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的最大意義,就是在關鍵時刻告訴我們一聲:我能

1.

中國女排又贏了。

2019年女排世界盃札幌站上,中國女排的姑娘們以3:0的大比分戰勝肯尼亞隊,創造了女排世界盃八連勝的歷史記錄。

雖然女排姑娘們就像傳說中隔壁家的孩子,甚少讓家長老師們擔心,但在即將迎來建國70年大慶的時刻,女排的再次奪冠登頂,無疑是為這場盛會獻上的一份最好賀禮。

回想改革開放之初,國門洞開,面對外頭那個高速發展、光怪陸離的世界,中國人民既有迎頭猛追的幹勁,心底也有揮之不去的恐慌和自卑:看看人家,高樓大廈遍地都是,彩電冰箱小汽車都飛入了尋常百姓家,差距實在是太大了,咱真能追得上嗎?

這時候,中國女排挺身而出,以先後站上世界盃、世錦賽、奧運會之巔的“三連冠”為國人的疑惑作出瞭解答:我們能!

時隔四十年,在此類疑惑早已不成疑惑之時,女排姑娘們再次以一頂桂冠作出肯定的回答:我們不僅從前能,我們以後也能!

2.

這一輩年輕人,可能已經不太能感受到,改革開放之初時面對外頭那個新鮮世界時的一代中國人,懷揣的是怎麼樣的心情了。

往東是日本。那個在二戰中被盟軍炸得七零八落,被美軍摁著頭修改憲法、轉變國體的戰敗國,從一片廢墟中重新挺立了起來,創造了經濟總量排名第二的“日本奇蹟”。

日本貨行銷全球,日本人買下了紐約的洛克菲勒大樓——在彼時的中國家庭,誰能擁有一臺日本本土過時已久的松下牌洗衣機或日立牌電視,那就是值得去四鄰八坊中吹噓的榮譽。

往西是歐洲。同樣被戰火橫掃過的歐洲,同樣被美蘇軍備競賽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歐洲,也在時間的流逝中恢復了昔日的富足。且不說向來繁榮的西北歐,先拿相對落後的東歐作例:

1986年,金雞獎評委羅藝軍到東德訪問,隨行的東德翻譯小姑娘一路心事忡忡的模樣,於是他問道怎麼了。小姑娘說,最近單位新分了房子,是帶浴室和熱水的公寓,她很開心,但也很煩惱搬家的事情,於是一路都在思索。羅藝軍大驚:在我們中國,那只有高級幹部才能住上帶獨立浴室和熱水的公寓,看來東德的發展很好啊!

而東德,在歐洲的發展程度,還遠遠落了英法意和西德一大截。

往遠看,美國則更不用提。作為西方世界的老大,美國的GDP是中國的十餘倍多,物質生活十分富裕。1979年鄧小平作為新中國領導人首次訪美,參觀了福特汽車的一個生產車間——這個車間每小時能生產50輛汽車,而中國一年的汽車產量不過一萬多輛。換言之,這個車間一年的產量,就能抵上新中國全國一年的汽車產量。

往近看,中國邊陲的香港臺灣都成了亞洲“四小龍”,生活水準高出了大陸一大截。彼時稍有些能力,稍有些背景,稍有些境外親戚的,無一不挖空心思往外跑。《中國合夥人》裡的北大畢業生到美國端盤子,此時看來像一個笑話,那時卻真實地為許多人所豔羨——在美國端盤子賺的錢,可比在國內苦兮兮地做科研賺的還要多。

就是這巨大的差距,在國門初開的年月,既讓多少人感到興奮,也讓多少人感到懼怕。

我那根紅苗正的姥爺曾說,不是怕苦。我們這輩子吃了很多苦,累點苦點又算什麼?再累再苦只要有奔頭,咱都不怕——我們那會兒是給嚇怕了,打開門一看,自己一窮二白,覺得人家優越那麼多,我們中國到底還行不行了?我們中國人到底還能不能了?

落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些人從骨子裡相信生來必將落後,將落後視為一種銅牆鐵壁般的事實。

3.

還好,在一片愁雲慘霧之中,我們有中國女排。

1981年,在中國恢復國際奧委會席位不到兩年後,中國女排首次參加了世界盃排球賽。這次賽場上,中國姑娘們以7戰全勝的成績,首次奪得世界盃冠軍,孫晉芳更摘下“最佳運動員”,郎平摘下“優秀運動員”的獎項。

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盃冠軍後,姑娘們收到各界組織、個人的賀信和禮物多達三萬多件,備受鼓舞的北大學子們,更自發打出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最強音。

如今國人拿下的世界冠軍多了,許多人可能不理解:不過一個排球奪冠而已,大家有必要那麼興奮麼?

不,不一樣的。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一個冠軍不僅僅是一個冠軍,更昭示著“中國人行”的意義。

在物質條件極為匱乏的年代,在國人都覺得自己不如他人的年代,女排姑娘們硬是靠自己的拼搏打出一片天,問鼎世界之巔——她們奪取的不僅僅是一個世界冠軍這麼簡單,更是彰顯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風骨。

許多人會問:區區一個女排冠軍,真的有那麼難麼?

這裡要回答:是的。就是那麼難。放在1981年,更是難上加難。

4.

