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宅家“云”游古厝!仓山梁厝村:打造三江口最美古村落

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悠久,名人辈出

这里按照

“三江口第一村”“福州艺术门户”

“都市最美村落”的定位

打造具有古村落韵味的

田园风格街区

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所在的梁厝村

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高度集中

传统风貌建筑林立

历史环境要素丰富多样、特色鲜明

现有唐、元、清等古建筑30多处


从保护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以来

梁厝项目历经数月的艰苦奋战

一期项目已初展容颜


景观绿化工程:完成梁氏宗祠广场、文昌宫公家庙前平台、A路桥亲水平台、河道及两侧置石、乔灌木种植,梁氏宗祠北侧、梁季瑞宅、梁守魁宅前农田景观成型;

道路街巷工程:完成综合管道铺设及A路(贻燕路至B路)、糗下路、蒲墘路部分石板铺砌;

保护修缮工程:已开展梁守纲宅等19处文保文物点及14处风貌建筑修缮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19处院落主体结构修缮;

风貌建筑修缮工程:已开展14处风貌建筑修缮工作,目前已完成8处风貌建筑主体结构修缮。

按照规划,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将结合梁厝村现状,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打造“梁厝新八景”:古祠澄波、村田映画、榕荫溪韵、奎星揽胜、旧誉新市、甘井巷深、龙瑞叠翠、梁厝古今。福街、双福广场、迎福广场、福塘、福林、福田和福橘将成为梁厝的地标和符号。



日前,市领导在城区调研检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城市品质提升工程,来到梁厝村,察看了解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情况。

市领导指出,梁厝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生态景观优美,特色明显。市、区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强配合、形成合力,高质量快速度推进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和项目建设,彰显独特文化底蕴;要完善周边配套服务设施,提前谋划好运营管理,不断集聚人气,吸引市民游客休闲游览。

目前,街区后续的保护修复工作

也在紧锣密鼓地谋划部署

让我们共同翘首企盼

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成为福州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离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开街

还需等待一段时日

到梁厝村一起走走吧

↓↓

梁厝村

梁厝村原名燕山村,因背靠燕山而得名,燕山因山形似燕而得名。燕山虽小,但山水形胜颇具特色,这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昔日的梁厝,江畔潮起潮落、白帆点点,村内河浦交错、阡陌纵横,乡间蝉鸣蛙声、松涛竹啸,一派优美、宁静、祥和的景象。


比鼓山

涌泉寺

还要早

这座

千年古刹

记录海丝文化


梁厝村内

现有唐、元、清等古建筑30多处

其中,千年古刹龙瑞寺

始建于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

比鼓山涌泉寺还要早7年


千年古刹龙瑞寺

走进寺内

最引人注目的是

大雄宝殿殿基的青梨石浮雕石刻

共计12面

这些石刻都是唐代原件

历经千年却整体保存完好

其中八蛮贡象

已被文物界公认为海丝的重要实物见证


龙瑞寺原来还有国宝级的文物

——陶制双塔

为宋元丰五年(1082年)所立

原本矗立在龙瑞寺大院的东西两边

因为每座塔身还有1038尊佛像浮雕

又被称为“千佛塔”



1972年

有关部门将“双塔”

移到鼓山涌泉寺的天王殿前

如今已成为涌泉寺的宝物之一


宗祠

始建于南宋

留有

朱熹墨宝


村里的梁氏宗祠也十分有名

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

元朝时经历扩建

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梁氏宗祠正门两侧墙上

塑有一对陶象

每只个头约三米

象身上镶嵌着百余个小瓷酒杯

它们脚踏八宝

背驼花瓶、马鞍

取辟邪扶正、吉祥平安之意


进入宗祠大门

可以看到正中挂着一面匾额

写着“贻燕堂”


这与宋代的理学大师朱熹有关

梁姓始祖梁汝嘉

于宋隆兴元年(1163年)择燕山而居时

见这里山川秀美

遂以"梅涧"作为讲学场所

并请他的好友朱熹为其题匾

朱熹见燕山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燕子

遂亲笔题写"贻燕堂"三字相赠


朱熹

"贻燕堂"旁还挂着3个“福”字

村民说

这是清朝道光皇帝亲笔手书

据记载

这些“福”字是道光皇帝

赐给梁氏族人梁章钜的


名人辈出

“一村两院士”


梁厝村位于仓山区城门镇

历史悠久,名人辈出

如清朝广西巡抚、两江总督梁章钜

沈葆桢的得力助手、

著名科技翻译家梁鸣谦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

还走出了2位中科院院士

物理化学家

曾任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的

梁敬魁


中国第一任导弹总设计师、

中国战术导弹重要奠基人、

航天工程技术专家

梁守槃


“一村两院士”被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