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山本耀司,你變了,真的變了

昨天的娛樂新聞看了嗎?

某某男明星和某某某女明星(兩人貌似是情侶?)

在日本跟山本耀司吃飯,收穫山本耀司親手寫的祝福什麼的。

——

兩個明星真的不認識,但山本耀司可是日本近代最引以為傲的一代宗師,是在80年代用自己的美學震驚整個西方世界的時裝設計師,是說出“注意聽,布料有太多要與你我分享”的實實在在拿著剪刀的大師。如今登上娛樂版,掉價不掉價?

▲ 1984年山本耀司的設計

▲ 時裝設計師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嗎?

也曾是他的粉絲,喜歡他做的衣服,喜歡他的風格,念念不忘日本黃金一代的設計。上個世紀80年代,幾個日本設計師給巴黎帶來的震動,直到今天,都無人能及。那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時代,東方美學在通過時尚的表現形式第一次出現在西方世界。山本耀司便是其中之一,隨著高田賢三消失在人們視野,三宅一生也逐漸退出的時候,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可以說是唯二還活躍在巴黎的來自那個耀眼時代的日本設計師。

一張照片

最早在視覺上感覺震撼的,是Nick Knight在1986年為山本耀司拍的一張照片。那種華麗又神秘的男孩子氣質,簡直直戳審美最高級。

這年頭,太多關於山本耀司的公眾號文章,標題都非常聳人聽聞,比如“山本耀司:太多女孩一副娼妓面孔”、“穿著垃圾裝逼,還有臉說自己叛逆?山本耀司說給年輕人的十句話”、“山本耀司:讓男朋友刷卡買衣服的女人,都是碧池”。這些標題都太嚇人了,這可能不關山本耀司本人什麼事兒,從眾多他的採訪中知道他絕對非常反感將女性標籤化,因為他設計的衣服就要破除這些標籤。比如這張照片所呈現的世界觀價值觀,跟這些標題所傳達的信息相去甚遠。對一個人高度商業化之後的解讀,真可怕。

▲ 80年代的山本耀司秀場

一場秀

山本耀司在秀場上所創作的女孩,從骨子裡透出的倔強和性感,一直都非常神奇。她們自由,但有秩序,她們充滿了女性的魅力,卻帶著與生俱來的男孩子氣。印象最深的是1999年春夏,以婚紗為基礎的一整個系列。最後一個模特走出來,一層一層將自己身上的裙子脫掉,像是俄羅斯套娃一樣。每一個Look出來都有不同的變化,衣服結構複雜層層疊疊。

秀後的採訪中,他說,他不想要把衣服劃分為成衣和高級定製,因為時裝沒有高低貴賤,大家都是平等的。這樣的秀場時刻現在已經很難見到了,那時候玩得盡興的山本耀司,是否有想到十年之後自己會走到申請破產保護的地步?

▲ Yohji Yamamoto 1999 Spring Summer

一部電影

Notebook on Cities and Clothes

因為這個電影,山本耀司將自己從一個服裝設計師,上升到了一個藝術家的位置。當然,一起合作的德國導演 Wim Wenders也不是吃素的。

這部類似紀錄片卻不是紀錄片的電影,講述了山本耀司,如何用一個藝術家的心態在創作,他的創作是一個與人息息相關的作品。同時,來映射科技發展和電影創作之間的關係。這部片子結構複雜,充滿了各種衝突,現代和傳統,人們在現代生活與傳統觀念之中的掙扎。後來山本耀司自己拍過一個紀錄片,叫This is my Dream。中間有一段,依然很讓人動容。他站在巴黎某個陽臺還是天台的地方,說起黑色,說起二戰中他的爸爸和他眼中戰後的日本。看完以後,只想大呼世界和平。可是那部紀錄片,只是一部記錄片而已,不像Notebook on Cities and Clothes,是一部影像實驗藝術品。

▲ Notebook on Cities and Clothes劇照

▲ 山本耀司和Wim Wenders,那時候的他們都很年輕,都還相信藝術

山本耀司變了,真的變了。

——

這些變化要從08年世界金融風暴之後說起,

2009年對於設計師山本耀司或者對於Yohji Yamamoto公司都是一個分水嶺。

2009年十月他曾向東京地方法院申請破產保護,之後日本私募基金Integral Corp.介入,為Yohji Yamamoto公司注資並重組。在消息發佈之後的當天,山本耀司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說:“公司成立30多年以來,我覺得自己的第一要務應該是一個設計師,我將太多的商業性日常事物交給別的人來管理了,公司走到今天這個地步,也是因為我將太多的東西交由他人處理。我聽到的都是好消息,很多壞事情幾乎沒有傳到我的耳朵裡。”

在山本耀司給德國導演Wim Wenders的信中,他寫道:

也就是去年(2009年)五六月的時候,我因不知如何是好,曾考慮過退休。但,這位新的合作伙伴並無意合併收購我的公司。事實上,我們制定了未來20年的商業計劃,我也在合約上籤了名。我失去了所有權,這沒錯,但我卻感到如釋重負。因禍得福,以後將不會有遺產紛爭、股權紛爭這種因金錢而引發的家庭問題了。

▲ 山本耀司和他的女兒Limi Feu

這之後,他江郎才盡,開始賣人設。

個人崇拜和大大的Logo

世界上最無聊的結局無非就是個人崇拜。

山本耀司將自己的名字印在衣服上,像Logo一樣,將個人崇拜融入在品牌的設計裡。

Logo文化曾幾何時被一些人鄙視。認為在藝術的世界,販賣Logo永遠低人一等,這雖然有點自命不凡的虛偽,但急切地投入Logo的懷抱怕不是一個先鋒設計師應該乾的事情。Maison Margiela走到今天,被大集團收購之後,依然將沒有Logo的全白吊牌沿用至今。Logo畢竟是商業化的標誌,而好的設計不需要被商業化(雖然這也是假的)。但,起碼山本耀司,不應該是一個靠販賣Logo過日子的設計師。

像藝人一樣給商業品牌代言

最讓人震驚的是在近幾年,他居然代言了某汽車品牌和某香菸品牌。設計師把自己經營成藝人並不少見,比如Marc Jacobs,但沒有人會真的和藝人一樣成為別的品牌的代言人。因為跟明星藝人不同,設計師有自己的風格,而這個風格是他們安生立命之本。如果用自己的形象去代言別的風格,那自己還剩下什麼呢?不知道在2009年的時候,山本耀司和救他於水火之中的基金到底達成了什麼樣的計劃。如此這般消費人設,著實讓人喜歡不起來。

山本耀司的設計不再動人,

他的衣服不再具有原本的氣質,

他描繪的女孩也變成了大街上隨處可見的無聊姑娘。

——

不是說藝術一定是高冷的,一定是不接地氣的,一定是小眾的。只是說藝術的表達,必須是純粹的,是夢幻的,是一個普通人都沒有辦法去到的烏托邦,是每天日常生活唯一的高尚。但山本耀司,顯然已經不再具備這樣的能力。

text :盧笛

graphic:Doreen

produced by Chicology

未經允許請勿擅轉至他處,如需轉載/合作請聯繫我們:crywin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