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最难过的是,这么好的国产片没人看

最近王凤雅小朋友的事件在网络上掀起了莫大的波澜。

小猩和同事们讨论这件事,发现大家生气的最深的原因,不过是终于发现自己被骗了。

为何说「终于」?

那是因为其实网友们经常被骗,只是骗得更彻底,或者是自己选择性略过,大部分都没有揭开罢了。

于是开始惊讶,我们又是从什么时候起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去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

这是官方数据,但放眼看身边,或许你会发现,大部分人过去一年可能连一本书都没看过。

不仅仅是国内如此,全世界都有脱离书籍的趋势。

最近,美国abc电视台做了一项调查——

将近四分之一的美国人,

一年都没读过一本书

日本一项调查也指出,当地53%大学生不看书。

作为知识精神的载体,书籍,越来越少被人触碰。

我有理由相信,因为没有书,久而久之,群众失去了思考的技能,人云亦云,从不质疑。

在这样的氛围下,一部关于「书」的纪录片横空诞生。

它理所当然的没有获得大量关注,豆瓣不超过1000人打分。

但它却依旧成为爱书人的宝贝,依旧给了平常人再次爱上纸质书的机会。

《书迷》

Being A Book Fanatic

这是为数不多小猩只听名字就发誓必看,只看

30秒片头就爱上的纪录片。

可惜的是,这部拿下豆瓣8.5高分的国产纪录片,看过的人少之又少

片子总共只有4集,每集也仅有25分钟。

故事浅尝而止,但看过的人,都会不约而同的感触:太短了,不够看。

4集节目分别描述了:

一本书的诞生、书店风景、淘书迷的地图,以及贩书人的故事。

1

“纸质书永远不会消失的”

说出这句话的人,叫朱赢椿

在职业生涯的前15年里,他做了无数的教辅书设计。

直到有一天,他看着满架子的教辅书,有点震惊有点厌倦又有点难过。

因为这些书的拥有者,在考完试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们撕掉。

他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没有意义、让人憎恨的事。

他决定辞职,开一家书籍设计工作室,做让人喜爱的书。

于是,「书衣坊」诞生了。

篱笆,竹门,石墙,乌檐和天井。

一间废弃的印刷厂,变成了一座虫栖鸟鸣的世外桃源,安静的,遗世独立般伫立在那儿。

而每天光临这个院子的,是各种各样的昆虫。

朱赢椿对这些虫子格外爱护,每天花大把时间观察它们,看它们吵架、嬉笑、打闹。

最后,做成了一本《虫子旁》

可爱的是,书的封面粗粗一看并没有任何与虫子有关的设计

唯有凑近细看,才会发现书封下隐藏着一些虫子的触角,随后掀开书封,原来虫子都躲在里面

为书疯狂的人,内心才生动有趣。

这本书获得了2017年「世界最美的书」银奖,并被大英图书馆永久收藏。

同样获得世界认可的,还有《不裁》

这是朱赢椿把书的设计做到极致

的一种体现。

书中的纸张每两页相连,读者必须裁一页,才能看一页

如此看完后,切口会浮起毛边,整本书又拥有了另一份不一样的质感,成了独一无二的,你的书

这本书最终入选「2006年中国最美图书」,次年获得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铜奖。

然而,在朱赢椿设计的众多书中,小猩最喜欢的却是一本朴素的《平如美棠》

作者饶平如是一位87岁的老爷爷,2008年,妻子美棠离世。老爷子开始用画笔记下俩人的爱情故事。

或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或是悲欢离合战乱疾病。

面对一本这样拥有丰沛情感的书,朱赢椿收敛起设计,最大程度的展示内容。

他按照老爷子「颜色艳丽一点」的要求,给书面用了浓浓的正红色。而书名的题字、中间的海棠花,都由老爷子亲笔撰画

成品一出,全然是老爷子的气息。

2013年出版后立马火爆,到2017年为止,售出20多万本,加印十几次。

并且还在法国、韩国等多个国家相继出版。

短短两个月,获得法国亚马逊「中国」分类的销量第一名。

这,便是书籍设计的力量。

它让一本书的内涵溢出表面,也让纸质书有了电子书无法替代的价值。

2

一本书的诞生需要作者、设计师、编辑的多方努力,然而在它出生之后,却总是颠沛流离,在一个又一个的人手中传阅、寄宿、最后找到归属。

这其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的,便是「淘书迷」

史航,既是创造过《铁齿铜牙纪晓岚》的著名编剧,也是微博大V、主持人、演员,但他最钟爱的角色,还是「读书人」

他说:

“一个人自以为自己在坚守什么、追求什么,其实都是在打发时光,只是找自己最满意的方式。

对我来说,买书、读书、抄书、推荐书,就是最满意,打发时光的方式。”

他淘来的书,满满当当堆满了2间200平米的房子。

常常有人问他,这里有多少书你数过吗?你又看过吗?

他却回答:

“我头顶的星空我没有数过,我又不都看得见。”

问得细致了,他还说:

“对我来说,有的书是看好几遍,每年看一遍的交情,有的书就看一遍,半遍,几行,几页的交情。也有的书,只是在书店里摸一下它的交情。”

这番感受,道出了多少

同道中人的心声,也只有同样嗜书如命的人才能知晓。

事实上,作为淘书迷来说,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旧书里别人的痕迹

比如书中的签名

“读其书,如同见其人,再见其签名,又好些比别人又朝他多跨了一步”

是为「神交」

比如书面中的故事

史学家周一良先生在自己的一本书上曾写着“供批判用”,内文还藏了一页毛笔字。

这本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兜兜转转,落到了史航的手中。

至此,他年老后不得志,一生空空落落的悲切才得以被人知晓。

又如意外的收获

一名淘书迷曾在一个旧书店里的甩卖区,发现了一本

范思平翻译的《老人与海》。

范思平是谁?

张爱玲。范思平是她曾经用过的笔名。

这本书,是中文世界的第一本《老人与海》。

如今还能在市面上见到的,可能连10本都不到。

其实,许多淘书迷淘书,并不为每次都要有什么收获。

或许只是想闻闻新书、旧书的味道;

或许只是因为驱车淘书的路上,海风从山底吹上来,路边的芒草刚好随风飘荡。

在功利的世界里,这是难得的清新。

因而书迷们也心甘情愿,被书以及书带来的一切,所蛊惑。

3

有人说,这部纪录片是想让人知道:

书中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

但如果你爱书,爱字里行间的闪耀着的人类智慧,爱书籍流传过程中携带的故事,是一定不会辜负你的

书,作为这个世界知识、精神、智慧的最重要载体。

人们看它,保护它,

它也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护着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