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7 芬蘭小學教育竟令美國人遭遇滑鐵盧?!

曾經,一位美國小學教師Tim Walker在剛到芬蘭學校教課的第三天,就遭遇到他職業生涯的首個滑鐵盧。

“我教的一個五年級班,因為不適應美國式的上課節奏,而提出抗議。甚至一些孩子因壓力大,額頭上冒出很多紅疹。”

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作為一位美國老師,我會連續幾個小時跟我的學生一起待在教室裡。因為我相信,只有通過強化的長時間教學,學生們才能學得更好。所以我通常把學生的兩個45分鐘連到一起上,然後再讓他們休息半小時。

我也把這種模式複製到芬蘭的學校。

可是,一週後我瞭解到芬蘭五年級學生的作息時間表:芬蘭的學生和老師要在每45分鐘的上課後休息15分鐘。在這15分鐘的休息時間裡,學生們都會去戶外玩耍,跟朋友互動;而老師們則在休息室一起喝杯咖啡,聊聊天……”

所以,遇到連續幾小時上課的美國老師,芬蘭五年級的孩子在開學後第三天的課上就“揭竿而起”。

“芬蘭孩子們的堅持,使我開始決定遵循芬蘭學校規定的定時休息。”這位老師終於明白了,為什麼他之前教的美國孩子們在上課超過45分鐘後,似乎總是顯得無法專注。

在芬蘭,作為被教育者的孩子是有很大話語權的,從這一件小事就能看出來。令人驚奇的是,“兒童對教育的話語權”是被寫入芬蘭的教育法和國家課程大綱的。

芬蘭的教育值得全球教育者探索,這個國家的孩子上學最晚、假期最長、作業最少,卻培養出了“整體表現全球第一”的中學生和高中生。

經濟合作組織(OECD)每3年舉辦一次15歲學生能力評估測驗“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ISA),芬蘭青少年連續兩屆在閱讀與科學兩項評比中稱霸,解決問題和數學能力則位居第二

學生上學年齡普遍比其他國家晚

“上學趕早不趕晚”似乎是中國家長的共識,現在競爭如此激烈,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入學晚對於將來就業產生劣勢。所以,在中國,5、6歲的小孩就揹著大書包上學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而芬蘭教育界認為,盲目地讓孩子過早上學,如果孩子心智還不成熟,會產生厭學情緒,不利於學習興趣的培養。

所以芬蘭規定,孩子年滿7歲才能入學。不滿7歲的孩子應把時間更多用於玩耍、戶外活動上,而不是學習知識上,這樣日後才能產生更多創造力、邏輯思考能力。

當老師的門檻高,卻沒有教學考核

在芬蘭當老師可不容易,無論是幼兒園老師,還是小學老師,都必須碩士以上學位,並考核是否具備創新精神與教學熱誠,經過層層面試、篩選,通過率僅10%。所以教師在芬蘭絕對是一種精英職業。

芬蘭教育中另一項最可貴之處,就是儘可能地不比較不評分,對學生和老師都一樣,在學校不給教師做無謂的評比與評分,不給老師打考核,沒有督察,沒有評鑑報告。

如果進一步深究芬蘭的教師培養體系,你會發現,芬蘭教師強烈的職業榮譽感和職業尊嚴是促使他們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的最佳保障

芬蘭學生課後作業少

中國孩子作業多,已經聞名世界。小學生每天晚上寫作業到深夜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一邊輸液一邊寫作業的女孩照片曾轟動網絡。

而這種事絕不會發生在芬蘭,芬蘭小學生的作業都可以在30分鐘內完成。老師更傾向於讓學生在課堂上理解消化知識,而不是佈置很多作業習題。

同時,芬蘭的學校上課時間也很短,一天上學只有4個小時。這在所有西方國家裡都算短的。

因為芬蘭人認為,很多學術研究證明,一個人每天最多能學習6個小時。即便是這6個小時,中途也需要很多的休息時間。

在經過大量長時間的學習之後,大腦就會變得非常機械、效率低下,繼續坐在書桌前學習是在浪費時間。因為現在任何人都可以上網查找到所有信息。

所以,比起學習知識,芬蘭人相信學習如何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與他人一起解決問題,這些更為重要。

上課時間短,作業少,但芬蘭孩子們學的東西卻一點也不少。這是因為,芬蘭老師會研究如何讓課堂教學更有成效。

Finland allows their children to be children。與其把孩子關在教室裡死記硬背,這裡的老師只想讓孩子就做一個孩子,去好好地玩,在玩耍中探索和學習。

六年級之前不以分數評斷學生

芬蘭的教育理念中沒有競爭。學生只在12年的學業完成時會經歷一次結業統考,除此之外,中小學全程沒有任何標準化考試

甚至“不以分數來評斷學生”被寫進芬蘭法律。所謂的精英培養式教育在芬蘭不存在,中小學也不區分“快慢班”和“重點班”。

但是不以分數排名,不代表對學生沒有要求。

芬蘭教育界認為,每個學生的競爭對手不是親密的同學,而是自己的過去。與自己比,成功率高,有利於激發自信、自強和自我挑戰的勇氣。同學之間不是劍拔弩張,也沒有暗流湧動,而是團結合作。

在不考慮競爭因素的情況下,芬蘭的老師更從學生個體差異出發,思索怎麼激發小孩子的學習動力,讓學生自己有興趣去學習,而不是牽著他們走。

最重要的是,教育公平

在芬蘭,不管你生活在城市或農村,你享受到的教育資源都是同等的。政府保證教育資源的配置、師資隊伍的質量是一樣的。甚至,在一些偏遠地區,政府會安排車輛接送學生去附近的城鎮就學。而這一切,幾乎都是免費的。

在這樣的公平教育政策下,沒有擇校現象,學生不挑學校,教師也不挑學校,每一個學生,不論社會經濟背景,都享受著高質量的教育。

這個北歐小國,人口大約530萬,僅九年基礎教育的學校就超過3500所。相形之下,南京市區人口500來萬,小學加上中學的數量不過564個。

擇校問題已成為中國家長心中的痛,這背後是得不到優質教育資源的焦慮。

每年的“幼升小”,簡直是起底家長三代的“大戰”,這正說明了,我們的教育是“以成人為中心”,學校在用家長的層次,評定孩子是否有入學資格。

在“幼升小”階段,就被社會強制分流,這對孩子不公平。而要不要教育公平,實質上跟一個國家要用教育幹什麼密切相關:是賦能每個孩子,還是優勝劣汰?

說到底,我們的教育體制是基於“競爭”,每個城市設置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名牌大學,實質上是在選拔人才,用繁重的學習任務,把學習能力強者篩選出來,沒有顧及孩子的個性化發展及每個人的價值。

為什麼這樣做?我們人口多,允許人口消損,不怕人力資源的浪費,不用去發揮每一個人的潛能,也無需去尊重每一個人的想法和能力,只要通過競爭,通過“優勝劣汰”選出一部分人出來就可以了。

芬蘭整個國家要用教育賦能每個孩子,所以提倡教育“公平”。在認識到家庭經濟背景差異的基礎上,用平等的優質的學校教育資源補平。

讓每個家庭無需擔憂自己的社會經濟背景,無擇校、學區房問題,因為每個學校的師資配置、師生配比、學校資源,國家都有統一標準,從制度上做了保障。

基於公平的教育理念,讓每個孩子的成長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資源,無需拼爹。這才是真正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