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Nike Force 系列 籃球鞋回眸(一)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一)


原力與你同在

​​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Star Wars"



在此前的欄目中,筆者已經為大家頗為詳細的回顧了Nike旗下三大籃球鞋家族中Uptempo和Flight的故事。相信也有不少的讀者朋友們,可以在這個系列的文章中,重溫了自己與球鞋的邂逅。而從今次的欄目開始,我們的回顧欄目將迎來下一位主角,那便是三大派系中歷史最為悠久,也最具影響力的Force系列。


自1982年Air Force 1誕生開始,Force系列始終標榜著Nike最卓越的減震科技、最強悍的保護性能,而Moses Malone、Charles Barkley、Alonzo Mourning,甚至Amar'e Stoudemire這些油漆區硬漢們,更是為Force系列在其漫長的歷史中,注入了那份象徵著球場統治者霸道氣焰的鐵血風格,以及Nike最能夠吸引年輕消費者的叛逆態度。


在Air Force 1之前的那段日子裡,Nike在籃球鞋領域雖然也有持續不斷的作品,但從Franchise到Legend、Gamebreak以及Dynasty這些如今只能在“狂熱古董愛好者”收藏中見到的傢伙,它們始終沒有走出Blazer的影子。不僅缺少產品自身的風格,在功能性上也並沒有太大的突破。要真正從Converse、adidas等老牌強敵的統治下搶得一席之地,Nike需要做出更大的改變,而Air Force 1的出現,恰是真正改變了這一切。



當然,關於Frank Rudy老先生如何發明氣墊,Phil Knight又是如何同意在跑鞋中嘗試這種減震科技,我在這裡就不去贅述了,在以前其他的文章中,我已經針對這些問題做出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就Air Force 1本身來說,它的設計早在1979年就已經開始,但根據資料記載,最初的設計師將Air Force 1做成了一個如同米其林輪胎人一般圓滾滾的“傢伙”,這讓公司內部並不滿意,也就隨後有了Bruce Kilgore接手設計工作的故事。從巴黎聖母院到戶外鞋,Bruce用各種靈感為我們呈現出了最終誕生的Air Force 1。


“這是我設計的第一雙籃球鞋。”


Bruce這樣回憶著當時Air Force 1的從無到有,“一開始的製作並不順利,這要多虧一位鞋墊經銷商,當時他說自己可以選用正確的模具做出來我們希望實現的鞋底,否則就不收錢。所以我把草圖給了他,大概五六個星期之後,他給我們帶來一些完美的鞋底。”



也正是在那位鞋墊經銷商的引薦下,Bruce和他的設計團隊結識了來自西班牙的模具供應商,這才有了Air Force 1那著名的Cup Sole結構中底。而就像許多我們熟悉的專業運動鞋一樣,作為當時Nike首次運用Air Sole氣墊的高端籃球鞋,Air Force 1自然要經歷不少測試。



Bruce這樣說,“我們開車在到處跑,把這些鞋子送到那些大學生球員的手上,我有位同事認識學校裡的負責人員,我則作為隨行的設計師,在測試現場聽取大家的意見。”而有趣的是,當時年輕的Tinker Hatfield也參與了球鞋的測試,在穿著過程中,他希望將鋼板放在氣墊下方來加強中底的反饋,但這個設想最終因為安全性等方面的考慮而未能實現。但這種將堅硬而富有彈性的材質貫穿中底的思路,卻在之後若干年中推動著Tinker在之後的歲月中開啟了屬於自己的傳奇。



再說回到Air Force 1,它在當時的成功,除了來源於創新的科技和設計,更離不開它在NBA賽場的完美亮相。眾所周知,Moses Malone、Michael Cooper、Jamaal Wilkes、Bobby Jones、Mychal Thompson以及Calvin Natt組成了Air Force 1最初的代言團隊,被人們譽為“Original Six”。其中,Bobby是第一位穿著Air Force 1的選手,而在籃球方面個人成就最高的則當屬Moses。



當時間跳轉回1982-83賽季,早在常規賽階段,Moses就以場均15.3個籃板的成績連續第三年加冕籃板王,並且在隊中雲集Julius Erving、Andrew Toney這樣得分高手的情況下,Moses還可以每場砍下聯盟排名第五的24.5分,並且入選了最佳陣容和最佳防守陣容。


