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寿山石:中华瑰宝,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

寿山石(Shoushan Stone),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元明以降,寿山石的"身份"开始"两极分化",这种"分化"在清朝表现得最为充分:或贵为天子身边的宠物,或贱比民间的粗杂之物。宋元明以来,偶有极个别材质较精的"幸运儿"巧遇青睐,被精雕细琢,摆进文豪权贵的案几之上,一时身价百倍。除此以外,绝大多数石雕仍然逃不开"贫贱"的地位。

在寿山石艺术的文化坐标上,有一个特殊的"盲区":就是"书面文化"的严重"缺血"。被称为寿山石文化的第一部专著的出现晚在清朝,高兆的《观石录》,全文2700字。书中对寿山石进行了"山坑"、"水坑"的简单分类,对140余枚寿山石作了描述和评价,分神、妙、逸三品,并言及石雕名人潘子和、谢奕、杨玉璇等人的艺术技巧,总结了他们雕刻寿山石"相石"、"解石"及磨光的经验。其实,《观石录》只是一本薄薄的寿山石的"文化品玩"杂感,难称"理论"。

寿山石是中华瑰宝,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分布在福州市北郊晋安区与连江县、罗源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

寿山石是福州特有的名贵石材,其石质晶莹、脂润、色彩斑斓,色泽浑然天成,色界分明,具有稀有性、人文性和升值性的特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并于2003年被确定为"国石"候选石。

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寿山石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

寿山石是指产自DB35_T 419-2012第3章规定的区域内,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Al2O3、Fe2O3、TiO2、K2O、Na2O,主要矿物组成为高岭石族矿物(包括地开石、高岭石、珍珠陶石)、叶蜡石或伊利石的天然多晶质宝玉石,具有色彩多样,硬度较小,质地细腻及可雕性强等特性。

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是属于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都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按传统习惯寿山石的总目一般可主要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类。因为产于田底,又多现黄色,故称为田坑石或田黄。

寿山石原石普遍体量都不大,田坑石达到30克就称成材,达到250克为大材,500克以上就是超级材,堪称王中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