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收視紀錄的國產劇僅6.2分,孫儷也救不了它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380 部 每 日 一 片


這段時間,在大家統一劇荒的時候,有這樣一部國產劇,闖入了我們的視線:

它熱度不高,口碑一般,唯獨收視率高居不下。

開播幾天,就刷新了三年內國產劇的收視新紀錄——

《安家》

這部劇出自編劇六六之手。

11年前她憑藉一部《蝸居》在同類型的劇本中站穩腳跟。

如今帶著新作殺回來,再次跟大家分享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事情:

房子。

不得不說,《安家》選擇的這個內核真心不錯。

中國人的一輩子都是圍繞房子展開的。

甭管你是買房還是租房。

這個話題貫穿在每代人的血液裡,有了可以棲身的地方,家才成立。

2017年,出品方耀客傳媒買下日劇《賣房子的女人》版權,想要翻拍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同類型電視劇。

於是他們找到了六六,在一年多的調研後,這部劇投入拍攝。

作為一部翻拍劇,口碑呈現的兩極化,讓《安家》的認可度受到質疑。

原版豆瓣評分8.3,翻拍版豆瓣評分只有6.2,剛剛及格。

本土化處理的《安家》到底怎麼了?

今天V姐就跟大家仔細聊聊——


首先,咱們從演員說起。

孫儷、羅晉、海清、郭濤、王自健主演,再加上韓童生、奚美娟、丁嘉麗等老戲骨助演。

這部劇的卡司陣容相當強。

從目前更新的內容上看,演技鮮少有被詬病的地方。

脫下古裝的孫儷,依舊可以撐起一部都市現代劇。

這次不僅自己出演,還帶來了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飾演兒時的自己。

她在劇中飾演的房似錦店長,因為吃相驚奇,食量驚人穩坐熱搜。

一口一杯豆漿、兩口一個包子,一頓兩人份……比吃播還帶勁。


再來,就是經過打磨與推敲的劇情。

房似錦的出現,拉開了中介與客戶的拉鋸戰。

《安家》的故事發生在競爭壓力和房價雙高的上海。

房似錦,一個經驗豐富、辦事靠譜的房產中介。

因為能力出眾被領導派到上海市中心的這家中介當店長。

而在她到來前,這個店還有一個店長,名叫徐文昌,人稱徐姑姑。

這兩人,性別相反、行事相反、宗旨相反,就連受歡迎的程度都相反。

房似錦的生活被工作百分百填滿,沒有私生活,她的日常不是籤合同,就是在帶客人去看房的路上。

總之,她就是一個上了發條的賺錢機器。

時常放下狠話:就沒有我房似錦賣不掉的房子。

為了開單,她會拼盡全力。

客戶的需求、喜好……每套房子的賣點、實用性、可改裝程度全都瞭如指掌。

可即便如此,她也是有底線的。

比如,客戶給的回扣一律不收,不該拿的東西一律不碰。

比如,從不偷奸耍滑欺騙消費者。

就是這麼一個事業型的女強人,卻遇到了讓她難以處理的棘手問題。

她出任的這家店,業績差,好幾個員工一年了都沒開單,每個月只拿保底收入混日子。

之前的徐店長手握業界獨門的老洋房銷售技能,輕易不開張,一開吃三年。

所以,他佛系又好說話,從不與人爭搶,有悖銷售理念。

鄰居買菜,狗狗可以放在店裡,有人來不及取快遞也放在店裡……

徐店長認為做事先做人,讓大家感受到靠譜,生意才會找上門。

可是,在他的帶領下,店裡的員工個個懶散、不思進取,公司變成了慈善機構,專門“收治”有難處的淪落人。

這兩個店長,一個擅長打「人情牌」,軟弱沒有章法;

另一個,喜歡打「理性牌」,只有交易沒有感情。

在他們的帶領下,一些不切實際,脫離現實的劇情頻頻上演。

比如,從《蝸居》“穿越”來的知識分子買房,為了彰顯房似錦的業務能力。

這對看了一年、不下幾十套房子的夫妻,聽完房似錦的介紹,就決定買下。

而且最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看房當天,房似錦要求只能女主人一人來看。

嗯?買房是全家的大事,怎麼只讓一人來看呢?

