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深山里的采蜜人,开工前要拜山神


每年12月底至次年5月,小蕊和小官都会开着租来的小货车,从普洱,红河,到临沧,德宏,自南向北,在中国云南西南部的大山里寻找一种神秘又珍贵的食材——崖蜜。这种由黑大蜜蜂酿造的蜜,无法通过人工养殖的方法采摘。黑大蜜蜂又叫喜马拉雅排蜂,仅分布于尼泊尔、中国的西藏和云南。它采深山百花,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上做窝。小蕊和小官采蜜的故事,充满了胆识与智慧。


云西南的傣族,傈僳族,佤族人,有饮野生蜂蜜的习俗,他们认为这种食物能让人长寿。一个蜜源只采一次,并且需要留一部分蜜给崖蜂食用,这是100年前传下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采集方式。所以找完普洱的蜜,他们就要继续北上,到临沧,德宏,保山,大理去。5月是采崖蜜的最后月份,仅半年,小货车就跑了4万公里路。
山路崎岖,主要交通工具是摩托车或骡马,再往山里走,就要靠人力了。而远的蜜源更是在离村一天脚程的原始森林里,需要在野外过夜。

每次采蜜,大家都会带着炉灶和食物,或就地取材填饱肚子。生火做饭的地点经过几十年以来的仔细挑选,在山洞里或溪流边,取水方便,也防火防雨。
崖蜜高挂,崖蜂攻击性又强,所以每次采摘前,守蜜人或大师傅会安排拜山神仪式,祈祷丰收与安全。
一次采摘,守蜜人四哥带了两只土鸡进行祭拜,仪式结束之后,跟火腿一起炖了给采蜜队伍吃。“山神已经吃了鸡的灵魂,所以人吃掉鸡的肉。”但实际上,因为采蜜辛苦,一旦开始也没办法停顿,人们需要大量的肉类蛋白质补充体力。
一般来说正常可采的崖蜂巢体型巨大。一窝有上万只蜂,直径接近1米,有的甚至能达到2米。
只有靠烟熏把黑大蜜蜂暂时熏走,露出黄澄澄的蜂巢,才能进行收割。放烟的人要控制好火苗,不能烧得太旺,烟一旦变小,崖蜂反复回巢,或攻击采蜜师傅,都让崖蜜采收的过程变得漫长。
而所有的人,都为了服务好悬在空中的大师傅,要保证他的安全,能上下左右自由移动,还要跟他完美配合,尽量接住十几公斤重的割蜜桶。
有时采蜜队伍为了节约成本,会减少人员配置,小蕊和小官也不免上去帮忙。
要想找到好的崖蜜,好的采蜜人才是关键。悬崖采蜜的技艺,大多子承父业,方圆几十公里的寨子可能才有一个采蜜人。这项工作危险又辛苦,只属于艺高人胆大的男子。他们最年轻的十五六岁,最大的不过40岁,但无论年轻年长,都被称为“大师傅”,在采蜜队伍里很有威望。
“最难采摘的崖蜜,是凹进悬崖内侧3至5米的那种。”两年来,小蕊亲自跟采了十几趟蜜,最怕遇到凹陷的蜜源。虽然采蜜师傅的身型体重都非常适合在悬崖上高空作业,但面对凌空凹陷处的巢穴,需要崖底的人合力将绳梯拉至跟岩壁平行。

采蜜师傅将采到的崖蜜倒出。
采蜜人拿着一块刚刚采到的蜂巢。
云南的崖蜜被临近村寨的人们世代守护着,而看护蜂蜜的人,往往是村子里有威望的人家,被称为守蜜人。在过去,集体农作的方式能降低每个人的生存风险,种田,打猎,采崖蜜也不例外,比如一家派出一个人参与采蜜,就能按比例获得分成,除了自己吃,也有人把崖蜜拿去集市售卖换取家用。半农耕半采集,仍是云西南山区百姓的常见活法。
岩蜜采集以后,将原蜜分离和过滤,收获金黄的蜂蜜。这时候最能体会“劳动的成果似蜜甜”这句话的含义。
“我们云南的少数民族,真的很上进,有些人不会普通话,但能感受到他们想努力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的心。”小蕊的梦想是开一间专卖云南特产山货的公司,再就是赚了钱,买一辆进山不怕“水泥”路的四轮驱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