屬汝矣。”二人相讓,並棄於市而歸。掌市官以聞王。並賜爵。
洪耆燮少貧甚,無料一日早,婢兒踴躍獻七兩錢,曰:“此在鼎中,米可數石,柴可數馱。天賜!天賜!”公驚曰:“是何金?”即書失金人推去等字,付之門楣而待。俄而姓劉者來問書意,公悉言之。劉曰:“理無失金於人之鼎內,果天賜也。盍取之?”公曰:“非吾物何?”劉俯伏曰:“小的昨夜為竊鼎來,還憐家勢蕭條而施之。今感公之廉價,良心自發,誓不更盜,願欲常侍,勿慮取之。”公即還金曰:“汝之為良則善矣。金不可取。”終不受。後公為判書,其子在龍為憲宗國舅。劉亦見信,身家大昌。
高句麗平原王之女幼時好啼。王戲曰:“以汝將歸於愚溫達。”及長,欲下嫁於上部高氏。女以王不可食言,固辭,終為溫達之妻。蓋溫達家貧,行乞養母,時人目為愚溫達也。一日,溫達自山中負榆皮而來,王女訪見,曰:“吾乃子之匹也。”乃賣首飾而買田宅器物,頗富,多養馬以資溫達,終為顯榮。
存心篇 第七 凡八十三條(1)
《景行錄》雲:“坐密室如通衢,馭寸心如六馬,可免過。”
《遊定夫(遊酢(1053-1123),北宋學者,字定夫。)錄》雲:“心要在腔子裡。”
《素書》雲:“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有客來相訪,如何是治生。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擊壤詩》雲:“富貴如將智力求,仲尼年少合封侯。世人不解青天意,空使身心半夜愁。”
範忠宣公(即范仲淹之子範純仁,諡忠宣。)誡子弟曰:“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爾曹但當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也。”
將心比心,便是佛心。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素書》雲:“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聰明智慧,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邵康節問陳希夷(陳摶[?-989],字圖南,河南真源人。宋初著名的理學家。宋太宗時賜號希夷先生。)求持身之術。希夷曰:“快意事不可做,得便宜處不可再往。”
得意處,早回頭。
聰明本是陰騭功,陰騭引入聰明路。不行陰騭使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
風水人間不可無,全憑陰騭兩相扶。富貴若從風水得,再生郭璞(郭璞[276-324],東晉文學家、訓詁學家。喜陰陽卜筮之術。東晉初曾被王敦任為記事參軍。敦欲謀反,命其卜筮,璞謂其必敗,為敦所殺。王敦平,追贈弘農太守。)也難圖。
古人形似獸,心有大聖德。今人表似人,獸心安可測?
有心無相相逐心生,有相無心相從心滅。
三點如星象,橫鉤似月斜(指“心”這一個字,由三點和橫鉤組成。)。披毛(披毛,指吹毛求疵。此處指明察秋毫。)從此得,作佛也由他。
《大學》雲:“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
《道經》雲:“用誠似愚,用默似訥,用柔似拙。”
人皆道我拙,我亦自道拙。有耳常如聾,有口不會說。你自逞豪傑,橫豎有一跌。吃跌教君思,反不如我拙。
百巧百成,不如一拙。
未來休指望,過去莫思量。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有錢常記無錢日,安樂常思病患時。
《素書》雲:“薄施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
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
施恩勿求報,與人勿追悔。
寸心不昧,萬法皆明。
孫思邈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
念念有如臨敵日,心心常似過橋時。
《景行錄》雲:“誠無悔,恕無怨,和無仇,忍無辱。”
懼法朝朝樂,欺公日日憂。
小心天下去得,大膽寸步難移。
子曰:“思無邪。”
朱文公即朱熹。曰:“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素書》雲:“有過不知者蔽,以言取怨者禍。”
《景行錄》雲:“貪是逐物於外,欲是情動於中。”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謀道不謀食。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量大福亦大,機深禍亦深。
寧為福首,莫為禍先。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
早知今日,悔不當初。
心不負人,面無慚色。
莊子曰:“求財恨不多,財多害人己。”
但存夫子三分禮,不犯蕭何六律條。
《說苑》(西漢劉向撰。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史事和傳說。)雲:“推賢舉能,掩惡揚善。”
《景行錄》雲:“休恨眼前田地窄,退後一步自然寬。”
世無百歲人,枉作千年計。人無百歲人,枉作千年計。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馬牛。
世上無難事,都來心不專。
寧結千人意,莫結一人緣。
《景行錄》雲:“語人之短不曰直,濟人之惡不曰義。”
忍難忍事,恕不明人。
規小節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
無求勝佈施,謹守勝持齋。
言輕莫勸鬧,無錢莫請人。
寇萊公(即寇凖[961-1023],北宋政治家,封萊國公。著有《寇萊公集》。)《六悔銘》:“官行私曲失時悔,富不儉用貧時悔,藝不少精過時悔,見事不學用時悔,醉後狂言醒時悔,安不將息病時悔。”
存心篇 第七 凡八十三條(2)
孫景初安樂法: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妬老即休。
《益智書》雲:“寧無事而家貧,莫有事而家富。寧無事而住茅屋,莫有事而住金屋。寧無病而食粗飯,莫有病而食良藥。”
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方見,人情淡始長。
風波境界立身難,處世規模要放寬。萬事盡從忙裡錯,此心須向靜中安。路當平處更行穩,人有常情耐久看,直到始終無悔吝,才生枝節便多端。
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景行錄》雲:“責人者不全交,自恕者不改過。”
有勢不要使人承,落得孩兒叫小名。
子曰:“恭則遠於患,敬則人愛之。忠則和於眾,信則人任之。”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孟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景行錄》雲:“夙興夜寐所思忠孝者,人不知,天必知之。飽食暖衣怡然自衛者,身雖安,其如子孫何?”