等到人家兩口子都來了,她又想辦法支走男主人,愣是不讓人上去。

其實本來這樣的設定並無不妥,但劇中沒有任何解釋,讓觀眾疑惑。

比如,炒過去的冷飯,沒抓住當今購房問題裡的要害。

夫妻為了買房子假離婚後“假戲真做”的現實,早在前幾年最是火熱。

劇中富二代出身的徐店長,卻也走上了這條路,多少有些生硬。

買房不要緊,可是要解釋一下為何要走這步來買房吧?

再比如,房似錦裝修改造一套房子,只用了幾天的時間;

員工指著領導的鼻子大罵;

……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在冷冰冰的劇情裡,看到一些想極力引起共鳴的點。

比如,博士都買不起房子,暗指高級知識分子的待遇與誇張的房價不成正比;

開包子鋪的夫妻倆,辛苦一輩子為兒子全款買下上海一套房,

可是,購房的時候要不要寫上兒媳婦的名字?

比如,只要你把電話留給房屋中介,你的電話將會在未來被催命式轟炸,直到你同意來看房為止;

比如,中介競爭對手間互相擠兌,不僅體現在撬單上,還體現在開門後喊口號的聲量裡;

還有獨居女性的安全問題;

房產中介被物業交保護費的潛規則騷擾;

新人初入職場面臨的挫折;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終生的影響;

甚至是,銷售崗位被人瞧不起的現狀。

既然該有的點都具備,卻為何打不動人心呢?

我想是跟細節的處理有關。

還記得從前那部《蝸居》嗎?

同樣是小人物到大城市打拼,想要買房子實現身份認同的情感經歷。

即使過去十年,裡面的劇情在今天同樣可以站住腳。

是因為劇中那些現實矛盾滲透在最日常、最普遍的地方。

就拿排外這件事說。

《安家》中為了體現上海人的優越,把排外的矛盾藏在一句臺詞裡。

“咱倆才是一家人啊,他是外地人”。

生活中確實會存在這種事情,但並不足以扎透多數人的心。

而《蝸居》把當地人的歧視放在了柴米油鹽裡。

海萍租住的弄堂,總有中年阿姨排擠她,把她當賊來防,

卻看不到自己偷用海萍調味品的事實。


還有人前人後塑造的反差。

如果不是100萬的要債電話,你能猜到房似錦有個不堪的家庭嗎?

如果不是同事隨口一提“房店長看上去不像很有錢”的樣子,可能沒人注意她下班後租單間是為了省錢。

而《蝸居》中,為了省錢的姐妹倆,會買同一件衣服換著穿;

捨不得吃25塊的哈根達斯,只在門口觀望;

不好意思讓男友花錢,找各種理由搪塞過去:說自己喜歡吃的口味沒了,笑著說冬天吃冰激凌會拉肚子……

別看這些小細節不起眼,但往往最戳觀眾的心。

也正是這些細節,讓我們願意相信劇中的人物就是你我他。

其實,看過原版《賣房子的女人》的人明白,這部翻拍劇,說是結合本土化,絕大多數的內容還是在搬用原版。

就連很多經典臺詞,都是一樣的。

原版隱藏著日本家裡蹲、極簡主義、囤貨癖等現象,

可《安家》面對的畢竟是中國觀眾。

要講中國人關於房子的故事,還得從自身的生活出發。

這些年國內誕生了不少翻拍劇和電影,口碑好的卻寥寥無幾。

這裡面有一個共性問題,那就是假大空、與實際生活的脫軌。

畢竟,用心拍出一部好作品和完成一次拍攝任務是兩回事。


你覺得《安家》好看?

或者分享一個跟房子有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