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想到了這部被埋沒的佳作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我們的生活,“一罩難求”,“雙黃連”,“自我隔離”,“封城封區”……,不在疫區的人們,也在同步感受新型肺炎疫情帶來的諸多變化。時代的一粒灰塵,落到每個人頭上都是一座大山。


慶幸的是,我們即將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


同樣,這場戰役讓我想到了大明朝的那場戰役。


《大明劫》2013

豆瓣8.0



崇禎十五年,天災肆虐,李自成圍攻開封,大明內外交困。


一場席捲全國的瘟疫悄悄來臨。


往日熱鬧熙攘的街道上,擺滿了一具具青黑腫脹的浮屍,異常恐怖。



沒多久,瘟疫就蔓延到了大明軍隊。


原來身強力壯的士兵,整裝待發,只等增援補給充足之後,便要出關剿匪。


怎知還未上戰場,就病的病,死的死。


每天都有大量的士兵死亡,醫官也束手無策。



疫情來勢洶洶。


最開始,藥局提領趙川以為士兵只是普通傷寒。


遵循醫書典籍,開方救治。


可是江湖遊醫吳又可,最先發現情況不對勁。



吳又可本是宮廷御醫,醫術精湛,因看不慣“庸醫弄權”,辭去官職,前來投奔恩師趙川。


吳又可認為這是一種吸入“邪氣”導致的怪病,還有傳染的風險。


權威趙川認為實屬胡扯。



不按常規,出了事情誰負責?


被踢出軍營後,吳又可沒有放棄尋找病因。


附近村莊陸續感染上了類似疾病,由此,他推測這是“癘氣”所致,能通過空氣在人群之間傳播。



有了發現,他第一時間回到軍中,報告指揮使任琦。


並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要告知全城百姓,

大疫將至,務必人人小心;

再有就是隔絕病患,以防人人傳染;

還有就是開窗通風,以防疫氣聚集。”




結果,遭到了訓誡。



比起瘟疫,他們最害怕的是恐慌。


流寇不打,自己就敗了。



可眼看軍中死亡人數越來越多,連老中醫趙川都染病去世了。


無奈之下,任琦只能將真實疫情上報督師。


有督師撐腰,吳又可臨危受命。



一邊將患病士兵隔離開來,以防傳染,一邊甩開膀子,大用虎狼之藥。


漸漸地,軍中疫情得到了控制。


可治癒情況依舊不明朗。


終日籠罩在死亡陰影下的士兵,對所謂治療產生了懷疑。



有時候,災難不單是疾病本身。


疾病可以治癒。


但固守權威、欺上瞞下、迷信謠言,這些弊病的藥方,又是什麼?



在這片中,瘟疫更像是一種隱喻。


象徵著1642年的大明,早已病入膏肓。



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打開封,勢如破竹。


迫不得已,崇禎皇帝只好重新啟用已經被自己打入死牢的大將孫傳庭。


大難不死再度復出,孫傳庭放出豪言:


蕩平流寇,五千精兵足矣。



身為大將軍,領兵打仗的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


可他卻不知道,自己即將接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


地方將領早已被打怕了,不敢正面迎敵,只敢把刀對準飢寒交迫的勞苦百姓。


士兵質量參差,懶散懈怠,早已沒有了鬥志。


庫房官吏監守自盜,導致彈藥不足、武器陳舊、糧食嚴重虧空。



要人沒人,要錢沒錢。


瘟疫的爆發,更是讓軍隊隨時處在崩潰的邊緣。


他萬萬想不到原來大明最精銳部隊,竟變得這樣不堪一擊。



為解決軍餉問題,孫傳庭先是向朝廷求助。


結果,朝廷果斷拒絕。


崇禎皇帝雖指望孫傳庭趕緊解開封之圍,卻也怕他擁兵自重。



這邊朝廷指望不上,孫傳庭不得不向地方鄉紳募捐。


孫傳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希望大家看在以往沒少佔公家便宜的份上,能夠鼎力相助。


豪紳們也是一個個的老油條,表面客客氣氣,說以大局為重,真到了拿錢的時候,就捐個百兩十兩,意思意思。



人性有的時候是醜陋的。


越是生死存亡的時刻,越是少不了一心想發國難財的。


孫傳庭為了安撫軍心,下令將病死軍戶視同陣亡,所欠賦稅一律免除。


立馬就有將領和鄉紳勾結。


從亂葬崗找來無人認領的士兵屍體,穿上軍服,冒充軍戶,用來逃避賦,大發橫財。



無能的王朝、腐敗的官僚、貪婪的豪強、孱弱的軍隊。


每件事都像是一個個巴掌,狠狠打在孫傳庭當初信誓旦旦的臉上。


諷刺的是,飢寒交迫的百姓苦不堪言,紛紛投靠了李自成。



大明末年,江山氣數竭盡,一官一醫,官試圖醫朝之積弊而敗,一人之力無法力挽狂瀾;


醫則盡力醫治瘟疫之蔓延,雖成,然終不敵戰之慘烈。


官戰死沙場,醫則退隱水鄉。


醫者仁心,醫得瘟疫卻醫不得人心;官紳皆腐,國之將傾,官欲醫國而不成,是為大明劫,亦為警示現世。


甚至電影結尾,導演還不忘拋出一個“電車難題”——


一場戰役的成敗,和一群無辜的生命,誰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