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材料知識講解,鐵素體、奧氏體、滲碳體、珠光體,一文看懂

現代材料可以分為四大類——金屬、高分子、陶瓷和複合材料。儘管目前高分子材料飛速發展,但金屬材料中的鋼鐵仍是目前工程技術中使用最廣泛、最重要的材料,那麼到底是什麼因素決定了鋼鐵材料的霸主地位呢。下面就為金粉們詳細介紹吧。


鋼鐵由鐵礦石提煉而成,來源豐富,價格低廉。鋼鐵又稱為鐵碳合金,是鐵(Fe)與碳(C)、硅(Si)、錳(Mn)、磷(P)、硫(S)以及其他少量元素(Cr、V等)所組成的合金。通過調節鋼鐵中各種元素的含量和熱處理工藝(四把火:淬火、退火、回火、正火),可以獲得各種各樣的金相組織,從而使鋼鐵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能。


將鋼材取樣,經過打磨、拋光,最後用特定的腐蝕劑腐蝕顯示後,在金相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組織稱為鋼鐵的金相組織。鋼鐵材料的秘密便隱藏在這些組織結構中。


在Fe-Fe3C系中,可配製多種成分不同的鐵碳合金,他們在不同溫度下的平衡組織各不相同,但由幾個基本相(鐵素體F、奧氏體A和滲碳體Fe3C)組成。這些基本相以機械混合物的形式結合,形成了鋼鐵中豐富多彩的金相組織結構。常見的金相組織有下列八種:


1. 鐵素體


碳溶於α-Fe晶格間隙中形成的間隙固溶體稱為鐵素體, 屬bcc結構,呈等軸多邊形晶粒分佈,用符號F表示。其組織和性能與純鐵相似,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韌性,而強度與硬度較低(30-100 HB)。


在合金鋼中,則是碳和合金元素在α-Fe中的固溶體。碳在α-Fe中的溶解量很低,在AC1溫度,碳的最大溶解量為0.0218%,但隨溫度下降的溶解度則降至0.0084%,因而在緩冷條件下鐵素體晶界處會出現三次滲碳體。隨鋼鐵中碳含量增加,鐵素體量相對減少,珠光體量增加,此時鐵素體則是網絡狀和月牙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