以愛妻子之心事親則曲盡其孝,以保富貴之策奉君則無往不忠。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矣。
爾謀不臧,悔之何及?爾見不長,教之何益?利心專則背道,私意確則滅公。
會做快活人,凡事莫生事。會做快活人,省事莫惹事。會做快活人,大事化小事。會做快活人,小事化沒事。
孔子觀周,入后稷周族始祖。之廟,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所行悔。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不聞,禍將及人。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折,將尋斧柯。誠能慎之,福之根也。勿謂何傷,禍之門也。故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眾人之不可先也故後之。溫恭慎德,使人慕之。江海雖左,長於百川,以其卑也。天道無親,而能下人。戒之哉!”
生事事生,省事事省。
柔弱護身之本,剛強惹禍之由。
**********
《宣康府家訓》:“勢利少時,莫交道釋。錢財有日,當濟貧危。”
先儒曰:“睚眥存心,小人之淺衷;一飯不忘,君子之厚德。”
二眉曙青朱先生曰:“名曰仙佛聖賢,無非是個好人。可見諸般容易,惟好人難得。果爾存心天理,毋作非為,唸佛誦經也可,打坐參禪也可,若心不可問,不成人矣,誦經唸佛打坐參禪,俱屬枉然。此曰救人之生,濟人之急,憫人之過,扶人之危,遴人之才,拔人之能,獎誘人之子弟,稱頌人之德義,體貼人之心行,珍重人之財物,撫育人之孤寡,保全人之家產,完結人之婚嫁,才是世間有心胸的人物。”
戒性篇 第八 凡十五條
《景行錄》雲:“人性如水。水一傾則不可復,性一縱則不可反。制水者必以堤防,制性者必以禮法。”
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
得忍且忍,得戒且戒。不忍不戒,小事成大。
一切諸煩惱,皆從不忍生。臨機與對鏡,妙在先見明。佛語在無諍,儒書貴無爭。好條快活路,世上少人行。
忍是心之寶,不忍身之殃。舌柔常在口,齒折只為剛。思量這忍字,好個快活方。片時不能忍,煩惱日月長。
愚濁生嗔怒,皆因理不通。休添心上焰,只作耳邊風。長短家家有,炎涼處處同。是非無實相,究竟終成空。
子張欲行,辭於夫子:“願賜一言為修身之美。”夫子曰:“百行之本,忍之為上。”子張曰:“何為忍之?”夫子曰:“天子忍之國無害,諸侯忍之成其大,官吏忍之進其位,兄弟忍之家豪富,夫婦忍之終其世,朋友忍之名不廢,自身忍之無禍患。”子張曰:“不忍何如?”夫子曰:“天子不忍失其國校正本及重刊本作“國空虛”。,諸侯不忍喪其軀,官吏不忍刑罰誅,兄弟不忍各分居,夫妻不忍令子孤,朋友不忍情意疏,自身不忍患不除。”子張曰:“善哉!善哉!難忍難忍!非人不忍,不忍非人。”
忍耐在。
《景行錄》雲:“屈己者能處眾,好勝者必遇敵。”
張敬夫曰:“小勇者,血氣之怒也。大勇者,禮義之怒也。血氣之怒不可有,禮義之怒不可無。(此句重刊本作“小大之殊,不可不知。”)知此,則可以見性情之正而識天理人慾之分矣。”
惡人罵善人,善人總不對。善人若還罵,彼此無智慧。不對心清涼,罵者口熱沸。正如人唾天,還從己身墜。我若被人罵,佯聾不分說。譬如火燒空,不救自然滅。嗔火亦如是,有物遭他,我心等虛空,聽你翻唇舌。
老子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
凡事留人情,後來好相見。
或問晦庵(即朱熹。)曰:“如何是命?”先生曰:“性是也。凡性格不通不近人情者,薄命之士也。”
**********
先儒曰:“為人所不能為,方稱奇男子。忍人所不能忍,乃是大丈夫。”
柔弱護身之本,剛強惹禍之由。
勸學篇 第九 凡二十三條
子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禮記》曰:“博學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性理書》雲:“為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莊子曰:“人之不學,若登天而無階。學而智遠,若披祥雲而睹青天,如登高山而望四海。”
不登峻嶺,不知天高。不履深淵,豈知地厚?人不遊於聖道,焉可謂賢?
《禮記》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太公曰:“人生不學,冥冥如夜行。”
韓文公(即韓愈,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曰:“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人不知學,譬如牛羊。
朱文公曰:“勿謂今日不學而有來日,勿謂今年不學而有來年。日月逝矣,歲不我延。嗚呼老矣,是誰之愆?”
朱文公曰:“家若貧,不可因貧而廢學。家若富,不可恃富而怠學。貧若勤學,可以立身。富而勤學,名乃光榮。惟見學者顯達,不見學者無成。學者乃身之寶,學者乃世之珍。是故學者乃為君子,不學則為小人。後之學者,各宜勉之!”
徽宗皇帝勸學:“學也好,不學也好,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蒿如草。如禾如稻兮,國之精糧,世之大寶。如蒿如草兮,耕者憎嫌,鋤者煩惱,他日面牆,悔之已老。”
《直言訣》曰;“造燭求明,讀書求理。明以照暗室,理以照人心。”
劉通曰:“蠶質合絲,待繅方出。人情懷知,須學乃成。”
《禮記》曰:“獨學無友,則孤陋寡聞。”
書是隨身之寶,才是國家之珍。
《論語》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學到老,不會到老。
《論語》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蕩;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諸葛武侯誡子弟曰:“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悲嘆窮廬,將復何及也?”