而到了1983年,那絕大多數中國球迷並未見證,但早已耳聞多年的季後賽當中,Moses和他腳下的Air Force 1迎來了最驚豔的演出——他率領76人隊更是以12勝1負的成績,一路摧枯拉朽,豪奪總冠軍。這也幾乎應驗了Moses那著名的豪言壯語:“FO!FO!FO!”而在這13場季後賽中,他場均貢獻26分和15.8個籃板,鐵血的防守以及籃下的統治力,直接在那一年決定了總冠軍的歸屬。



可以說,那一年的季後賽,代表了屬於Moses和Air Force 1的金色年華。但Moses之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最能代表Force精神的傳奇巨星,絕不僅僅是因為13場季後賽那麼簡單。作為NBA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高中生球員之一,年輕時的Moses個性張揚,這一點從他能完美調教Charles Barkley這樣八面玲瓏的“愣頭青”,就能看出端倪。


有人問過Moses,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他還會不會選擇從高中直接進入職業。而Moses的回答依然是肯定的——“而且我想他們應該付我三倍的薪水。”而這種標榜自我的態度,恰是與同樣在籃球領域初出茅廬的Nike一拍即合。


不過作為歷史上第一雙採用了氣墊科技的籃球鞋,Air Force 1固然在性能與思路上領先了同時代的籃球鞋,但這阻止不了它在誕生兩年後,就像許多普通的球鞋款式一樣停產了。但來自巴爾的摩的三家鞋店卻堅持要求Nike繼續供貨,為此他們甚至不得不各自承擔1200雙的銷售指標,來說服Nike單獨小規模的生產Air Force 1。



也就是幾乎憑藉口口相傳的影響力,Air Force 1非但沒有就此消失,反而展現出了更旺盛的生命力,銷售一空的佳績讓Three Amigos更進一步展開了The Shoe of the Month。這裡,我們要特別向Cinderella Shoes、Downtown Locker Room、Charlie Rudo Sports這三家店鋪致敬,是他們的堅持,讓Air Force 1延續了自己富有傳奇色彩的生命。



就此,Air Force 1開始了它逐步從高性能籃球鞋向多元化潮流藝術載體轉型,這其中一些側重於潮流的篇章,筆者在此番針對籃球鞋的回顧中就不做太多介紹了,至於Rasheed Wallace等後生幫助Air Force 1重回球場的故事,則會在之後的篇章中出現。



有趣的是,Bruce Kilgore自己也是在Air Force 1首次面世後整整五年,才知道自己的產品如此受到歡迎,“我在1987年去到臺灣工廠的時候,他們告訴我了有關Air Force 1的故事,而在那之前我甚至不知道Nike還在生產製造它⋯⋯”



同樣是在1984年,在Air Force 1迎來重生的同時,Nike也為Force家族推出了新的成員,也就是Sky Force。和早先有關Uptempo,尤其還有Flight系列的文章內容中所展現的類似,Nike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對於球鞋的命名遠不如如今嚴謹,重名現象經常發生,對於這款Sky Force也是如此。從造型上來說,1984版Sky Force最大的特點便是腳踝側面的NIKE字樣。



值得關注的是,1984版Sky Force除了擁有腳踝處帶有NIKE字樣的高幫版本之外,在當時還推出了兩款3/4版本。所謂3/4,鞋幫約為傳統高幫的四分之三,卻又高於Low Cut低幫版的特殊鞋型。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之後包括Air Jordan 3在內很多主流後衛球鞋,都是標準的3/4幫高。而這種針對鞋幫高度的界定方式,正是從這款Sky Force開始——在此前包括Air Force 1在內的眾多鞋款中,Nike只是將鞋型分為High與Low兩個版本。


而在Sky Force 3/4中,我們又可以發現其中一款採用了帆布而非傳統皮質Sky Force Canvas 3/4,這似乎也在代表著Nike在當時對於籃球鞋輕量化的嘗試。



