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請再來四杯》這一回的印度神劇,是真的神劇,而不是爛片

這一回的印度神劇,是真的神劇,而不是爛片。

沒有印度傳統歌舞,取而代之的是濃濃的美國風,食用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就連少有的幾段跳舞的戲份(往往穿插著不可描述的情節),音樂都足夠感人。

當然,它還是一部印度禁片。

《請再來四杯》


尺度正在逼近美劇,而恥度在亞洲圈子已經遙遙領先。

對於印度電影而言,它是顛覆性的。

在女權問題上,“臭名昭著”的印度,竟然會出現如此離經叛道的作品。簡直不可思議。

有多離經叛道?

第一季第一集開頭, 女主之一達米尼正在開會,會議桌的另一頭,她的醫生正赤裸著身體,跳上會議桌,向她走來。

桌子兩邊參加會議的男士,全都目光迷離地盯著他倆。醫生抄起桌子上的水杯,往她的胸口一灑。



她被推倒在會議桌上……夢醒了。

這只是開始。

隨後一言不合就飆車的戲份越來越多,不知廉恥的臺詞四處開花,五彩繽紛。


刀客推薦她,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大尺度,而是她對女性自我意識的尊重和讚美。

女孩子們或許應該好好看看,真正的女權是什麼樣子的。

我們要的不是打壓男性的女權,亦或者欺辱女性的男權,我們要的是平權。

臺詞就不提了,單看片頭的幾個畫面,它們都在“招搖”著女性的美,與傳統封建審美截然不同。

她們可以在公開場合衣著性感,只為張揚自己的美,而不是“勾引”男人犯罪。



她們也可以全身肌肉,彰顯力量,而不是想象中的弱不禁風。



她們也可以有一副霸道總裁的氣勢,西裝革履,對著那些覬覦她們私處的異性說不。



她們甚至不用為自己身上的贅肉耿耿於懷,在公開場合,張開雙腿,開懷大笑。


片頭的這四個女孩,就是電影中的四位女主角。

她們各有各的生活,卻因為一家酒吧相聚,酒吧的名字:



那天晚上,四個瘋女人醉醺醺的,把酒吧的招牌給砸了,換了個名字——



她們在酒吧裡說著各種沒羞沒躁的話,放肆大笑,絲毫不拘謹。

酒吧中的四個打檯球的小夥子,給她們買酒。

女孩們碰完杯就主動上去搭訕。



男孩子們剛剛介紹完自己的名字,女孩們便開始了她們華麗的自我介紹。

烏芒自我介紹:




希蒂的自我介紹:




達米尼的自我介紹:




安賈的自我介紹:



介紹完畢,四個男孩子都被嚇跑了。

嚇跑了……

女孩們的段位太高,他們招架不住。

當然,這些女孩並不總是這麼瀟灑,她們思想獨立,可惜卻活在印度。

女孩烏芒,身上佈滿紋身。


媽媽總是擔心烏芒嫁不出去。

她出生於一個小城市,那裡的人們更加傳統、保守,媽媽在她十八歲時,就攛掇著給她相親。

烏芒想反抗,她的嫂子勸阻她:我們女孩子,這輩子不就只能這樣嗎?

烏芒的回覆更加犀利:所以,你必須要用一輩子去學著愛我哥?

言外之意是,嫂子在嫁給她哥哥時,根本就沒有想過自己是否愛他,她只是認命而已。

烏芒受不了那樣的生活,她逃到大城市,成為一名健身教練。

十八線小城市的平民如此,那麼上流社會的富庶家庭呢?

希蒂是富貴人家的千金,她性格溫婉可人,但是愛吃,而且肚子都是贅肉。



母親以女兒嫁給富豪為榮,一直很嫌棄她找不到男朋友。她對希蒂說:女人不結婚,還有什麼價值?

希蒂確實很慘,沒有男孩子願意和她約會,唯一一個異性好友,還是個同性戀。

她的生活是壓抑的,委屈的。

在好友的介紹下,她發現了一個成人網站,開始在那裡跳脫衣舞,很受歡迎。



女強人達米尼,就是在夢境中意淫和自己的帥醫生做愛的那一位,她甚至不願意讓炮友和她同床共眠,完事了就趕人家走。

她習慣用枕頭包圍自己,一個人在失眠的夜晚玩床頭燈。



律師安賈,憑自己的本事成為印度最優秀的女律師,可是在法庭上,法官壓根就不把她放在眼裡,各種無禮的打斷。

家中還有一個六歲大的女兒,在一次安全措施失靈的情況下,意外誕生的小生命。

女兒的父親是個混蛋,完全不懂得照顧人,他認為帶孩子是女人天生的使命。




就這麼四個女人,個性張揚,卻活在壓制女性自主意識的地方,她們有的在抗爭,有的在逃避。

但還是活在這個怪圈裡。

達米尼報道了一篇關於女性地位的文章,被熒幕後面的鍵盤俠噴的狗血淋頭。

正式的新聞沒人看,八卦和娛樂滿天飛,她這個堅守原則的新聞主編,正在被邊緣化。



烏芒在幫助健身的客戶做臥推,客戶盯著她的胸,順手就摸了一把。

她去找健身房的女老闆討個說法,老闆的邏輯是這樣的:烏芒之前和別的男客戶發生過關係,大家都以為你是隨便的人,既然你夠隨便,那麼誰碰你就都沒關係,所以這並不能怪客戶。

烏芒的老闆是個女孩,她認為這種事的發生是因為烏芒行為不檢點。


同樣地,達米尼的老闆也是個女人,她認為女性受到的壓迫,都只是女性自己的問題。

女人只是把自己束縛在一塊“玻璃天花板”中,沒有突破而已。

沒有責怪社會,沒有歸咎於傳統,更沒有提到那些被傳統禁錮的保守男性。

在女老闆的眼裡,一切的不公都只是女性的自欺欺人而已。


難能可貴的是,它並沒有在高歌女性思想解放的同時,刻意地把矛頭指向男性。

它想說的是,在傳統封建糟粕面前,男人和女人同樣愚昧。

除了女性意識的覺醒,整部劇更多的是在譴責保守勢力,以及那些甘願受壓迫的女性。

怒其不爭,卻又無可奈何。

畢竟有渣男,也有渣女。


作為一部大女主劇,在諷刺社會、表達無奈的同時,竟然沒有為了炒熱點怒罵渣男,帶一陣一邊倒的歪風。

如此客觀,真的很難得。

撇開情色和汙言穢語,它還是一部好劇,而且在天朝是可以上映的。

可惜印度當局給禁的死死的。

話說回來,如果這劇在本土上映,估計印度得發生遊行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