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走访张献忠与三宫十一庙,金银珠宝藏于箭板古镇地下洞穴?

图:蒋盛(包公)、Vincent

古镇上的石磨

在全国所有的古镇中,沐川的箭板古镇,估计要算最神秘的古镇。三宫十一庙,双龙火墙,如南树,六株排列整齐的老榕树,奇怪的户对,隐秘的巨型无字壁画,巨型石柱,穿明代官服的神龛,水下地宫,上万平方的大型精美明代建筑群,明代青花瓷片铺设的地砖等等,都没有任何历史记载,也没有功德碑之类的信息载体。箭板镇明代建筑物的规模和造价,超过全岷江可通航地方的明代建筑物造价总和,而且没有留下任何官方和民间记载;谁有此财力和必要在这里修建如此大规模的秘密建筑群?只有一位——那就是张献忠。

箭板镇概况——箭板镇位于乐山与宜宾交界的界河箭板河河边,距离岷江主流约7公里,四周都是高山,可以说是一个盲肠形状,绝大多数乐山人和宜宾人,都不知道箭板镇。

赶集回家的乡民

一 神秘的三宫十一庙。

箭板古镇是一个没有历史记载的古镇。主要建筑为 “三宫十一庙”(名称当地人的叫法都不统一),处处是迷。宫,是封建社会时期,皇帝或道教专用建筑物,箭板没有历史,却有“禹王宫”、“万寿宫”、“玉皇宫”三宫(据当地老人讲,三宫地下用地道相连),其中“万寿宫”的每一块青砖上都“万寿宫”三字。三个宫中供的是明朝官服装饰的“菩萨”,而不是皇帝或道教角色。三宫的规模宏大,以刚解放时箭板镇的财力估计,箭板镇100年的总产值,还不足建设费用,即使以今天的沐川县一年的财政总收入,也很难满足建设费用。箭板仅仅是箭板河“盲肠”终点的一个偏远的贫困小镇,又不是名川大山,修建如此多的宫、庙,究竟是为什么?(解放初,箭板约有46户150多口)。

在修建如此都得宫、庙的时期,谁有如此大的财力,养活如此多建造人员,在宫、庙建成后,谁又有如此巨大财力养护宫、庙中的人员。在同一时期修建如此庞大的建筑群,又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实在是罕见的现象。就整个岷江流域的古建筑群(祭祀类建筑)做比较,也只有犍为文庙、眉山东波祠、彭山彭祖庙等极少数的建筑规模可以相提并论,但是这些建筑群都有详细记载,唯独箭板的建筑群,不但没有文字记载,甚至连功德碑都没有一块。

古树与民居

石板路走过来的村民

二 神秘的巨型壁画。

在禹王宫东、西墙上各有一幅巨型壁画,长度各约24尺,高度各约6尺的;壁画大约是2003年(或2004年,记不很清楚),东西墙的夹壁被雨水冲倒以后发现的,壁画为什么要用夹壁掩盖?从河势与岸边的地貌判断,画的对象是箭板镇本身,两幅“巨型”壁画,其中东墙壁画上除了箭板的街道之外,在箭板河边停泊了很多空船,船上既无货物也无人员,只有和中间的小船上有二个人物(在船头上)。如此大的壁画,画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在约300平方尺的壁画上,只有二个站在船上的人(约占0.1平方尺),全镇其他人呢?西墙壁画上空无一人,只有箭板的建筑群和十一个庙子(壁画剥落后只能看见七个庙子)。从用笔的角度和画的质量看,作画的人没有作画的基本功,用笔力度强硬、力道单一,费如此大的功夫,作如此大的壁画,不可能没有目的,目的是什么?

暗藏玄机的壁画就在此处

暗藏玄机的壁画就在此处

三神秘的巨型石柱。

在禹王宫正殿上有四根巨型石柱:石料用的是灰白色石英质细沙岩,并非箭板本地青灰色砂岩。每根柱高大概18尺,三根是整体石柱,其中西南角(按坐北朝南制式)一根是有接头的,是因为没有石料了吗?不是,从大量长条石阶存在的事实分析,接头是故意人为的,为什么如此?如果改用木材,造价至少十倍以上,为什么要用整体巨石柱?只能说:修建禹王宫的人钱多了找不到地方用!在巨型石柱前面居然修建有“小桥流水”,但是水池排水没有找到地漏。水池四周有大量精美石刻(可惜被当地人毁坏得太厉害了)。

寻访拍摄一直上残存的高大石柱

残缺的石雕

文章作者郑志平与石佣合影

残缺的石佣雕塑

四 神秘的户对。

就目前乐山范围,本人只见过两对户对,一对户对在雷畅故居的大门上,另一对就在箭板场的一户不起眼的大门上。雷畅是名人,雷家在清代共考取的进士和举人有19人之多,雷畅当过太子伺读,户对有清楚的来历,而箭板这一对户对,是谁的,箭板并没有出过这样的大员。况且雷畅故居,建筑规模档次都比较高,而箭板这处有户对的建筑,只是一般普通民居。

遗存的砖墙和璇玑门楣

墙壁上的门楣对联书法精美

在箭板古镇一户不起眼的大门上有神秘户对

五 神秘的双龙火墙。

万寿宫真正的神秘还不仅仅是每一块青砖上都有万寿宫三个字,而是万寿宫东墙的“包间”。“包间”房屋门楣上有“璇玑”二字,字体并非“馆阁体”,而是“江湖体”,写字之人力道强,力度排山,绝非一般文人可为。更为奇怪的是这间“包间”的两道防火墙是做的双龙形状,这恐怕是全国仅有。在封建社会时代,非皇家关系,造龙这样的建筑使用,是要杀头的,箭板镇并没有任何皇家关系的传说。……

地面残留的青花瓷残片

箭板镇的诸多谜团,至今无从考证。和当地百姓聊聊家常,连他们都无法说清楚自己祖祖辈辈的渊源。众多民间传言到今天,凝成一个历史故事,貌似最为接近:或许当年张献忠看大势已去,就从成都坐船顺江而下,然后拐入与世几乎隔绝的箭板,在此建造了三宫十一庙等建筑群,用以驻扎卫兵队伍。十六年转战7省抢夺的金银珠宝,藏在了箭板某地下洞穴,由于箭板镇通水路运输,日后已好取用。而3宫建成后不得不杀人灭口(无人的大量空船也许就是这样的提示),张献忠在生命结束前,将宝藏的信息的一部分绘入图中,藏在2层墙体之间,欲将历史真相传递后来人。

带有万寿宫字样的青砖

年代久远风化严重的寺院柱础

恬静的古镇人影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