1987年,Nike加大了對於Force系列的推廣力度,對待Air Force 1和Sky Force那般“兩天打魚,三年曬網”,一口氣便推出了Court Force、Delta Force AC,以及Air Force II三款球鞋。其中由於後天的潮流加成,Court Force應該是認知度最高的一款。並且和當時大多數主打籃球鞋款一樣,Nike在當時也為Court Force推出了包括高幫版和低幫版兩款鞋型。



Delta Force AC則是一款在當時看來設計較為中庸的Force團隊球鞋,不過在命名上,從1987年開始,Delta Force也和剛才你所看到的Sky Force一樣,開始作為Force家族每一年的保留曲目那般多次出現。不過在如今的復刻大軍中,你所看到那些被Nike帶回來的Delta Force,都是這款誕生於1987年的Delta Force AC。


而作為1987年Force家族,乃至Nike品牌的重頭戲,Air Force II的表現則多少有些令人失望。儘管依舊採用了當時頗為先進的Air Sole中底,但是在整體設計上,它卻遠不如Air Force 1那樣獨樹一格,特別是在鞋身線條的分區設計上,它與Court Force、Delta Force AC太過接近,甚至有一些“家族式鞋面”的尷尬。



儘管設計稱不上太具誠意,但是在代言陣容上,Air Force II卻可謂豪華。作為Moses Malone的忠實門徒,Charles Barkley從此接過了Force的大旗。



而那一年NBA聯盟中最快進步獎獲得者Dale Ellis也是Air Force II的正牌代言人之一。或許也正是Air Force II給他帶來的好運,幫助這位在職業生涯初期只是角色球員的年輕人迅速稱之為超音速隊的當家球星,併成功入選全明星陣容、奪得全明星週末三分大賽冠軍,甚至還入選了最佳陣容三隊。



此外,就連Michael Jordan也曾在賽場外穿著過Air Force II,足以見得它在Force家族中的最高貴血統。



1988年並不是真正意義上屬於Force的一年,Air Revolution將可視氣墊成功運用於籃球鞋可謂技驚四座,而Air Jordan 3更是科技、設計,以及運動員表現的完美結合,似乎Force的風頭一時間被搶去了不少。但既便如此,在這一年中,Nike還是推出了許多Force鞋款,並且其中大多頗具水準。


如果說早先Air Force II的外形設計太過中庸,那麼在這款Air Force III上,我們則驚喜地看到它作為Force系列年度主打產品在風格上的突破——更具層次感的鞋面結構、更粗獷的寬大鞋底、更復雜的線條設計等等,套用當今一個在潮流領域頗為惡俗的詞,那便是“機能”,Air Force III是一雙比起其他Old School鞋款具有更強烈機能感的作品。這種設計風格在三十年前看來,無疑是頗為超前的。


而在Air Force III之下的第二梯隊中,Sky Force的名字再次赫然在列。而相比於1984年版,1988年版的Sky Force其實在設計方面,其實更加接近此前Court Force等鞋款的造型風格。或許也正是由於這種契合,在復古潮流的作用下,1988版的Sky Force比1984版更早迎來了復刻,並且也在年輕消費者中具有更高的認知度。



除了Sky Force,Air Delta Force這個名字也在1988年再次出現於Force新軍的隊列當中。但不同於Delta Force AC樸實的復古風格,Delta Force在設計上具有更強的運動感,尤其是在腳踝部位採用了較為誇張的設計線條。



而在這一年中,另外一雙帶給人們巨大驚喜的Force球鞋,則是那雙著名的Air Alpha Force。橫跨鞋面前方的魔術貼,加上激進的低幫輪廓,使得Air Alpha Force具有比同期任何一款Force球鞋都令人窒息的攻擊性,而這種風格恰是和Charles Barkley以後衛身高行內線之職的勁爆球風極為相符。再甚至說,正是從Air Alpha Force開始,Barkley開始逐漸在Force門下形成屬於自己的球鞋風格。



不過Air Alpha Force在NBA賽場上最著名的登場,卻是來源於Charles Barkley⋯⋯的好友,Michael Jordan。根據當時媒體的一些說法,Air Alpha Force在當時被Nike作為Air Jordan 2 Low和Air Jordan 3之間的過渡鞋款,安排給這位品牌旗下首位擁有個人簽名鞋的新生代巨星穿著。並且那雙在1988年1月30日見證了公牛隊對陣尼克斯隊的Jordan落場版Air Alpha Force還在去年登上了拍賣網站。



