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红酸枝木类 大红酸枝(交趾黄檀)独领风骚

作为《红木》国标中的一大类别,红酸枝家族成员众多,包含交趾黄檀、奥氏黄檀、微凹黄檀、巴里黄檀、赛州黄檀、绒毛黄檀、中美洲黄檀七个树种。事实上,无论是红木家具文化的有序传承,还是红酸枝家具本身具备的实用性、艺术性、增值性来看,大红酸枝家具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大红酸枝的“名字”

“酸枝”是广东、广西一带对大红酸枝的习称,而在北方,“老红木”的称呼则更为人熟知。2000年《红木》国标颁布后,大红酸枝正式被确立为一类木材的统称,包括交趾黄檀、巴里黄檀、奥氏黄檀、赛州黄檀、绒毛黄檀、中美州黄檀、微凹黄檀七个树种在内。至此,对于大红酸枝称谓的规范终于尘埃落定。


大红酸枝的历史

在黄花梨“一木独大”的明代,大红酸枝显然还是个新鲜品种,而用它制作家具更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只有一些沿海地域会偶有使用它制作家具,那些家具也只是供日常使用,未进入可资探析的美学范畴。




及至清代,紫檀逐渐取代了黄花梨成为权贵的挚爱,这背后,一方面由于黄花梨木材被大量砍伐,使得这一木材面临枯竭的状态,另一方面,统治阶层审美和心态的变化也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及至清中后期,日趋衰微的国力让紫檀进口变得力不从心,家具木材的使用格局再次发生了变化。



正如紫檀接棒黄花梨,此时,大红酸枝乃至花梨木成为了制作家具的普及用材,而在称谓上,大红酸枝便是彼时的“老红木”。“唯世俗所谓红木者,乃系木之一种专名词,非指红色木言也”、“木质之佳,除紫檀外,当以红木为最”,这是《古玩指南》中有关“红木”的两句记载。

大红酸枝的发展

《古玩指南》成书于清末民初,而在此时,对于“紫檀、黄花梨、老红木乃宫廷三大贡木”一说也早已形成了共识。

沿着这一思路,大量使用大红酸枝且制品艺术水准较高的年代应当在清中期,尤其是乾隆四十年以后。这一时期,国力已有衰微之象,紫檀库存亦不充足,这样的契机下,大红酸枝渐渐迎来了一个使用高峰。




乾隆四十年以后,大酸枝木大量进入清代宫廷,仅乾隆四十三年,“海梅木”的旧存就达到了“三万八千零八十九斤十四两四钱”,新收海梅木“两千九百六十三斤”。而到了乾隆五十三年,旧存酸枝木增至“八万二千四百五十一斤二两四钱”,比起乾隆四十三年海梅木的数量总和增长了一倍。

这批为数可观的大红酸枝木成为乾隆后期宫廷家具制作的重要原料。由于库存充足,以其制成的宫廷家具种类及数量极为丰富,包括红木香几、红木插屏、红木挂屏、红木桌屏、红木桌灯、红木壁灯等物。



与紫檀、黄花梨相比,大红酸枝木可谓行“革新”风气之先的木材。而革新之内容,工艺与造型兼而有之。工艺上,一反过去打磨上蜡之传统,采用油漆工艺;造型上,一改以往传统的长台、八仙台、太师椅等款式,采用西方沙发型式,以大红酸枝木制造新式沙发床椅家具、酸枝大床和西式立柜等

了解更多红木知识,掌握更多资源信息,敬请关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