**********
先儒曰:“兒曹當以讀書通世務,不可以世務分讀。”
先儒曰:“讓古人便是無志,不讓今人便是無量。”
二眉曙青朱先生曰:“道非談虛,釋非參禪,儒非文章。若謂有禪可參,是誣釋迦;有虛可談,是誣老子。夫子忠恕一貫,顏子齋坐忘,孟子知言養氣,若謂是文章本頭功名種子,雖能眼到口誦,不識心會方行,是誣孔顏孟氏矣。”
衛由曰:“寬惠博愛,敬身之基。勤學者,立身之本。”
△△△△△△△△△△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陶淵明詩云:“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
訓子篇 第十 凡十七條
司馬溫公曰:“養子不教父之過,訓導不嚴師之惰。父教師嚴兩無外,學問無成子之罪。暖衣飽食居人倫,視我笑談如土塊。攀高不及下品流,稍遇賢才無語對。勉後生,力求誨。投明師,莫自昧。一朝雲路果然登,姓名亞等呼先輩。室中若未結姻親,自有佳人求匹配。勉旃(旃[zhān],“之焉”的合音。)汝等各早修,莫待老來徒自悔。”
柳屯田(即柳永,宋代詞人。)勸學文:“父母養其子而不教,是不愛其子也。雖教而不嚴,是亦不愛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學,是子不愛其身也。雖學而不勤,是亦不愛其身也。是故養子必教,教則必嚴,嚴則必勤,勤則必成。學則庶人之子為公卿,不學則公卿之子為庶人。”
白侍郎勉學文:“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教子孫愚。倉廩虛兮歲月乏,子孫愚兮禮義疏。若惟不耕與不教,是乃父兄之過歟!”
《景行錄》雲:“賓客不來門戶俗,詩書不教子孫愚。”
莊子曰:“事雖小,不作不成;子雖賢,不教不明。”
《漢書》曰:“黃金滿盈(盈,通“籝”,箱籠一類的容器。),不如教子一經;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
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呂榮公曰:“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鮮矣。”
太公曰:“男子失教,長大頑愚。女子失教,長大粗疏。”
養男之法,莫聽誑言;育女之法,莫教離母。男年長大,莫習樂酒;女年長大,莫令遊走。
嚴父出孝子,嚴母出巧女。
憐兒多與棒,憎兒多與食。
憐兒無功,憎兒得力。
桑條從小抑,長大抑不屈。
人皆愛珠玉,我愛子孫賢。
《內則》(即《禮記?內則》。)曰:“凡生子,擇於諸母與可者,必求其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為子師。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盤革,女盤絲。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後長者;始教之讓。九年,教之數目。十年,出就外傳,居宿於外,學書計。”
龐德公(漢末襄陽人,有令名。)《誡子詩》雲:“凡人百藝好隨身,賭博門中莫去親。能使英雄為下賤,解教富貴作飢貧。衣衫襤褸親朋笑,田地消磨骨肉嗔。不信但看鄉黨內,眼前衰敗幾多人。一樣人身幾樣心,一般茶飯一般人,同時天光同時夜,幾人富貴幾人貧。君子貧時有禮義,小人乍富便欺人。東海龍王常在世,得時休笑失時人。大家忍耐和同過,知他誰是百年人。瘦地開花晚,貧窮髮福遲。莫道蛇無角,成龍也未知。但看天上月,團圓有缺時。”
省心篇 第十一 凡二百五十二條(1)
《資世通訓》:“陰法遲而不漏,陽憲速而有。”
陽網疏而易漏,陰網密而難。
《景行錄》曰:“無瑕之玉,可為國瑞。孝弟之子,可為家寶。”
寶貨用之有盡,忠孝享之無窮。
家和貧也好,不義富如何?但存一子孝,何用子孫多?
父不憂心因子孝,夫無煩惱是妻賢。言多語失皆因酒,義斷親疏只為錢。
既取非常樂,須防不測憂。
樂極悲生。
得寵思辱,居安慮危。
榮深辱淺,利重害深。
盛名必有重責,大功必有奇勳。
甚愛必甚費,甚譽必甚毀。甚喜必甚憂,甚贓必甚亡。
恩愛生煩惱,追隨大丈夫。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
子曰:“不觀高山,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巨海,何以知風波之患?”
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素書》雲:“推古驗今,所以不惑。”
欲知未來,先察已往。
子曰:“明鏡可以察形,鑑古可以知今。”
過去事明如鏡,未來事暗似漆。
《景行錄》雲:“明旦之事,薄暮不可必。薄暮之事,哺時不可必。”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未歸三尺土,難保百年身。既歸三尺土,難保百年墳。
巧厭多勞拙厭閒,善嫌懦弱惡嫌頑。富遭嫉妬貧遭辱,勤曰貪婪儉曰慳。觸目不分皆笑蠢,見機而作又言奸。思量那件當教做,為人難做做人難。寫得紙盡筆頭幹,更寫幾句為人難。
老子曰:“上士聞道,謹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景行錄》曰:“木有所養,則根本固而枝葉茂,樑棟之材成。水有所養,則源泉壯而流脈長,灌溉之利博。人有所養,則志氣大而識見明,忠義之士出。可不養哉!”
