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餘年來祕而不宣的詠春“樁功”修煉


小念頭練習的首要關鍵在於“立念”二字。立念包括“放鬆、呼吸、念力、結構”四大層面的科學內涵,此為詠春拳法在內功訓練方面的獨到之處。


人在精神緊張不放鬆的情況下搏擊,每一出拳或踢腿,容易發出僵硬的局部力量,費時費力且難以產生良好的擊打效果,並且往往是身高體壯之人勝過瘦弱矮小之人,這樣的發力對抗,詠春拳稱為僵勁、拙力與散勁(指局部力量)

真正的詠春拳發力訓練,注重整勁(指周身筋骨合一的整體力量),發揮周身筋骨合一的整體之力,作用於一點,瞬間爆發,力道強勁突然,令對手無法防範抵擋。因此詠春整勁的訓練強調拳由心發,力從地起,以念成形,以形合意。

簡言之,出拳的動作均由心窩處發出,配合緩慢的呼吸,來促進人體肌肉筋鍵的放鬆拉長,使習拳者的拳架筋骨結構更加穩固、更加富有彈性;久而久之,每一發拳、每一踢腳,表面看似乎軟柔、沒用力,內在卻感覺有一種無形而又堅實的力址充斥周身,隨著拳架動作的自然運行,將人的意識念頭變為一種可以掌控的流動的力量,這種力量詠春拳稱為“念力”,也有人稱為“氣功”或“內功”。


人體本身就是一個蘊涵潛在力量的巨大寶庫,“念力”訓練則是開啟潛在力量的索引。只是未經強化訓練的普通人,在日常攻防中動作十分拙劣、僵化,且意識難以高度集中,無法將“念頭”變為“念力”而已。訓練有素的詠春門人,都可以成功地將“念力”灌注於舉手投足的微小動作中,使極其微小的發拳或踢腳動作,在極短促的瞬間,產生強大的爆發力,這就是詠春寸勁產生的源頭。


小念頭中“念力”訓練最具代表性的動作,為小念頭拳譜中“一攤三伏”手法的訓練。訓練之時,習練者以二字鉗羊馬的馬步站立,精神高度力,快、準、穩、整、透、狠,一擊制敵。

詠春拳的發勁技術,要求習拳者頸推、雙肩、雙肘、雙腕、腰推、雙股、雙膝、雙腳腕,共十四個關節同時作用發力。在發勁的瞬間,全身十四個關節同時旋轉,連同身形向前彈射,藉助地面強大的反作用力,力從地起,拳由心發,勁往一處使,力往一點聚。如此強大的螺旋爆發力與彈射力疊加,就是詠春拳不依賴距離擊人於一丈開外的原理。


如用二字鉗羊馬練出上肢卻力反彈的時底力與藤條勁;

如用日字衝拳練出腰馬合一的勁力,把身體的重量層層疊加在拳頭上;

如運用科學的訓練方法,練出一秒中連發六拳的連環衝拳速度;

如運用試力訓練,在一寸到三寸的距離內爆發重擊,擊破木板,擊倒對手;


如運用對馬衝拳訓練,將人體前臂尺骨訓練成百鍊鋼刀一樣的硬度、韌性與鋒銳,臨敵之時以刀勁強攻直取,一擊奏效;

如運用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的心法要訣,進行雙手雙餚的觸覺感應與條件反射訓練,形成遇險自救本能防禦的習慣;

如運用小念頭拳譜中的十幾種技擊手法,實施自衛反擊實戰克敵。集中.心如靜湖之水不起波瀾.用念力配合呼吸.緩緩馭動攤手(圖001)、圈手、護手、伏手的循環變化,動作與呼吸極其緩慢柔和,慢慢以神意舒展四肢.日積月累,筋長骨健內勁自生.自然獲得肘底力與周身筋骨拉長之後的彈抖之力。此為小念頭中內勁訓練的不傳之秘。


因此,小念頭拳法練習之初,一切動作練習的關鍵在於鬆柔、不川力。因為越想用力,獲得的反而只是後天蠻力。只須意識放鬆了、動作柔順了、結構合理了,日久天長,自然化僵去拙、練柔成剛.周身整體勁力不期然而自動獲得。

五枚大師在創立詠春拳之初,以其超凡的智慧.科學地設定了二字鉗羊馬的拱形蓄力結構,這是獲得詠春內勁的先決條件。在雙人藕手的練習’中,兩人以二字鉗羊馬的姿勢站立,四臂粘連,運用膀手、攤手、伏手三大手法,以圓球狀做螺旋翻滾式的循環旋轉變化(圖002),這就是拱形卸力、勁發於寸的藤條勁訓練。此時,人體變為五張拉開的“大弓”—雙手臂的拱形架構為兩張“臂弓”,雙腿的拱形架構為兩張“腿弓”.而整個上體脊柱腰背又形成一張“身弓”;這五張弓合在一起,配合詠春手法和腿法的應用.臨敵之時就可以做到本能反應、圓轉卸力、周身發勁了。所謂一身備五弓.就是小念頭中所隱藏的內勁訓練方法。

總之,小念頭中的發力訓練,以二字鉗羊馬的力學結構,作為入門訓練的拳架定型結構;以日字衝拳的扯空拳練習,訓練出拳速度與人體耐力;以進退馬步法結合對馬衝拳練習,訓練前臂尺骨硬度、瞬間衝刺的整體勁力與抗擊打能力;以小念頭拳譜中“一攤三伏”的練習,訓練念力呼吸與內功;以雙人藕手的螺旋翻滾練習,訓練寸勁、藤條勁的發力;以標手、圈手、伏手、膀手、捆手、攔手、耕手、攤手等手法的應用,獲得防身自衛能力的招式技法。此外,百餘年來秘而不宣的詠春“樁功”修煉,則是詠春弟子迅速增長功力的不二法門;更是眾多詠春前輩和長者們多年訓練之心血結晶,今將之一一披露。

勿使前輩之遺珍失於我手,勿使國術之精神止於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