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借屍還魂!用昂達A96 SSD教你製作Win to Go盤,系統數據隨身走

購買理由

樓主所在的公司是一家意大利跨國企業,跨國企業有跨國企業牛X的地方,公司辦公用機都是加密再加密!之前的老戴爾辦公用機,不僅是硬盤全盤加密(USB口監控,只能進不能出),而且,還裝了websense監控軟件。這websense是啥?自行百度去。。。。。。簡單來說,就是你玩電腦的一舉一動都被記錄下來並定期傳到公司總部的IT不能。更誇張的是,當你和老婆在床上看碟的時候,只要管理員願意,打開攝像頭來個現場直播也不是不可能的。

這玩意兒太歹毒了。於是萌發了裝雙系統的想法。通過筆記本F12的多重啟動,兩個硬盤的兩個系統各自獨立。工作用公司的系統,業餘時間用自己的系統,誰也不知道我平時都幹啥了。

因此,當時水了一片小文章:


#diy#公司電腦加密,自加雙固態硬盤,雙系統,雙加速,出差扔掉二奶機

https://www.toutiao.com/item/6217029794161230337/



最近手裡的古董辦公本也換成了惠普的Elitebook850,由於是輕薄本,只有一個M.2的固態硬盤位,裝的是公司的系統。想裝Msata固態硬盤,或者光驅位加裝2.5英寸固態硬盤你也就別想了。同樣是Bitlocker+Win10安全軟件全加密,且沒有管理員權限。同樣,也會記錄你的一舉一動的操作。這樣,對於我這個出差狗來說,就只能背兩臺筆記本了。



當然,還有另外的辦法,就是製作一個WinTo Go的系統盤,利用公司電腦的硬件啟動,但運行的是自己的系統,也就解決了數據加密和行為監控的尷尬。但由於原來的Msata固態硬盤太小(64G),只能裝系統,而大把的數據,就只能裝在2.5寸移動硬盤裡面了。白色的移動硬盤,很好看?那是某訊,翻車的同學請看過來。還好我是直接閒魚收的。

一個64G固態裝Win To Go,一個放數據,這樣雖然不需要帶兩臺筆記本出門,但是USB口又不夠了!!!(還有一個2.4G無線鼠標)



最近固態都跌到白菜價了,就入手了一個大容量的2.5寸sata SSD,配合硬盤盒,將WinTo Go系統裝進去,同時剩餘的容量當倉庫盤,瞬間覺得美美噠。

- 昂達A96 960固態,619大元

- 移動硬盤盒,14.9包郵,嘿嘿

裝起來就是這個樣子的。

有人問為啥不用m.2接口的固態,因為大容量m.2接口的固態都是NVME協議的,硬盤盒子貴呀,要 150左右。而我這個盒子,才14.9包郵。



外觀展示

一對兒CP到貨。上面是昂達A96 SSD,下面是優越者硬盤盒。



昂達A96!



包裝盒背面,型號為A96,容量960GB,支持SATA3.0協議,最大帶寬6Gb/s。

抄襲@dhl203同學的拆機帖:

不拆不知道?一拆嚇一跳!昂達A-96 960G固態硬盤評測!經過近幾年的長足發展,固態硬盤市場早已不是一片藍海,如今變成了一片各方勢力角逐的紅海。除了以固態存儲為主的新興存儲品牌之外,傳統存儲品牌也在全面進入固態存儲領域。當然了,這其中更少不了許多國產品牌,但是許多國產品牌都是抱著“玩一票就走,撈一票就跑”的態度。前有ORICO作為最早涉足固態硬盤的品牌,然dhl203|贊103評論143收藏182查看詳情


主控為聯芸MAS0902A,主打高性價比,擁有平衡磨損算法和智能SLC CACHE配備功能,保證不掉速。閃存NANO來自於紫光,mmm。。。。。。現在還是intel的原廠NANO,紫光只是做了封裝。這個可以有!!!啥時候祖國版的96層TLC才能量產呀。



SSD外殼為鋁合金材質,表面磨砂噴漆。金屬外殼有利於散熱,比塑料殼好。


盤體背面為產品信息標籤,沒啥說的。


盤體採用7mm超薄盤體設計。現在的固態基本都是這個厚度,也沒啥說的。


優越者硬盤盒:首創透明免工具設計的,國內首家應該是orico。相對於orico的無色透明亞克力外殼,我還是喜歡比較低調的煙燻色。

可惜沒有找到白菜價type-c接口支持USB3.0 gen2的10Gb/s帶寬的版本,就買的僅支持5Gb/s帶寬的USB.3 gen1版本,接口為Micro-USB。


硬盤盒為煙燻色半透明,免工具抽拉式設計。


裝起來是這個樣子的。


硬盤盒側面接口,micro-usb,僅支持USB3.0 5Gb/s


硬盤盒電路板,主控為來自祥碩科技ASMedia的AMS1153E,在市場上有很高的佔有率,也是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主控。




一步一步帶你裝Win To Go教程

WINTOGO是微軟上推出的一個把系統裝進U盤的服務,使得我們的系統可以隨身攜帶,非常方便。早年間在SSD還沒有普及的時候,一些“超級U盤”或或者是“巨硬”認證過的U盤,才可以裝Win To Go,且只能裝企業版。而現在,也有了第三方的工具,且企業版鏡像不再是“剛需”。