《直言訣》曰:“鏡以照面,智以照心。鏡明則塵埃不染,智明則邪惡不生。人之無道也,如車無輪,不可駕也。人而無道,不可行也。”
《景行錄》雲:“自信者,人亦信之,吳越皆兄弟;自疑者,人亦疑之,身外皆敵國。”
《左傳》曰:“意合則吳越相親,意不合則骨肉為仇敵。”
《素書》雲:“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疑人莫用,用人莫疑。
《論語》雲:“物極則反,樂極則憂。大合必離,勢盛必衰。”
物極則反,否極泰來。
《家語》雲:“安不可忘危,治不可忘亂。”
《書》雲:“致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預防其患也。”
《諷諫》(諷諫:以婉言隱語相勸諫。)雲:“水底魚,天邊雁,高可射兮低可釣。惟有人心咫尺間,咫尺人心不可料。”
天可度而地可量,惟有人心不可防。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對面與語,心隔千山。
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
太公曰:“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勸君莫結冤,冤深難解結。一日結成冤,千日解不徹。若將恩報冤,如湯去潑雪。若將冤報冤,如狼重見蠍。我見結冤人,盡被冤磨折。
《景行錄》雲:“結冤於人,謂之種禍。舍善不為,謂之自賊。”
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
常防賊心,莫偷他物。
古人云:“若聽一面說,便見相離別。”
禮義生於富足,盜賊起於飢寒。
貧窮不與下賤,下賤而自生。富貴不與驕奢,驕奢而自至。
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
長思貧難危困,自然不驕。每思疾病熬煎,並無愁悶。
太公曰:“法不加於君子,禮不責於小人。”
桓範曰:“軒冕以重君子,縲紲以罰小人。”
《易》曰:“禮防君子,律防小人。”
《景行錄》曰:“好食色貨利者氣必吝,好功名事業者氣必驕。”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說苑》雲:“財者,君子之所輕。死者,小人之所畏。”
蘇武曰:“賢人多財則損其志,愚人多財則益其過。”
老子曰:“多財失其守正,多學惑於所聞。”
人非堯舜,焉能每事盡善。
子貢曰:“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者也。”
人貧志短,福至心靈。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成則妙用,敗則不能。
省心篇 第十一 凡二百五十二條(2)
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擊壤詩》雲:“平生不作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你害別人猶自可,別人害你卻何如?
嫩草怕霜霜怕日,惡人自有惡人磨。
有名豈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勝碑。有麝自然香,何必當風立?
有意得其勢,無風可動搖。
得道誇經紀,時熟好種田。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張無擇曰:“事不可做盡,勢不可倚盡。言不可道盡,福不可享盡。”
有福莫享盡,福盡身貧窮。有勢莫倚盡,勢盡冤相逢。福宜常自惜,勢宜常自恭。人生驕與奢(人間勢與福),有始多無終。
太公曰:“貧不可欺,富不可勢。陰陽相推,週而復始。”
王參政(即王安石[1021-1086],宋神宗時曾任參知政事。)“四留銘”:“留有餘不盡之功,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遺子孫。”
《漢書》雲:“勢交者近,勢竭而亡。財交者密,財盡而疏。色交者親,色衰義絕。”
子游(孔子的弟子。)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黃金千里未為貴,得人一語勝千金。
千金易得,好語難求。
好言難得,惡語易施。
求人不如求己,能管不如能推。
用心閒管是非多。
能者乃是拙之奴。
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
小船不堪重載,深徑不宜獨行。
踏實地,無煩惱。
黃金未為貴,安樂值錢多。
是病是苦,是安是樂。
非財害己,惡語傷人。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景行錄》雲:“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獨利則敗,眾謀則洩。”
機不密,禍先發。
不孝怨父母,負債恨財主重刊本作“貧苦恨財主”。。
貪多嚼不細,家貧怨鄰有。
在家不會迎賓客,出外方知少主人。
但願有錢留客醉,勝如騎馬倚人門。
貧居鬧市無人識,富在深山有遠親。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仁義盡從貧處斷,世情偏向有錢家。
吃盡千般無人知,衣衫襤褸有人欺。
寧塞無底坑,難塞鼻下橫。
馬行步慢皆因瘦,人不風流只為貧。
人情皆為窘中疏。
《禮記》曰:“豢豕為酒,非以為禍也,而獄訟益繁,則酒之流生禍也。是故先王因為酒禮,一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避酒禍也。”
《論語》曰:“惟酒無量不及亂。”
《史記》曰:“郊天禮廟,非酒不享。君臣朋友,非酒不義。鬥爭相和,非酒不勸。故酒有成敗,而不敢泛飲也。”
子曰:“敬鬼神而遠之,可謂智矣。”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禮佛者,敬佛之德;唸佛者,感佛之恩;看經者,明經之理;坐禪者,登佛之境;得悟者,證佛之道。
看經未為善,作福未為願。莫若當權時,與人行方便。
濟顛和尚警世:“看盡彌陀經,念徹大悲咒。種瓜還得瓜,種豆還得豆。經咒本慈悲,冤結如何救。照見本來心,做者還他受,自作還自受。”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荀子曰:“公生明,偏生暗。端慤(作德)生通,作偽生塞。誠信生神,夸誕生惑。”
《書》雲:“侮慢自賢,反道敗德,其小人之為也。”
荀子曰:“士有妬友,則賢友不親。君有妬臣,則賢人不至。”
太公曰:“治國不用佞臣,治家不用佞婦。好臣是國之寶,好婦是家之珍。”
讒臣亂國,妬婦亂家。
太公曰:“斜耕敗於良田,讒言敗於善人。”
《漢書》雲:“曲突徙薪曲突徙薪:比喻防患於未然。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
整日梳妝合面睡。
畫梁斗栱猶未乾,堂前不見痴心客。
