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唐代早期瓜棱形青瓷大罐

唐代早期岳州窑青瓷瓜棱形罐,高25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10厘米,直口,丰肩,折肩后渐向下收至底。长圆腹,在腹部等距离用竹制品按压出竖线,做成瓜棱形,因此称瓜棱形罐。在古代青瓷造型中,瓜棱形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造型是取自一种食用疏菜“金瓜”的外形通过一定的夸张和概括制作的圆形类罐。


在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中,无论是陶瓷装饰还是绘画作品内容,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如瓜棱形罐造型既取金瓜形状,“金”在古今象征财富和光明,瓜由于多子,又被赋予了“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


瓜棱形陶瓷造型大量出现在宋代,但其渊源最早可追塑到唐代或者更早。瓜棱形青瓷罐在唐代越窑、岳州窑、寿州窑等多有烧造,五代时耀州窑,宋代定窑也有精美绝伦的作品存世。到了元明清时期景德镇窑也大量烧制青花瓜棱形瓶和罐等造型。


唐宋以来烧制的各类青瓷瓜棱形罐;胎质主要有土黄色、砖褐色、灰黄等色,也有极少一部分为灰色。釉色有艾青、青灰、深酱色、酱黄、其中蜜蜡色较为稀少。一般内外颜色施相同的釉,外部施釉多不到底,大平底无釉是常见特征之一。腹部可见清晰的削胎痕迹。


岳州窑瓜棱罐在唐初期时,造型相比五代和宋时显得笨拙,口与底足大小相近,五代至宋瓜棱罐口小于是,底部为大平底。青釉杂质较多,玻璃光弱,有的存在剥釉现象,外腹多施半釉,器内不施釉。


此件瓜棱形罐为岳州窑早期产品,仅腹上部施釉,腹下及罐内无釉露胎,显拉坯痕迹,平底,胎色褐红,口底大小相近,中间腹部呈圆形,青釉较薄,有流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