而用SSD做移動硬盤,配合USB3.0或者USB3.1的高帶寬,使得我們也不再需要“超級U盤”了。

簡單來說,安裝Win To Go有兩種方法:

1. 微軟 Win To Go專用用具

2. 第三方工具,如“WTG輔助工具”

下面就一個個來說:

首先是Windows To Go微軟官方工具,這個在win10專業版裡面就內置了這個應用。你只需要在“開始”——Windows To Go就能找到。


選擇需要作為載體的移動硬盤,我這裡選的是“UNITEK”優越者移動硬盤。


選擇鏡像:

鏡像可以去官網下載,也可以去“ITellYou”網站下載。可以是ISO的打包文件,也可以自行解壓為文件夾。兩種方法都可以。


這裡你可以看到,使用Windows To Go官方工具,只能選擇企業版鏡像,專業版/家庭版/教育版鏡像都不行。




裝在移動硬盤裡面的Win To Go系統,不建議打開bitlocker


提示USB設備上的數據將會清空。

注意,這裡是整個硬盤的數據會清空。請照看好你的小姐姐們。


佈置Win To Go開始。

按照下面的截圖抄作業就行了。




到這裡,Win To Go就佈置完成了。下一步,就是從這個移動硬盤啟動,按照正常的順序安裝Win10系統就行了。下面的安裝過程暫時不說,先看看第二種安裝方法。

方法二:Win To Go第三方製作工具

相對於官方工具的嚴格要求(超級U盤和企業版鏡像),第三方工具就沒有這麼多限制了。畢竟對於一般公戶來說,家庭版和專業版已經足夠我們用了,企業版還是算了吧。

這裡以“WTG輔助工具5.0”為例:(軟件自行百度下載)


界面的選擇內容很多:

可以選擇“win10專業版”,“常用”裡面選擇“UEFI+GPT”,最好是能禁用”UASP”.


這裡需要注意一下:我個人比較推薦使用“VHDX”封裝格式安裝。這個啥意思呢?如果不選擇,安裝完成之後,你的移動硬盤裡面的內容就和常見的安裝了win10系統的C盤的內容一樣。而選擇VHDX封裝形式,則將安裝的win10的整個C盤,打包在了一個文件裡面。這樣你的移動硬盤裡面的內容就不會很雜亂無章。

(大家也不用擔心採用這種虛擬磁盤打包文件會影響win10系統的磁盤讀寫性能,本文後面針對VHDX封裝的系統專門進行了磁盤測試。測試結果證明,速度差別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上述兩種方法安裝成功之後,就進入手動安裝Windows10系統的步驟。而這個步驟,相信所有手動裝過Win10系統的同學都知道該怎麼做了。

1. F2/F10/F12選擇“啟動菜單”,不同的電腦定義的熱鍵不同,請自行查自己的電腦說明書。

2. 選擇佈置了“Win To Go”系統的硬盤啟動,就會自動進入標準的win10安裝程序。

3. 下來你們應該知道怎麼做了。





安裝完成,進入系統,提示系統未激活。

下來你們應該知道做什麼了吧?

然後你就可以像正常使用自己的電腦一樣使用這個隨身帶的win10系統。



使用感受

這玩意兒,要談使用感受,先要說說昂達A96這塊SSD的體質。從@dhl203同學的拆機貼可以看出,用的聯芸主控+紫光原廠NANO的解決方案。主控和NANO的組合應該能夠保證比較好的穩定性和大文件讀寫不掉速。

正式進入測試環節:

CrystalDiskInfo查看SSD的信息。通電32次,通電時間4小時,還算是個黃花大閨女。可惜,和大廠相比,你就別指望有專用工具和固件升級工具了。


先直接連接主板SATA3.0接口,CrystalDiskMark跑分,分別作了2GB 11%空盤和8GB 96%滿盤情況下的跑分,速度很不錯。且空盤和滿盤情況下速度差別不大。可以看到滿盤不掉速。



直連主板SATA3.0接口,ASSSD Benchmark跑分,最大速度相對於CrystalDiskMark稍低。空盤和滿盤情況下也基本不掉速。



使用優越者移動硬盤盒,由於最大僅支持5Gb/s的帶寬,速度相對於直連SATA3.0接口有所降低,但也基本上達到了硬盤盒滿速。


直接測試VHDX封裝虛擬磁盤讀寫性能:

可以看到,VHDX封裝虛擬磁盤的讀寫性能相對於USB硬盤盒狀態下的速度差別不大。

且同樣進行40%空盤@2GB和96%滿盤@8GB讀寫測試,也沒有發現掉速問題。




總結

關於昂達A96 SSD:在國內廠家肆無忌憚的使用白片和黑片的情況下,昂達A96採用紫光的NANO(其實是英特爾的),且聯芸的主控也提供了不錯的性能。難能可貴的,在96%滿盤8GB讀寫測試中,也沒有出現掉速的情況。

關於Win To Go系統盤:個人還是建議採用第三方工具製作Win To Go啟動盤,畢竟限制更少,靈活度更高。Win To Go系統盤的好處就是,你可以隨身帶著你熟悉的辦公環境到處走。系統基本上兼容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主流配置。最多更新幾個不能識別的硬件的驅動程序就OK了。

使用Win To Go也是無奈之舉,誰叫公司的電腦滿滿的加密,而我又懶,作為出差狗不願意揹著兩臺筆記本滿世界的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