在物質條件和訓練技術都不如發達國家的情況下,中國女排取勝的秘訣只有一個字:拼。

彼時的女排教練袁偉民,要求隊員們在每一次訓練,每一場比賽中,都要拼盡全力。

袁偉民首次將男性陪練引入了女排訓練課。男陪練站在三米高的臺子上,對著女排姑娘們拼命砸球,隊員們就要把這些力道兇狠的球一個個地接回去。

另外,為了培養球隊的團結,袁偉民規定,但凡訓練中有一個隊員表現不佳,全隊就得陪著她練到滿意為止。

說起來方法不難,但女排姑娘們每一天都是在這樣的魔鬼訓練中拼搏過來的。就是靠著日復一日的艱苦訓練,才能克服物質上與外國的相對不足。

郎平回憶說,最艱苦的一次訓練,她們連續不吃飯不喝水練了七個小時。訓練結束後,兩個膝關節都是腫的。

在1981年札幌的世界盃最後一場比賽上,隊員張蓉芳不小心崴到了腳,但她強忍傷痛堅持下來,並以高水平的發揮助力中國隊拿到了第一個世界冠軍。比賽結束後,許多外國記者和教練十分好奇,袁偉民是不是給隊員吃了什麼“靈丹妙藥”,才能讓她們忘記傷痛,保持體力和技術。

袁偉民說:靈丹妙藥恐怕還在於我們隊員的意志。



5.

是的,意志。

郎平說過: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知道有時不會贏,也會竭盡全力,是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眼神依然堅定。

在改革開放之初,面對經濟社會的全方位落後,面對巨大的發展差距,特別是面對改革開放這條全新的道路,沒有人心中有底,沒有人知道能不能走通,也沒有人能打出包票:我們是不是真的可以趕上歐美日韓的步伐?

女排姑娘們給時代打了一劑強心針。對那時尚在迷茫和彷徨中的國人而言,女排不僅是女排,而是一個符號,一種圖騰。受女排精神的鼓舞,各行各業都掀起了大幹快上的高潮。有鐘錶廠超額完成計劃,有煤礦工人自覺義務加班……他們以自己的辛勤勞動,為改革開放攢下了第一桶金。

和奮力拼搏相比,女排精神更可貴的地方在於:永不放棄。

中國女排也有過低谷期。北京奧運會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女排姑娘曾輸給過泰國隊,曾在倫敦奧運會上前三不入……但無論陷入怎樣的低沉,女排姑娘們都能在教練的帶領下走出低谷,重回巔峰。

改革開放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也經歷過價格闖關失敗,金融改革失敗,當時劃定的14個沿海經濟特區中,也只有深圳完美實現了產業升級,成為神州大地上的一顆明珠,別的大多地方,如今也沒折騰出什麼新花樣。

但我們不放棄,從沒停止過前進的步伐。不會因為一些挫折便怨天尤人。如果看過幾場女排的比賽,我們就會發現,女排姑娘們的身體素質和進攻力度,其實不如美國、荷蘭、塞爾維亞等西方強隊,但她們的救援和防守遠不如我們積極。

許多球員在救援時,看到飛出一兩米的球就放棄了,但中國女排們從不放棄,無論飛得多遠,一定是各種縱身,魚躍,倒地,想盡一切辦法撲騰救球,不怕傷不怕痛——哪怕真的無能為力,也要奮力一搏。

6.

也有人說,女排精神只是特殊年代下的“精神勝利法”,本質和那些華麗漂亮的雞湯沒有區別。

中國女排一次又一次的勝利,難道不是得益於良好的物質條件,科學的訓練方法嗎?在一窮二白的年代,強調精神或許很重要,如今我們也算富起來了,要啥有啥了,還在一個勁兒地強調“女排精神”,是不是有點過時了?

不,不全是如此。

如今的社會里似乎瀰漫著一股風氣:努力無用了,講拼搏也是可笑的。未來都是官富二代的,和普通人無關。出身決定了一切,別瞎折騰了,坐下來躺平,怨天尤人就好。

但中國女排一次次地告訴我們:把努力和拼搏掛在嘴邊的人,真沒那麼可笑。



經過70年的發展,中國已是今非昔比。我們從迷茫走向自信,但迷信物質,“物質至上”的風氣漸盛,吃苦耐勞,堅忍不拔,一步一個腳印等等,聽起來彷彿顯得老土又諷刺,大家都迷信天才、躺贏、一夜暴富,“女排精神”雖還在,但似乎真心信服的人,已沒那麼多了。

在競技體育中,科學的訓練、先進的技術、良好的物質營養條件雖然重要,但並不意味著擁有了這些,就一定會取得勝利。和那些空喊口號的雞湯文不同,中國女排以40年如一日的堅持走來,以實打實的成績告訴國人:

我們的身體素質或許不是最好的,我們的技術或許不是最先進的,但就是靠著一股韌勁,我們硬是戰勝了那些看起來強大無比、遙遙領先的對手。

這就是“女排精神”的神奇所在,也是體育比賽的迷人之處。實力碾壓不是觀眾所愛,我們更樂於見到以弱勝強、逆風翻盤。

同樣,中國巨大的發展成就,有人簡單歸結於制度改革、市場開放。但我們要看到,中國奇蹟的複製概率不高,甚至可以說是很低:先行一步的拉美遲遲陷在中等收入陷阱中不可自拔,日本為失去的二十年焦頭爛額,東歐與俄羅斯擁抱自由,採取揮刀自宮的“休克療法”,如今卻是滿地瘡痍,再不復當年蘇聯的榮光。

改革開放固然重要,但支撐中國一路走到今天的不只是改革開放,還有一代代中國人奮力拼搏的熱情。“中國奇蹟”是靠中國人的雙手開創的,換了別的人,可能都不好使。

從80年代到今天,中國女排是中國發展的縮影,中國一點一滴的成就也折射到了中國女排身上。

站在21世紀20年代起點上的今天,我們或許還會發問:中國有機會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嗎?中國能追得上發達國家的步伐嗎?中國人還能擁有更好的明天嗎?女排姑娘們,再次以一場復刻1981年於日本的勝利,一錘定音地告訴我們: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