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對不起,山西面食不接受批評

最近朋友圈一條《山西面食不接受批評》的文章熱了起來;

話題回顧:

最新一期《奔跑吧》來到山西,節目中,導演說:“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

作為山西人無比的驕傲,但是陝西油潑面、臊子面,新疆拌麵,河南燴麵,重慶小面,武漢熱乾麵紛紛表示不服:“大家都是面,你的味道也沒比我突出到哪裡去,憑什麼山西就被稱為麵食之鄉呢?”

這一文章被許多網友吐槽,評論區也吵的火熱 ps:篩選一部分截圖

山西面食毋庸置疑,身為地地道道山西人,小編也有自己的看法:

山西面食拼的從來都不是味道,山西人倒一點醋也能吃的下一大碗麵,山西面食拼的是形狀、種類和群眾基礎,普通的主婦能很輕鬆的做上十幾種麵食;舌尖上的中國曾說,老甘肅人吃辣是因為用辣味將粗食哄入腹中,我想老山西人吃麵也是,將麵食變換著不同的形狀,讓單一的食材更豐富起來,給平凡的甚至是貧苦的生活添一抹色彩,一輩輩傳承著!

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

山西面食之所以這麼出名,離不開的還是歷史悠久麵食文化底蘊。

山西面塑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品。以造型藝術的身份出現是近幾年的事情,過去它只是一種被裝飾過的食品,故從歷史上講既無作品記載也無珍品傳世,實在是一大憾事。麵塑在民間叫面花,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誌,是一種由風俗習慣久而積澱成的極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當今麵塑稱之為藝術,並且以它絕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睞,這正是因為它所注入的世代文化的積澱和創作者絕無的功利思想的熱情和才思,使得它成為一種出於俗而脫於俗的樸素文化。

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指尖上的藝術,不一樣的人生,今天文中主人公來自於山西忻州

今年四十五歲的李紅霞是從事傳統民俗文化麵塑藝術二十餘年的民間藝人之一。五顏六色的麵糰經過李紅霞輕巧靈動的雙手,藉助一些麵塑工具,變成了一件件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麵塑作品。有仿真優美的梅蘭竹菊玫瑰百合牡丹,還有精巧細緻的的魚兔小鳥鳳凰孔雀,更有粗獷豪放的獅子老虎和翔龍,不僅有衣裙飄逸的仙女,慈眉善目的老壽星,還有各種各樣的卡通人物、動物、植物……

說起李紅霞的麵塑情緣,還要從她二十歲的時候說起。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忻州的鬧市街頭,有一位麵塑藝人,當眾邊捏邊賣麵塑作品,諸如悟空、八戒、姜太公、鸚鵡……在這位老師傅的手下,只用幾分鐘就可搞定一件作品,並且栩栩如生,人們排隊爭相購買。李紅霞被眼前這一幕吸引了,一看就是一個上午,她開始嘗試麵塑技藝。沒想到,從此,李紅霞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的麵塑生涯。

李紅霞說,別看現在做作品的時候信手拈來,可是一開始做的時候,手並不聽使喚,不是面和不好,就是顏色搭配不好,要不就是作品的比例沒有掌握好,起初做出來的東西,沒有一件讓自己滿意。說著,李紅霞還拿出以前練手時候的作品讓我們看。她笑著說:“這比如就是愛因斯坦手工課做的歪小板凳,雖然糟糕,但都捨不得扔掉,這是我成長足跡的見證。”是的,這些作品裡面傾注了李紅霞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啊!功夫不負有心人,李紅霞通過勤學苦練,並且不斷從書籍、網絡、圖片、實物觀察中,汲取前人的經驗和技藝,並且不斷改良麵塑配方,添加防腐防乾裂的添加劑,使作品能夠長久保存。

李紅霞女士圖右

李紅霞憑藉心靈手巧的天賦和後天的堅持刻苦,將自己的靈性和悟性相結合,讓自己的夢想一步步實現。她不滿足於現有的成就,準備下一步要將麵塑藝術發揚光大,不僅做民俗作品,更要創作出一些大型作品。比如麵塑浮雕、麵塑歷史人物,麵塑歷史故事,大型麵塑場景……要讓麵塑作品貼近生活,融於生活,還要讓麵塑作品不僅走出山西,更要走向世界,盡到一個麵塑藝人應有的責任。

挖掘身邊的人和事,大家有什麼好的趣事請在評論區積極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