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
萬物有無常,萬物莫逃乎數。
萬般祥瑞不如無。
天有萬物於人,人無一物於天。
天不生無祿之人,地不生無根之草。
大富由天,小富由勤。
《詩》雲:“大富則驕,大貧則憂。憂則為盜,驕則為暴。”
省心篇 第十一 凡二百五十二條(3)
莫道家未成,成家子未生。莫道家未破,破家子未大。
成家之兒,惜糞如金。敗家之子,用金如糞。
胡文定公曰:“大抵人家須常教有不足處,若十分快意,提防有不恰好事出。”
康節邵先生曰:“仁者難逢思有常,平生慎勿恃無傷。閒居慎勿說無妨,才說無妨便有妨。爽口物多終作病,快心事過必為殃。爭先徑路機關惡,近後語言滋味長。與其病後能服藥,不若病前能自防。”
饒人不是痴,過後得便宜。
趕人不要趕上,捉賊不如趕賊。
梓潼帝君(道教神名。道家謂玉帝命梓潼掌文昌府及人間功名、祿位事,因此稱為梓潼帝君。)垂訓:“妙藥難治冤債病,橫財不富命窮人。虧心折盡平生福,行短天教一世貧。生事事生君莫怨,害人人害汝休嗔。天地自然皆有報,遠在兒孫近在身。”
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
吳真人曰:“行短虧心只是貧,莫生巧計弄精神。得便宜處休歡喜,遠在兒孫近在身。”
十分惺惺使五分,留取五分與兒孫。十分惺惺都使盡,後代兒孫不如人。
越奸越狡越貧窮,奸狡原來天不容。富貴若從奸狡得,世間呆漢吸西風。
花落花開開又落,錦衣布衣更換著。豪家未必長富貴,貧家未必常寂寞。扶人未必上青霄,推人未必填溝壑。勸君凡事莫怨天,天意於人無厚薄。
莫入州衛與縣衙,勸君勤謹作生涯。池塘積水須防旱,田地勤耕足養家。教子教孫多教藝,栽桑栽柘少栽花。閒是閒非休要管,渴飲清泉悶煮茶。
堪嘆人心毒似蛇,誰知天眼轉如車。去年妄取東鄰物,今日還歸北舍家。無義錢財湯潑雪,倘來田地水推沙。若將狡譎為生計,恰似朝開暮落花。
得失榮枯總是天,機關用盡也徒然。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無藥可醫卿相壽,有錢難買子孫賢。家常守分隨緣過,便是逍遙自在仙。
寬性寬懷過幾年,人死人生在眼前。隨高隨下隨緣過,或長或短莫埋怨。自有自無休嘆息,家貧家富總由天。平生衣食隨緣度,一日清閒一日仙。
花開不擇貧家地,月照山河到處明。世間只有人心惡,凡事還須天養人。
真宗皇帝御製:“知危識險,終無羅網之門。舉善薦賢,自有安身之路。施恩佈德,乃世代之榮昌。懷妬報冤,與子孫之為患。損人利己,終無顯達之雲程。害眾成家,豈有長久富貴。改名異體,皆因巧語而生。禍起傷身,盡是不仁之召。”
仁宗皇帝御製:“乾坤宏大,日月照鑑,分明宇宙,寬洪天地,不容奸黨。使心用,果報只在今生。善布淺求,獲福休言後世。千般巧計,不如本分為人;萬種強圖,爭似隨緣節儉。心行慈善,何須努力看經;意欲損人,空讀如來一藏。”
神宗皇帝御製:“遠非道之財,戒過度之酒。居必擇鄰,交必擇友。嫉妬勿起於心,讒言勿宣於口。骨肉貧者莫疏,他人富者莫厚。克己以勤儉為先,愛眾以謙和為首。常思已往之非,每念未來之咎。若依朕之斯言,治家國而可久。”
高宗皇帝御製:“一星之火,能燒萬頃之薪。半句非言,折盡平生之德。身披一縷,常思織女之勞。日食三餐,每念農夫之苦。苟貪嫉妬,終無十載安康。積善存仁,必有榮華後裔。福緣善慶,多因積德而生。入聖超凡,盡是真實而得。”
老子送孔子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者送人以言。吾雖不能富貴於人,而竊仁者之號,請送子以言也。曰:聰明深察,反近於死;博辯閎遠,而危其身。”
王良曰:“欲知其君,先視其臣。欲識其人,先視其友。欲知其父,先視其子。君聖臣忠,父慈子孝。”
家貧顯孝子,世亂識忠臣。
《家語》雲:“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知也。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無思也。有而不施,窮無與也。是故君子少思其長則務學,老思其死則務教,有思其窮則務施。
《景行錄》雲:“能自愛者未必能成人,自欺者必罔人。能自儉者未必能周人,自忍者必害人。此無他,為善難,為惡易。”
富貴者易於為善,其為惡也亦不難。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千卷詩書難卻易,一般衣飯易卻難。
天無絕人之祿。
一身還有一身愁。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省心篇 第十一 凡二百五十二條(4)
輕諾者信必寡,面譽者背必非。
許敬宗(許敬宗[592-672],唐大臣,曾主編《文館詞林》。)曰:“春雨如膏,滋長萬物,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揚輝),普照萬方,佳人喜其玩賞,盜者惡其照鑑。”
《景行錄》雲:“大丈夫見善明,故重名節於泰山;用心剛,故輕死生如鴻毛。”
外事無小大,中欲無淺深。有斷則生,無斷則死。大丈夫以斷為先。
子曰:“知而弗為,不如勿知。親而弗信,莫如勿親。樂而方至,樂而勿驕。患之所至,思而勿憂。”
孟子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也作鎡錤[zī jī],大鋤。),不如待時。”
《呂氏鄉約》(亦稱《藍田鄉約》。北宋呂大鈞兄弟在家鄉藍田制訂的“鄉約”。)雲:“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成,患難相恤。”
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經目之事猶恐未真,背後之言豈足深信。
人不知己過,牛不知力大。
不恨自家麻繩短,只怨他家古井深。
僥脫,無辜報。
贓濫滿天下,罪拘福薄人。
人心似鐵,官法如爐。
太公曰:“人心難滿,溪壑易盈(校正本作“海水難量”。)。”
天若改常,不風即雨。人若改常,不病即死。
《狀元詩》雲:“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孟子云:“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
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木從繩則直,君從諫則聖。
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後人收。後人收得莫歡喜,更有收人在後頭。
蘇東坡雲:“無故而得千金,不有大福,必有大禍。”
《景行錄》雲:“大筵宴不可屢集,金石文字不可輕為,皆禍之端。”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爭似不來還不往,也無歡喜也無愁。
康節邵先生曰:“有人來問卜,如何是禍福。我虧人是禍,人虧我是福。”
大廈千間,夜臥八尺。良田萬頃,日食二升。
不孝謾燒千束紙,虧心枉焚萬爐香。神明本是正直做,豈受人間枉法贓?