而對於很多年輕鞋迷來說,那雙由Don C操刀設計的Jordan Legacy 312無疑成功地以潮流之名,讓他們從另一個角度瞭解到了那段屬於Air Alpha Force的崢嶸歲月。



在Force家族的歷史上,“為何沒有Air Force IV”這個問題稱得上可謂懸案之一,在沒有官方資料解答的同時,不少國外媒體都將這雙Air Force STS視作為Air Force IV。我們姑且不說這樣的判定是否正確,但從產品的角度而言,Air Force STS倒也確實得到了作為Force門派年度主推鞋款的水準。在整體風格上,Air Force STS基本延續了Air Force III那充滿機械感的硬派氣質,同時引入了在Air Jordan 3上大受好評的爆裂紋,這也是Nike為數不多地在Air Jordan鞋款之外採用爆裂紋元素。



而在代言人陣營方面,David Robinson雖然不似Charles Barkley那樣飛揚跋扈,但陽光健康的硬漢形象同樣展現出了Force另一層面的風采,曾在1991年入選全明星,以投籃精準著稱的後衛Hersey Hawkins則是Air Force STS較為另類的代言人選。



至於Charles Barkley,自然是穿上了屬於他的Air Alpha Force II。儘管這款球鞋本身依然是定位於團隊鞋,但從日後Air Force Max CB,即Barkley首款簽名鞋去倒推,真正屬於這位傳奇大前鋒簽名鞋的風格,在Air Alpha Force II上便已經成熟,並且若是要選擇出一雙最能夠代表76人隊時期的Barkley球鞋,那麼答案毫無疑問便是Air Alpha Force II,多次不同版本的復刻演繹便是對它歷史地位最好的佐證。



同樣是在1989年,屬於Air Delta Force的“三部曲”終於隨著Air Delta Force ST的誕生,從而暫告一段落。從產品本身來說,Air Delta Force ST其實並沒有太過突出的亮點。倒是它與同伴們較為混亂模糊的命名,除了很能代表那個球鞋商業飛速發展的年代,也著實為筆者在資料整合的過程中增添了一點難度。



關於重複命名,同樣是在1989年,Nike還為已經枝繁葉茂的Force家族增添了一位名叫Driving Force的成員。其鞋幫處的NIKE字樣可以被視作為是對於84版Sky Force的致敬,以及傳統硬派風格的一種回潮。但是這並非Nike推出的唯一一款Driving Force⋯⋯



在Nike的命名體系中,Ultra這個略帶激進色彩的詞語是他們非常熱衷的命名之一,早在Flight的有關故事中,我就特別提到過了Ultraposite和Ultraflight等經典之作。而Nike首次以Ultra命名籃球鞋,便可以追溯到誕生於1990年的Air Ultra Force。並且和此前許多主推款式一樣,Air Ultra Force也在當時發售了高幫、3/4幫,以及低幫這三種形態。


Ouantum Force也是1990年中Force系的新成員。從中底的形態,以及鞋舌上誇張的FORCE標識來看,它可以被視作為Air Delta Force ST的延續。



而屬於1990年的Force年度大作,自然便是由Charles Barkley擔任代言的Air Force V。作為最後一雙以Air Force X命名的主推作品,它的誕生,可以被看作為Force帝國以Air Force 1為根基,通過八年時間真正完成了締造。



它的後輩們,已經不用再存活於Air Force 1的光環亦或是陰影之下,而是可以通過自己寫下那些同樣值得被載入SNEAKER史冊的篇章——就連Michael Jordan都會在“夢之隊”定妝照中穿上一雙Low Cut版本的Air Force V,又還有誰可以拒絕Force的召喚呢?



在進入到90年代之後,球鞋科技發生著比以往任何一個年代裡都更加日新月異的改變,特別是對於Nike而言,Max Air大氣墊的出現,標誌著以Force系列為代表的籃球鞋,即將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時代。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