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究竟是借清军为君父复仇,还是引狼入室的汉奸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六,崇祯皇帝终于下定决心要征调吴三桂入关勤王,“始弃宁远,征吴三桂、王永吉率兵入卫”,而此时李自成已经率领大顺军进入了京畿附近。在此之前,崇祯皇帝和满朝大臣对是否召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入关还存在很大的争议,直到火烧眉毛了,才决定放弃关外土地,让吴三桂入关勤王。

关宁铁骑进关勤王

根据记载,吴三桂接到崇祯手谕后确实马上整军赶赴山海关。可是当他赶到山海关之后,吴三桂变了,变的迟缓无比,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何此时他又不愿全速入京以救助崇祯皇帝呢?以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并不是没有和李自成大军扳手腕的实力。那为什么吴三桂没有选择这么做呢?因为他想到了十几年前一个人的命运——袁崇焕。

当年袁崇焕可谓“红极一时“,官至蓟辽总督,手握尚方宝剑。辽东数十万大军尽归调遣,兵饷粮草供应无一不及时。就连他杀了辽东大将毛文龙,崇祯皇帝都没有过问。可是1629年皇太极率后金大军绕道蒙古,横扫大明京畿要地,更是兵峰直指北京。袁崇焕得知消息,立即率军从宁远回防。他先命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率4000铁骑直奔遵化,不幸中途被伏击全军覆灭。袁崇焕自己率9000铁骑立即改道蓟州布防,谁知狡猾的皇太极仍旧绕过蓟州,直奔通州。此役,袁崇焕率远途疲劳之师,血战京城之下。然而后金军队尚未退出关外,袁崇焕已被崇祯皇帝关进了锦衣卫的大狱,更是在一年后凌迟处死了袁崇焕。

面对纷杂的局势,吴三桂思虑再三……如果自己率军回京有人诬陷,会不会陷入袁崇焕当年的局面呢?但是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是即将沉没的巨舟,亦或是病入膏肓的病人,激进的崇祯皇帝杀了太多有功的大臣,也寒了无数辽东军的心。四川的张献忠、围困北京城的李自成、关外还有强敌后金。自己手握的数万精兵,也可能是大明最精锐的军队,还能挽救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吗?

三月二十日吴三桂率军终于抵达河北丰润,此时距离京师只有两百多里。派出去的哨探带回了“京城陷落,皇上自缢”的消息。历史的魅力有时候就在这些短暂的瞬间,谁也不知道吴三桂究竟经过了怎样的内心煎熬。十数年辽东征战,后金可谓是不共戴天之仇;杀进京城的大顺又有着灭国之恨。数万生死与共的兄弟,夹在势力庞大的后金和大顺之间,或许他也曾有过短暂的迷茫。

后金、大顺,吴三桂的选择

经过再三思考之后,吴三桂与众将商议决定投降李自成。就在他去京城的路上,接到了一封密信,信中详述了大顺军进京城之后烧杀抢掠,自己的父亲吴襄也被拷打拘禁。他开始怀疑李自成的诚意,很快李自成派出降将唐通带着厚礼和父亲吴襄的劝降书信前来劝降。两封信的内容却截然相反,这不能不使吴三桂认为李自成的招降不过是一场骗局,是想诱己进京再行消灭。因此他立即停止西进,率部重返山海关,并誓与李自成不共戴天。

吴三桂和他的关宁铁骑又回到了山海关,此时他们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危险局面:前有李自成的大顺军即将挥师而至,后有宿敌后金虎视眈眈。但这时候他不得不向后金求援,吴三桂向后金的摄政王多尔衮写信言明:“三桂初蒙先帝拔擢,以蛟负之身,荷辽东总兵重任。王之威望,所素仰慕。但春秋之义,交不越境,是以未敢通名……。今贼首僭称尊号,虏掠妇女财帛,罪恶已极……。三桂受恩深厚,悯斯民之罹难,拒守边门,欲兴师以慰人心

。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庭,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一片石战役

李自成见吴三桂久劝不降,于四月十三日亲率六万大军奔向山海关。此时,被年初以来的一系列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李自成,对当时军事对峙的严重性是估计不足的。

山海关外一片石,吴三桂率全军披白袍出战,一时间“恸哭六军俱缟素”,他们厮杀一天未分胜负。次日,十四万清军突然袭击已经疲惫不堪的大顺军。吴三桂立即配合突击清军,李自成大败,清军趁势入关。然而,让吴三桂意想不到的是,清军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打败大顺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强势入主北京城,并随后逐步消灭了南方各方割据势力。


此战成为吴三桂最大的“污点”,人们都认为他的引狼入室是覆灭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你我都未处在那个历史时代,我们只能从历史遗留的只言片语来推断当时的具体情形。既然吴三桂的想法是割让土地,怎么后来就变了呢?那是因为多尔衮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吴三桂、清军大战山海关一片石,李自成战败;五月初二,清军入北京,吴三桂继续追击李自成未入城。吴三桂这时打的旗帜是“为君父复仇”并与明朝南方部队多有联系;六月,也就是多尔衮刚刚进入北京一个月,就派人去盛京迎驾,十月,顺治帝就进了紫禁城。吴三桂还在全力追剿李自成残部,顺治帝已经入京登基,生米煮成熟饭了。更尴尬的是顺治帝封赏吴三桂为平西王……

同时代人对吴三桂的评价

明末夏允彝在其所著的《幸存录》中,这样评价吴三桂:“三桂少年,勇冠三军,边帅莫之及。闯寇所以诱致之者甚至,三桂终不从。都城已破,以杀寇自矢。包胥复楚,三桂无愧焉。包胥借秦兵而获存楚社,三桂借东夷而东夷遂吞我中华,岂三桂罪哉!所遭之不幸耳。”

历史的美丽,有时候就是在这些被迷雾所遮盖的地方。不知道大家对吴三桂的故事有什么样的看法和见解?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果喜欢本文,别忘了关注“小何聊历史”。读史明知,小何带你穿越历史的光与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