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專題|信仰,是對堅守精神的膜拜——高群書

端午節過完,你們的小諜又回來啦!一起迴歸的還有你們喜歡的導演專題哦!

受篇幅限制和題材影響,國產諜戰電影的數量一直以來並不樂觀。但自2005年電視劇《暗算》熱播以來,不少知名作家的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劇本,製片人和導演們也都躍躍欲試,顯然電視劇諜戰市場或多或少影響著電影市場。電影《風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誕生的,在它的帶頭之下,《聽風者》《密戰》等多部諜戰電影陸續問世。

那麼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風聲》的導演,高群書。

相比先前介紹的不少導演是劇紅人不紅,高群書的大名可謂是如雷貫耳。他曾執導電視劇《命案十三宗》《征服》,電影《東京審判》《千鈞·一發》,被稱為中國電視劇界的警匪片頭號導演,中國電影界實實在在的希望之光。

高群書導演優良口碑首先來自於他對電視劇品質的高要求。日前,高群書在第24屆白玉蘭獎評委見面會上也提出:現在有太多製作粗糙的劇成為“爆款”,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還有資本力量在背後操縱電視劇市場,把電視劇當做圈錢手段亦是很可怕的事。他亦不滿於不少知名導演也在“糊弄”:“把劇當‘行活’拍,這對電視劇發展很不利。”

這樣一位導演近些年則在諜戰劇、諜戰電影方面注入大量心血,創作精品不斷,堪稱諜戰市場之幸。

2007年高群書翻拍紅色經典電影《保密局的槍聲》;2009年與陳國富導演合作《風聲》;2016年攜諜戰劇《父親的身份》再度迴歸小熒幕。高群書對作品的選擇既有執念、又充滿巧合,在他看來,遇到合拍的搭檔、遇到中意的劇本,就沒什麼是不感興趣的。

高群書選擇翻拍《保密局的槍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執念,是因為在他的記憶深處有這個作品,而所謂的翻拍,其實翻的是高群書心裡的那個故事。他說,他堅持不去回顧原版,就拍他記憶中的樣子。

因此,新版的故事其實融入了高群書的人生閱歷和他對那個年代、那些故事的理解與看法。

在一段高群書導演關於《保密局的槍聲》的手記中看到這樣一句話:“革命就是一把冷靜酷極卻不乏優雅的雕飾藏刀。”這是高群書對“革命”二字的理解。革命的真實情境充滿了殘暴,死亡,血淋淋以及慘絕人寰;但是,當這些實質內容逐漸消弭而僅僅成為一個名詞時,也必須褪卻一些顏色來重新闡釋和描繪。尤其是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表達時,必須增加的成色是:優雅和酷。

當我們今天再回顧十年間的幾十部諜戰作品時,不禁為當年高群書導演所提出的理念所折服。然而,他的創新性還不止於此。2009年,高群書與陳國富合作執導《風聲》,當不少人質疑電影中出現的過於血腥的畫面時,高群書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在過去的影片中總說到共產黨人鋼鐵般的意志,但鋼鐵到底是怎麼樣煉成的這點就比較少展現,他們面臨的不僅僅是皮肉之苦,還有生理上、心理上的對抗。《風聲》也講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他們在極限狀態下撐下來的唯一動力。這裡不僅僅是職業的信仰,而是對自己堅守精神的膜拜,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

電影的篇幅是有限的,它很難通過展示成長或者是轉變歷程來體現信仰的力量,用一種極致並且殘酷的形式來表現,雖然是一種冒險,卻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群書鏡頭下的諜戰是極具個人風格的,也是具有開拓性的。中國的諜戰題材常被劃歸於主旋律範疇而與商業二字基本不沾邊。

但是《風聲》典型的諜戰電影,其商業性同樣不言而喻,這是一種嘗試,也未嘗不能成為一種趨勢。放眼國外,間諜題材作品運用好萊塢商業模式生產的比比皆是,儘管國情有所不同,但也不失成為參考的對象。

2016年,高群書再度迴歸小熒幕,執導《父親的身份》。這部集結“六匹金馬”豪華陣容的作品最終也取得了口碑和收視的雙豐收。獨特人物關係的設置再度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