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2019储能有70个“首创”,但商业化之路仍任重道远

储能产业的战略布局其实从2005年就开始了,2010年出台《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明文规定电网企业应发展和应用智能电网、储能技术;2011年,储能被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2017年10月国家能源局出台储能行业第一个指导性文件《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在第一阶段(主要为“十三五”期间)实现储能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第二阶段(主要为“十四五”期间)实现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同时,各省区市也陆续出台关于推动储能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

由此可见,国内对于储能的认识由是否发展逐渐转变为如何高质量发展,目前政策从宏观引导、指导的角度明确了我国发展储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国家所持的积极鼓励态度,符合我国和国际社会发展新能源,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大潮流和新理念。

储能从来不缺应用场景。做储能的人都有一个最真实的感受,储能价值很大,只是现在这个价值并没有机会完全体现。的确,我们现在看到的仅仅是储能应用的冰山一角。

现在尽管很难,但储能仍在以它特有的方式发展,北极星储能网注意到,仅2019年,在公开发布的储能技术以及项目中,提到“首个”的就有70个,这些星星之火或许日后就会成为燎原之势,带给储能更多可能。

物理储能在今年有了实质进展。飞轮储能在地铁应用中得到突破,填补了国内应用飞轮储能装置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方式的空白;利用煤矿巷道开展压缩空气储能成为现实,世界也出现了首个商业化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梯次利用储能项目在家庭储能系统、备用电源、微网储能等领域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储能融合遍地开花:储能与多种能源融合,发挥各类电源优势,对调峰调压、提升消纳能力、缓解“弃风、弃光、弃水,实现能源经济稳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此外,还有我国首个电厂侧储能系统直控试点汕尾小漠电厂实现了电厂、用户和电网效益三方共赢,该储能系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储能辅助调频系统,也是国内首个电厂侧储能直控创新试点,标志着储能调度从电厂侧控制走向电网直接控制,储能商业模式实现了新的突破……

虽然储能走的艰难,但也在一点点进步,储能技术还有待突破,储能应用也还有太多值得挖掘的市场,铁塔、数据中心、岸电、矿井、电动船舶等等,未来我们期待储能出现更多“首个”,储能正在与各行各业融合。

附:2019储能之首项目汇总(图片北极星储能网制作)

我国的储能目前主要建设在清洁能源富集地区和负荷中心地区,发展最快的省份包括江苏、青海和西藏等,其投产项目的储能装机规模位居我国前列。按照应用场景的不同,储能主要分为电源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和用户侧储能三种类型,江苏主要是电网侧储能和用户侧储能,提供包括输配电设施基础服务、微网和工商企业备用电源等相关储能服务;青海由于拥有丰富的风力和光照资源,主要发展电源侧储能,支撑新能源的并网及微网运行等服务场景;西藏和青海情况类似,发展重点在于支撑清洁能源并网的电源侧储能。

未来,我国电化学储能规模仍将保持高速增长。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机制、盈利模式将进一步明晰,这将为我国储能应用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在此情景下,电化学储能的规模将在2022年突破10吉瓦,在2023年接近20吉瓦。

储能的商业模式的摸索路仍然很长。

商业模式:

电网侧储能可有效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在调峰调频、系统备用、改善电能质量以及缓解高峰负荷供电压力、延缓输配电设施升级扩容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电网侧储能商业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经营性租赁模式。在该模式中,电网公司租赁第三方供应商的储能设施,租赁费用由储能设施供应商和电网公司协商确定;二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下,电网公司对用户、第三方供应商等主体所有的储能设施进行运维管理,取得的收益按双方合同约定的比例进行分享;三是电网公司全资建设运维模式,但由于《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提出抽水蓄能、电储能成本不得计入输配电成本范围,限制了电网公司投资电网侧储能的积极性。

储能商业化难点:

我国储能产业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的发展应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商业运营经验,具备了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基础。但我国储能产业在商业化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难点,包括大规模储能技术成本高、储能技术类型与应用场景匹配性不强、储能电站商业模式不明晰、政策机制不完善及安全性问题等方面。

虽然储能之路并不好走,但从全局看,中国储能行业快速发展的趋势没有变。

从发展的角度看,储能行业快速发展的持续动力没有变。

从长远的角度看,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经历若干次起伏是正常现象。更何况只是储能行业中的电化学部分新增装机有些波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某个行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要调整,更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