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考古发掘现场:出土了重要文物,图9是最令人激动的发现


【发掘现场】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北京故宫始建于永乐四年,到永乐十八年竣工,它是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修建,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隆宗门发掘现场】长久以来,人们只知道故宫是一处著名旅游风景区,里面还收藏了无数国宝。实际上故宫地表之下也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尤其明清两朝的修缮,使得一些物品被埋到地下,最终成为了解读故宫历史的重要物证。
【出土的明代砖块】2014年考古人员对故宫隆宗门以西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其发掘成果一经公布便引起了轰动。除了发现大量瓷器碎片外,考古人员得出可一个结论,就是故宫下面隐藏着一座宫殿的遗址,即元朝宫殿遗址。
【考古人员在清理土层】通过对土层年代进行定位,考古人员发现最上层为清中期的砖铺地面和砖砌排水沟;中层为明后期的墙、门道基址、铺砖地面、砖砌磉墩和明早期的建筑基槽;最下层的素土夯筑层和夯土铺砖层基槽。这些发现为故宫修建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
【层位标记】据负责这次考古发掘的领队介绍,“这些发现在故宫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作用,对研究紫禁城元明清三代和北京城中轴线变迁,乃至紫禁城历史及中国古代建筑史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发掘现场】长久以来,元代皇宫在北京的具体位置一直是个谜,由于故宫所在的位置处于北京城核心地带,因此专家推测元朝皇宫可能就在故宫附近,可惜苦于没有实物证据。这次考古发掘,人员人员找到元代地层,因此可以断定元代皇宫就在故宫下面。
【发掘现场如同工地】朱棣营建紫禁城时,参照了南京皇宫的规制,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严格按照“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原则建造,又根据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之理进行更为深层次的规划设计,使得整体建筑达到了天地相融的境地。
【清理土层】对故宫特定区域进行考古发掘,这对进一步认识故宫以及北京城在古代的规划情况,都有很现实的意义。事实上,对故宫的考古发掘也进一步弄清楚了明清紫禁城修缮情况,这对研究紫禁城的历史非常有意义。

【元代宫殿遗址痕迹】这是这次故宫发掘的重要发现,这些卧桩和立桩和残存都是明朝之前的,也就是元朝宫殿的组成部分。这一发现令考古人员无比激动, 它意味着历史专家多年的猜测终于有了实物证据,故宫下面确实隐藏着一座宫殿。
【瓷器残片】这次瓷器残片在西华门内南侧的南大库区域地下被发现,如果按釉色可分为青花、釉里红、黄釉、红釉、白釉、蓝釉、酱釉、紫釉、暗茄皮紫釉等20多个种类。这个区域是明清皇宫的垃圾池,宫内打碎的瓷器也会丢弃在这个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