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好电影——《钢的琴》

1

对于专业人士来说,电影是一门艺术。但是对于大多数人像我一样的普通人来说,我们缺乏鉴赏电影艺术的能力。电影,就像一本书,一首歌,一部电视剧,它深植于普罗大众,它是一个故事、一句句对白和一幅幅画。

读大学时倒是经常跟室友一起,一杯可乐一袋瓜子,在寝室电影看一晚。但是毕业以来,我总觉得看完整一部电影的时间太过奢侈。并且毫不讳言,我太不喜欢看中国电影,这么多年也基本没有贡献过票房,因为当下流量十足的片子实在没什么看点,故事都讲不清。那些低调而评分高的,往往多讲述旧农村的故事,一般都是现实主义,展现比较沉重的主题。

2


很早以前看到《钢的琴》电影剧照时,破败的背景,褴褛的衣衫,我以为又是这样的老格调高分电影,所以也就失去了兴趣。新年以来,因疫情关系囿于家中不得出,多的就是时间,所以认真看了一遍《钢的琴》。没想到开局地道的东北风味和黑色冷幽默风格,将我“沉重压抑”的成见一扫而光,也就渐渐有了看完的兴趣,甚至最好不得不说“真香”。

什么电影是好电影?如果要用系统的电影艺术理论来赏析,这个问题太大也太专业。但是对于每个看电影的人来说,心中都有一个答案。无疑,《钢的琴》在我心中就是一部好电影。

3

故事主线简单清晰。

《钢的琴》讲述了东北下岗落魄工人为争取离婚后女儿抚养权(当然也是为圆了女儿的钢琴梦),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的故事。作为主线故事,又穿插了东北老工业象征——两根大烟囱的爆破以及主角感情线的故事,但是没有故作深沉,故事叙述清晰明了,不脱离带水。例如造钢琴过程中,身边朋友发生的事,简单的几分钟几个镜头就一笔带过,但是却恰到的反映了当时人的生活面貌。

地道的地域特色和时代要素 。

浓重的东北风格,地道的东北风味,一帧一景,墙上的标语,家里的装饰,街道小巷的布置,歌舞厅等,都真实体现了东北风格,展现了九十年代初东北工业前期的突飞猛进和集体主义,更着重表达了东北工业没落后的生活东北风貌。特别是提一下时不时响起的《超级玛丽》BGM,让我这个对东北完全陌生的九零后,也对这部电影产生了难以言表的亲切。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精神态度。

影片中作为下岗的工人阶级,他们几乎一无所有,生活穷困潦倒。不管是时代的原因,还是其他原因,他们都没有自怨自艾,没有光怪陆离的荒诞搞笑,有的只是小人物的自嘲和东北式黑色幽默,分明是看的令人心疼的悲剧,却让人笑的流下了眼泪。

“一”与“多”的主旨要义。

电影分明有个明显而清晰的主旨,即反映后工业时代下东北衰落后的社会风貌,片中一景一语都赋予了这个责任,但是却没有明确地表示控诉、祈愿之类的主观情绪。相反,每一个观影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想法,有人为工人阶级、为“共和国的长子”鸣不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东北工业承担起了新中国的命运,但是在新的时代,却被浪潮拍倒在沙滩上。有人看到了父女之间的亲情和在集体主义下成长起来的同志友谊。好的电影像一个万花筒,看到了不同的世间相。对我个人而言,虽然没有东北人作为当事人心中的那份苦和痛,但是也亲眼看到了村里曾经作为县乃至市经济支柱的化工企业三十年间的辉煌和落寞。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浪潮浩浩荡荡,在发展的过程中,旧的事物总会被新的事物取代,我们唏嘘不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迎浪而上踏浪前行的奋发感。


至于电影技术内涵,我就不要不懂装懂了,但是这部电影的配乐和构图别有讲究,单说构图,号称每一帧构图都别有深意,趣味无限,另外,颇具特色的苏联风格BGM,从不同角度细品都有不同的韵味。

4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发展与矛盾同在,超越和碰撞兼具,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可以讲。其实哪有那么多束缚,中国电影的崛起,我想首先作为组成市场的每一个观影者个人要给自己的思想解开枷锁,迎合市场的资本才能把镜头给向这个时代真正需要表达的内涵,才能让中国电影百花齐放,万紫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