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記憶——肉盒


長安一中八九十年代的大門

離開母校長安一中已經快三十年了,​二三十年中,母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去了好幾次,每次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記憶的長河裡,唯有不變的是對母校那份沉甸甸的感情……

86年進校,93年離開,從十二三歲的少年到二十歲的小夥子,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都在長安一中度過……長安一中給了我強健的體魄,給我了豐富的知識,更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所以,那裡的一切,那裡的所有人和事,都讓我心存感激心存敬仰。

初中,高中同學聚會,在一塊兒經常會回憶起一中的所有過往,提的最多的就是一中大灶上的肉盒。​過去一中有兩個灶,一灶和二灶,86年剛進學校時,二灶還在大門外對面現在的家屬樓那裡,後來不久就搬回了學校,和一灶同時存在於學校最東面的大瓦房裡。高中時期,由於學生數量的增加,又開設了一個三灶,剛開始在操場的東北角,後來又搬到了學校最高處西北角的老師宿舍區那裡了。記得承包三灶的灶長是個大嗓門,光頭,有點胖,看到學生擠飯不守紀律,一聲大喊,學生們都乖乖的排好隊了。

由於我們村一個叔在一中管灶,所以我有機會在大灶裡去參觀,在寬敞的大瓦房裡,順著牆的一側一溜全是農村過年殺豬用的大鐵鍋,​人躺裡面絕對可以洗澡。最邊兩個專門是蒸饅頭用的,正方形的籠屜一層一層堆得很高,大灶上的師傅踮起腳踩在鍋沿上才能把最上邊一層拿下來,大灶炒菜用的鐵鏟就是農村家裡用的鐵鍁,第一次看到我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大灶出來有一段長廊和飯堂相連,說是​飯堂,其實是什麼都沒有的好多間大瓦房相通的大房子,裡面空蕩蕩的,什麼都沒有。瓦房兩邊都開著大窗戶,只是沒有窗欞,只有一個大窗框,大灶蒸的饅頭、花捲、包子都在窗框裡擺放好了買給外面排隊的學生。

長安一中校訓


飯堂沒有飯桌,買好飯的同學三五成群的圍一堆,把飯菜放在被磨得發光的青磚​鋪就的地面上,就這樣蹲著吃,吃完以後,把殘羹冷炙隨手倒進一中所在地四府村村民收集泔水的髒兮兮的鐵桶裡。

記不清肉盒是從哪一年開始賣的,記得一灶剛一開始​賣,就受到了學生的青睞,尤其是男生。肉盒的形狀就像現在荷葉餅的樣子,只不過比荷葉餅稍微厚實一些,大一些。荷葉餅是敞開的,而肉盒是周圍都包嚴實的,裡面包裹著肉。這個肉很特殊,不是剁成泥的肉餡,而是切成一寸左右長的肉片,而且這個肉片是提前用蔥段,薑片還有甜麵醬醃製而成,然後包進面裡,做成荷葉餅的形狀,上籠蒸制而成。剛出鍋的熱氣騰騰,咬一口蔥姜,麵醬的香味撲鼻而來。肥肉片經過大火的蒸制,油脂外溢,入口即化,咬一大口,細細咀嚼,面的麥香味,肉的油脂味,拌肉料的蔥姜麵醬味,各種美味混合在一起,那叫一個“香”呀……還沒有出籠,買肉盒的窗口前就排起了長龍,大灶的師傅們剛把蒸籠翻好,一籠一籠摞起來擺放在窗口前,很快就被男生們搶購一空。一個肉盒二兩糧票二角錢,學生們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粉色或者藍色的紙張,從上面撕下印有“貳兩”或者“肆兩”的糧票,再從印製著“壹角”,“貳角”還有“伍角”的錢票上撕下相應的錢數配合使用。一般情況男生至少都會買兩個,飯量大的得買三四個。我們有一個同學幾乎頓頓吃肉盒,達到了百吃不厭的地步,後來大家索性給他起了個“肉盒”的外號。

一灶的肉盒賣得很火,二灶看到了,也開始效仿,兩個灶開始了競爭。價格沒變,依舊是二兩二毛,但肉盒裡面的肉從以前的兩片增加到了三片,運氣好了還能吃到一塊瘦肉。開飯鈴聲響起,校園裡,操場上往往會留下男生們一邊走路或者跑步,一邊手裡拿著肉盒大口咀嚼的帥氣的身影……那成為一中特有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之後大灶上的肉盒經久不衰,記得我離開了母校,偶爾回學校看望補習的同學時,依舊要去大灶上買兩三個來解解饞。

二十多年過去了​,艱苦的歲月早已遠去,但每每想起一中大灶上剛出籠的熱氣騰騰的肉盒,想起那個帶有蔥姜麵醬味的肉盒的味道,嘴巴里依舊會情不自禁地分泌出唾液,那是長安一中記憶中最特別的味道,那也是此生永遠都難以忘卻的味道……


一中創始人陳天人校長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