久住令人賤,貧來親也疏。但看三五日,相見不如初。
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
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
孟子曰:“為仁不富矣,為富不仁矣。”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公心若比私心,何事不辨?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時。
老子曰:“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過後方知前事錯,老來明心少時餘。
楊雄(即揚雄[前53-18],西漢成都人,長於辭賦,著有《太玄法言》。)曰:“君子修身,樂其道德。小人無度,樂聞其譽。修德日益,智慮日滿。”
子曰:“君子高則卑而謙,小人寵則倚勢驕奢。小人見淺易盈,君子見深難溢。故屏風雖破,骨格猶存;君子雖貧,禮義常在。”
《家語》曰:“國之將興,實在諫臣。家之將榮,必有諍子。”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論語》雲:“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濂溪周先生(即周敦頤。)曰:“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勞,拙者逸。巧者賊,拙者德。巧者兇,拙者吉。天下拙,刑政徹。上安下順,風清弊絕。”
《說苑》雲:“山致其高,雲雨起(重刊本作“興”。)焉。水致其深,蛟龍生焉。君子致其道,福祿存焉。”
《易》曰:“德微而位尊,智小而謀大,無禍者鮮矣。”
荀子曰:“位尊則防危,任重則防廢,擅寵則防辱。”
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說苑》雲:“官怠於宦成,病加於小愈。禍生於懈惰,孝衰於妻子。察此四者,慎終如始。”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孟子曰:“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
《直言訣》曰:“事君父者以忠孝,為君父者以慈愛。家與國無異,君與父相同。德顯以揚名,惟忠與孝。榮貴不招而自來,辱不逐而自去。”
省心篇 第十一 凡二百五十二條(5)
老子曰:“六親不和不慈孝,國家昏亂無忠臣。”
《家語》(即《孔子家語》,原書27卷。今本10卷,系三國魏王肅蒐集和偽造。)雲:“慈父不愛不孝之子,明君不納無益之臣。”
奴須用錢買,子須破腹生。
著破是君衣,死了是君妻。
莫笑他家貧,輪迴事公道。莫笑他人老,終須還到我。
是日以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於斯何樂?
《景行錄》雲:“器滿則溢,人滿則喪。”
羔羊雖美,眾口難調。
尺璧非寶,寸陰是競。
《漢書》雲:“金玉者,飢不可食,寒不可衣,自古以谷帛為貴也。”
《益智書》雲:“白玉投於泥,不能汙溼(重刊本作“濁變”。)其色。君子行於濁地,不能染亂其心。故松柏可以奈(耐)雪霜,明智可以涉艱危。”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無求到處人情好,不飲從(從,通“縱”。)他酒價高。
入山擒虎易,開口告人難。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
太公曰:“日月雖明,不照覆盆之下。刀劍雖快,不斬無罪之人。非災橫禍,不入慎家之門。”
讚歎福生,作念禍生,煩惱病生。
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驕。
得福不知,禍來便覺。
太公曰:“良田萬頃,不如薄藝隨身。”
《周禮》雲:“清貧常樂,濁富多憂。”
房屋不在高堂,不漏便好。衣服不在綾羅,和暖便好。飲食不在珍饈,一飽便好。娶妻不在顏色,賢德便好。鄰里不在高低,和睦便好。親眷不擇新舊,來往便好。養兒不問男女,孝順便好。兄弟不在多少,和順便好。朋友不在酒食,扶持便好。官吏不在大小,清正便好。
道清和尚警世:“善事雖好做,無心近不得。你若做好事,別人分不得。經典積如山,無緣看不得。忤逆不孝順,天地容不得。王法鎮乾坤,犯了饒不得。良田千萬頃,死來用不得。靈前好供養,起來吃不得。錢財過壁堆,臨行將不得。命運不相助,卻也強不得。兒孫雖滿堂,死來替不得。”
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能修,仙道遠矣。
孝友朱先生(朱仁軌,字德容,唐代人。終生未仕,隱居養親,死後人私諡孝友先生。)曰:“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
顏子曰:“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馬窮則跌。”
著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
《景行錄》雲:“廣積不如教子,避禍不如省非。”
病有工夫急有錢。
得之易,失之易;得之難,失之難。
寧吃開眼湯,莫吃皺眉糧。
