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基层干部的困惑:不干活领导批评,干活容易踩线,咋办?

“不干活,领导批评;干活吧,容易踩线。”

最近下乡,一位镇党委副书记长吁短叹。

这位镇党委副书记自以为“想办法”为老百姓做实事,结果却背了处分,感觉前途“渺茫”。

他负责为一个贫困村建水利工程,先规划设计,眼看到了冬天,山区结冰没法施工,只能等来年开春。不料,县扶贫办通知:年底前工程资金“清零”,否则就要收回。

为保住这项工程,这位副书记“大着胆子”拍板:提前把钱转给施工单位。次年春天如期完成工程,验收合格,老百姓及时用上了水。

正当他为自己的“妙计”高兴时,县纪委介入调查,认定此举属于违规,最后给予他严重警告处分。他感叹:我已经50多岁了,本来想多干点事,反而“干出麻烦了”!

另一位镇党委书记所在的县地处山区,属于深度贫困区。近几年,全县中心工作都围绕扶贫来干。为完成一些硬任务,县领导每次见面就给他“拧螺丝”:要抓紧!不管怎么干,就是不能晚!

这位镇党委书记在当地也属于

“想干敢干”型。近年,镇里最大的工程就是为贫困户建搬迁安置房,为赶在入冬前完工,镇里找了一个施工队,“先干着再说”。

但是,有关部门随后查出了问题:施工没有经过招投标,给予镇党委书记严重警告处分。他开始还委屈:“要按期完成任务必须抢时间,但走招标程序根本没法按时完成,两头受气,进退两难!”

对此,县里一位纪检干部坦言:一些乡镇干部过去做事比较毛躁,很多工作经不起推敲,“我们暗访时,有个镇的多数干部都有逾矩、碰线情况。”可见,此类问题比较普遍。

要不要干?答案是肯定的。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为官不为,尸位素餐,缺乏担当,组织、纪律不允许。

问题是——怎么干?

困难任何时候都有,关键看怎样克服。遇到麻烦要解决,越怕麻烦越麻烦,不能光凭热情、只图省事,而必须依法依规、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

在小编看来,实干是好的,是值得提倡和弘扬的,但也要警醒有些干部的所谓实干,即拍胸脯、做保证,看似气度不凡,实则是缺乏能力支撑的信口开河和鲁莽行事,往往容易造成伤害百姓感情、失信于民、损害党和国家利益的大错。

真正的实干型干部,要有能够干事担责的能力。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实干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要有着眼大局的视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水平跟不上,只会好心办坏事。

要成为真正实干型干部,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要学会运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来解决问题;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要善于总结工作经验,正确对待成绩和失误,不断促进工作开展。

从领导层面来说,既要压担子,也要铺路子。

一些领导部署工作时“只要结果,不问过程”,初衷虽好,但同样风险也高。既要有结果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一件工作无非包含这些环节:谁来做、怎样做、做得怎样。

基层干部不怕进攻冲锋,就怕剑走偏锋,出力不讨好,甚至出力还“出事”。因此,多考虑基层实际,多关注怎样做、怎样做得更好,也是当前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总之,基层干部既要想干敢干,又要能干会干,切不可蛮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