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中國油氣管網的“前世今生”

1.我從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深處走來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

人們就用打通的竹節連接起來做管道

用於輸送天然氣和滷水

史書上叫“筧”或“梘”

這算是有記錄的最早的管道了

宋代《天工開物》中

也描繪了用竹管輸氣的技術

“筧”的出現,是與開採地下鹽滷相聯繫。(《華陽國志》片段)

2.我從現代石油工業演進中走來

現代管道運輸始於19世紀中葉

1865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建成第一條原油管道

20世紀20年代末焊接技術誕生

管道建設飛速發展

1942年,美國從德州向紐約州建成大口徑輸油管道

這被視為現代輸油管道的開始

20世紀50-70年代

世界油氣田大發現的年代

以美國和蘇聯為代表

管道建設被提高到新水平

3.我從民族危亡的烽火硝煙中走來

那是一個悲愴的年代

抗戰時期,一滴汽油一滴血

從印度加爾各答經緬甸到中國昆明

長達3218公里的中印輸油管道

為中國抗戰提供保證

被稱作盟軍抗戰生命線

這是中國第一條成品油管道

也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軍用輸油管道

自此,油脈與國脈緊密相連

史迪威公路、中印油管、滇緬公路共同構成的運輸系統,成為二戰時期保障中國戰場物資供應的“生命線”。70多年後的今天,當年的中印油管依然留存痕跡無數。

4.我從中國崛起的篳路藍縷中走來

1959年

國內建成第一條原油管道

連接克拉瑪依油田和獨山子煉廠

全長147.2公里

年輸油能力53萬噸

1963年

國內首條輸氣管道建成

起於四川巴縣石油溝

止於重慶化工廠

管道全長54.7公里

克獨管道於1959年1月建成投產。隨著克拉瑪依油田產量的增加,分別於1962年、1991年並行建設第二條和第三條克獨原油管道。

目前,克獨線“老二”、“老三”仍在工作,“老大”已退休。

1.第一次建設高潮

1970年8月3日

“八三”管道工程項目啟動

開啟中國長距離、大口徑油氣管道建設的大幕

掀起我國第一次管道建設高潮

先後建成慶撫線、鐵大線等8條管線

總長度2500多公里

形成國內第一個原油管網

“八三”管道建設期間,牛車運管的場景

2.第二次建設高潮

從1976年開始

油氣管網開始採用密閉輸送

自動化管理等新技術

建成第一條海底隧道

歷時10年

我國先後建成12條管道

初步形成中國東部油氣管網

管道敷設

總結起來

前兩次管道建設高潮最明顯的特徵

就是區域性建設

東北管網

3.第三次建設高潮

從第三次管道建設高潮開始

管道建設進入跨區域發展新階段

1987年開始,到本世紀初

我國建成蘭—成—渝成品油管道

澀—寧—蘭天然氣管道

西氣東輸一線等24條長輸管道

形成“西氣東輸”“西油東進”“川氣出川”格局

管道建設和運營水平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4.第四次建設高潮

2005年以來

我國又相繼建設陝京系統

西氣東輸二線、三線

中俄原油管道及二線、中緬油氣管道

中俄東線等一大批國家重點管道項目

掀起我國第四次油氣管道建設高潮

管網覆蓋31個省(區、市)和港澳地區

形成“橫跨東西、縱貫南北、連接海外”

“西油東送、北油南運、

西氣東輸、海油(氣)登陸”格局

成就了第五大運輸體系

1.與時代同行,我們一起走過

油龍吟 氣龍舞

鋼鐵長城 地下走廊

從X60到X80

鋼級越來越高

從700多毫米到1422毫米

口徑越來越大

承壓達到12兆帕

里程攀升至13萬公里

2.與油氣同行,我們一起走過

幾十年來

從一個愣頭青

逐漸變得壯得像頭牛

從脆弱到堅韌

變成能抗零下50多度嚴寒的鋼鐵直男

剛剛投產通氣的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使用X80鋼級管材,最大管徑1422毫米,設計壓力12兆帕

從傻大黑粗到智商爆表

以前不會說話

現在“吹拉彈唱”無一不精

行話叫“智能管道”

量大、連續、迅速、經濟、安全、可靠、平穩……

越來越靠譜兒

3.與人民同行,我們一起走過

我們勇毅前行

戈壁大漠無恙

黃河長江安瀾

古長城歡顏

復興號作伴

管道不欠生態情

以前不敢出家門

現在的朋友遍天下

紅頭髮白皮膚藍眼睛

都是鐵瓷實

從無到有

從小到大

從線到網

從國內到連接海外

現在的我

身長已超13萬公里

夠繞地球赤道3圈多

十年之後的我

長度可能比現在的兩倍還要多

我深埋在地下

但山川河流知道我

人類讚美頌揚我

歷史將書寫我

萬家燈火時

那光亮和溫暖中有我

碧水藍天下

那鳥語和花香中有我

發動機的轟鳴聲中有我

飯菜的香氣裡有我

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裡

有我

今日之我

再出發 路猶長

未來之我

時代使命不變 奔騰方向不移

赤子之心如初 報國之志彌堅

必將日夜騰躍不息

見證盛世華年

守望歲月靜好

策劃 | 王曉暉

編輯 | 張偉建 董雲龍 馬瑩瑩 薛梅 李延平

製圖 | 任和 龍統亞 肖遙

素材 | 曾慶 張慶旺

統籌 | 馬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