桓範曰:“若服一縷,憶織女之勞;若食一粒,思農夫之苦。學而不勤不知道,耕而不勤不得食。怠則親者成疏,敬則疏者成親矣。”
《性理書》雲:“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酒色財氣四堵牆,多少賢愚在內廂。若有世人跳得出,便是神仙不死方。
人生智未生,智生人易老。心智一切生,不覺無常到。
立教篇 第十二 凡十七條
子曰:“立身有義而孝為本,喪祀有禮而哀為本。戰陣有列而勇為本,治政有理而農為本。居國有道而嗣為本,生財有時而力為本。”
《景行錄》雲:“為政之要,曰公與清。成家之要,曰儉與勤。”
讀書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
勤者富之本,儉者富之源。
《孔子三計圖》雲:“一生之計在於勤,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幼而不學,老無所知。春若不耕,秋無所望。寅若不起,日無所辦。”
《性理書》雲:“五教之目: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古靈陳先生為仙居令,教其民曰:“為吾民者,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婦順,夫婦有恩,男女有別,子弟有學,鄉閭有禮。貧窮患難,親戚相救;婚姻死喪,鄰保相助。毋惰農業,毋作盜賊,毋學賭博,毋好爭訟,毋以強凌弱,毋以惡凌善,毋以富吞貧。行者讓路,耕者讓畔,班白者不負戴於道路,則為禮義之俗矣。”
《性理書》雲:“教人者,養其善心而惡自消。治民者,導之以敬讓而爭自息。”
《禮》雲:“為君止於仁,為父止於慈,為子止於孝,為友止於信,為弟止於敬,為國人交止於信。若為斯道,可以為政理矣。”
王蠋(蠋,音zhú。)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文中子(文中子:隋王通[584-618]私諡,王勃祖父,著有《中說》。)曰:“治官莫若平,臨財莫若廉。”
《說苑》雲:“治國若彈琴,治家若執轡。”
孝當竭力,忠則盡命。
女慕貞潔,男效才良。
張思叔座右銘曰:“凡語必忠信,凡行必篤敬。飲食必慎節,字畫必楷正。容貌必端莊,衣冠必整肅。步履必安詳,居處必正靜。作事必謀始,出言必顧行。常德必固持,然諾必重應。見善如己出,見惡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未深省。書此當座隅,朝夕視為警。”
範益謙座右銘:“一不言朝廷利害邊報差除;二不言州縣官員長短得失;三不言眾人所作過惡;四不言仕進官職趨時附勢;五不言財利多少厭貧求富;六不言淫媟(媟[xiè],輕慢。)戲慢評論女色;七不言求覓人物幹索酒食。”又曰:“人附書信,不可開拆沉滯。與人並坐,不可窺人私書。凡入人家,不可看人文字。凡借人物,不可損壞不還。凡吃飲食,不可揀擇去取。與人同處,不可自擇便利。凡人富貴,不可嘆羨詆譭。凡此數事,有犯之者,足以見其意之不肖,於存心修身大有所害,因書以自警。”
武王問太公曰:“人居世上,何有貴賤貧富不同?願聞其說。”太公曰:“富貴如聖人之德,皆由天命。富者用之有節,不富者家有十盜。”武王曰:“何為十盜?”太公曰:“時熟不收為一盜,收積不了為二盜,無事燃燈寢睡為三盜,慵懶不耕為四盜,不施工力為五盜,專行竊害為六盜,養畜太多為七盜,晝眠懶起為八盜,貪酒嗜慾為九盜,強行嫉妬為十盜。”武王曰:“家無十盜,不富者何如?”太公曰:“人家必有三耗。”武王曰:“何名三耗?”太公曰:“倉庫漏溼不蓋鼠雀亂食為一耗,收種失時為二耗,拋撒米穀穢賤為三耗。”武王曰:“家無三耗,不富者何?”太公曰:“人家必有一錯二誤三痴四失五逆六不祥七奴八賤九愚十強。自招其禍,非天降殃。”武王曰:“悉願聞之。”太公曰:“養男不教訓為一錯,嬰孩不訓為二誤,初迎新婦不行教訓為三痴,未語先笑為四失,不養父母為五逆,夜起赤身為六不祥,好挽他弓為七奴,愛騎他馬為八賤,吃他酒勸他人為九愚,勸(食)他飯命朋友為十強。”武王曰:“甚矣,誠哉斯言也。”
三綱(綱:封建禮教所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標準。):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
治政篇 第十三 凡二十二條
明道先生曰:“一介之士,苟存心於愛物,於人必有所濟。”
唐太宗御製:“上有麾之,中有乘之,下有附之。幣帛衣之,倉廩食之,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蒼難欺。”
《童蒙訓》(宋呂本中撰,三卷。是書為其家塾訓課之本,所記有師友遺聞及立身處世讀書仕宦之要。)曰:“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則知所以持身矣。”
當官者,必以暴怒為戒。事有不可,當詳處之,必無不當。若先暴怒,只能自害,豈能害人。
事君如事親,事官長如事兄。與同僚如家人,待群吏如奴僕。愛百姓如妻子,處國事如家事。然後能盡吾之心,如有毫末不至,皆吾心有所未盡也。
或問:“薄,佐令者也。薄所欲為,令或不從,奈何?”伊川先生曰:“當以誠意動之。今令與薄不和,只是爭私意。令是邑之長,若能以事父兄之道事之,過則歸己,善則唯恐不歸於令,積此誠意,豈有不動得人?”
凡異色人,皆不宜與之相接。巫祝尼媼之類,尤宜罷絕,要以清心省事為本。
劉安禮問臨民。明道先生曰:“使民各得輸其情。”問御史。曰:“正己以格物。”
韓魏公(韓琦[1008-1075],宋相州安陽人,被封魏國公。)問明道先生。說:“立朝大概前面路子放教寬,若窄時,異日和自家無轉側處。”
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子貢曰:“位尊者,德不可薄。官大者,政不可欺。”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子張問仁於孔子。子曰:“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孟子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書》雲:“木以繩直,君以諫正。”
《抱朴子》(晉葛洪自號抱朴子,並以名其書。)曰:“迎斧鉞而敢諫,投鼎鑊而盡言,此謂忠臣也。”
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
**********
顧東橋先生座側銘:“言行擬之古人則德業進,功名付之天命則心事閒。報應會及子孫則治政公,受享慮及疾病則費用儉。”
先儒曰:“處事不可不斬捷,存心不可不寬舒,待己不可不嚴明,與人不可不和氣。”
二眉曙青朱先生曰:“居位臨民現宰官者,必非無因,每見仕途上人都認自家是某官某宦,不知自家就是救世的活佛。有功者賞,有過者罰。除害安民,慈惠多方,只是一個恰好,不可太過不及。果能為人父母公祖,使地方老幼男女個個得所,化成極樂世界,家家供俸,人人頂禮,官也做了,佛也成了,何等心安,何等快捷,較之面壁修行,雲壤萬仞矣!”
治家篇 第十四 凡十六條
司馬溫公曰:“凡諸卑幼,事無大小,毋得專行,必諮稟於家長。”
勤儉常豐,至老不窮。
待客不可不豐,治家不可不儉。
有錢常備無錢日,安樂須防病患時。
健奴無禮,嬌兒無孝。
教婦初來,教子嬰孩。
太公曰:“痴人畏婦,賢婦敬夫。”
凡使奴僕,先問飢寒。
時時防火發,夜夜防賊來。
子孝雙親樂,家和萬事成。
《景行錄》雲:“觀朝夕之早晏,可以識人家之興替。”
司馬溫公曰:“凡議婚姻,先須察其婿與婦之性行及家法何如,勿苟慕其富貴。婿苟賢矣,今雖貧賤,安知異時不富貴乎?苟為不肖,今雖富盛,安知異時不貧賤乎?婦者,家之所由盛衰也。苟慕一時之富貴而娶之,彼挾其富貴,鮮有不輕其夫而傲其舅姑,養成驕妬之性,異日為患,庸有極乎?假使因婦財以致富,依婦勢以取貴,苟有丈夫之志氣者,能無愧乎?”
安定胡先生(即胡瑗[993-1059]:北宋初學者、教育家。學者稱安定先生。)曰:“嫁女必須勝吾家者。勝吾家者,則女之事夫,必欽必戒。娶婦必須不若吾家者。不若吾家者,則婦之事舅姑,必執婦道。”
男大不婚,如劣馬無韁;女長不嫁,如私鹽犯首。
文中子曰:“婚娶而論財,夷虜之道也。”
司馬溫公曰:“凡為家長,必謹守禮法,以御群子弟及家眾,分之以職,授之以事,而責其成功。制財用之節,量入以為出,稱家之有無,以給上下之衣食及吉凶之費,皆有品節,而莫不均一。裁省冗費,禁止奢華,常須稍存贏餘,以備不虞。”
**********
顧東橋先生曰:“厚費以多營,不若省事以守儉。”
先儒雲:“待客當潔不當豐,不惟不能繼,亦非所以惜福。”
二眉曙青朱先生曰:“主人為一家觀瞻。我能勤,眾何敢惰?我能公,眾何敢私?我既美衣美食,眾何可受飢寒?我既男婚女嫁,僕婢須令得所。一夫一婦,天下之正道。孤陰寡陽,人間之缺陷。無子不敢不娶,有子多妾何為?或娶妾久而無出者,恐負彼青春,未免閨怨,又當及時為之覓良配而成室家。免了多少孽冤,解卻多少纏縛。至於精氣漸衰,年華漸邁者,對青鏡而自生愁嘆,尚問嬌柔悅汝乎?知得歲月有限,黃金買我不出,美色窺我不見也。”
創業艱難,守者不易。前人用盡心力無非為兒孫計,後人深加體貼,不惟保全見在,益復廣大門庭。不肖之子,視一切如土芥,棄之惟恐不速,甚至家無立錐,遊手好閒,甘為人下而不知自恥,良可悼與!與其求人甚難,追悔不及,莫若慎之孑始,克勤克儉,早圖萬全之策。
安義篇 第十五 凡五條
《顏氏家訓》曰:“夫有人民而後有夫婦,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者而已矣。自茲以往,至於九族,皆本於三親焉。故於人倫為重者也,不可不篤。”
曹大家(即班昭。嫁曹世叔,早寡。班固著《漢書》未成而卒,漢和帝令其妹班昭續成之。又為皇后及諸貴人當老師,號曰大家[“家”,讀作“姑”]。著《女誡》等。)曰:“夫婦者,以義為親,以恩為合。欲行楚撻,義欲何義?詈罵叱喧,恩欲何恩?恩義既絕,鮮不離矣。”
莊子雲:“兄弟為手足,夫婦為衣服。衣服破時更得新,手足斷時難再續。”
蘇東坡雲:“富不親兮貧不疏,此是人間大丈夫。富則進兮貧則退,此是人間真小輩。”
太公曰:“知恩報恩,風光如雅。有恩不報,非為人也。”
**********
二眉曙青朱先生曰:“順境易度,逆境難堪。飽暖之家,弗肯慮及飢寒。誰無親族姻眷,鄰里鄉黨,貧不能舉火,孤寡無力完娶,一概置之不問,大傷天和,富貴豈能常保乎?逢歲小旱,民不聊生,減己糧而賑救,活人多矣。內不居功,外不求知,謂之陰德,莫可限量。”
...後續更多精彩章節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