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跟“風水”有關的都離不開它,那麼,所謂“風水”究竟是什麼?

如今的萬安街,顯得格外蕭條,在這條老街上走過,很少能遇到行人。因為大部分的宅子,早已被廢棄,已經難尋人世間的煙火氣,誰能想到,幾百年前的萬安街,曾是那麼的熱鬧無比。

歲月從來不會向世人強行解釋什麼,只會用遺留下來的物品,讓人們自己感慨。而萬安街的羅盤製作業,就是讓世人感慨的其中一個,它在清朝中葉最為鼎盛,距現在也有六百多年的傳奇歷史了。十年前,萬安羅盤製作技藝被收錄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萬安也被稱為“羅盤之鄉”。

萬安羅盤廣泛運用於天文、地理、軍事、航海和占卜,以及建房、墓葬等選址,是指南針的沿續和發展,是中國惟一一個由漢族傳統技藝的手工製作羅盤。因其誕生、生產地為安徽省休寧縣萬安鎮萬安老街而得名。可以說,萬安羅盤的誕生、發展與休寧縣的自然、人文關係密切:

一是、徽文化孕育了萬安羅盤,由於,風水在徽州風行,所以,為羅盤這一風水文化的重要載體,提供了市場空間。

二是、徽商助推了萬安羅盤,明、清之際徽商興盛,賈而好儒,新安山水,促使徽州成為了中國羅盤的著名產地。

三是、重要的區位優勢繁榮了萬安羅盤,萬安鎮坐落在橫江之濱,橫江經過新安江,從錢塘江、再經杭州直達大海,這是一條交通便利的水路。南商北販們從中國各地聚集萬安,他們搭載船隻,把萬安羅盤販運到中國各地。

四是、充裕的自然資源,更是保障了萬安羅盤的生產。

萬安羅盤製作興起於元末,在明代得到發展,盛於清中葉,史稱“徽羅”、“徽盤”。到了明、清時期,商業經濟高度發達,很多商人在外經商致富之後,都會選擇回到家鄉蓋房子、立祠堂,修建一些建築,而在做這些事情之前,都要請風水師來算算。

這樣一來,人們對於風水市場的需求就越來越大,而羅盤這種工具也因此獲得了更大的市場,甚至,很多外國人都慕名前來萬安。

話說,萬安羅盤的生產事業,幾百年來一直在發展著,直到2000年左右,萬安羅經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兆光還在當兵。這時,他的父親吳水森給他寄來了一封信,而這封信則徹底的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當時,羅盤事業的發展趨勢已經呈現了下滑狀態,大環境之下已經沒有了太大的優勢了。

而此時的吳水森已經年老,他請求兒子能繼承這份極具歷史感的手藝,將羅盤業重振旗鼓。吳兆光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最終決定回到萬安鎮,從父親手中接過羅盤老店的管理,並籌劃著萬安羅盤的新篇章。之後,他們用自己的激情和智慧,打開了一扇扇通向五彩世界的大門。

據介紹,萬安吳魯衡羅經老店製作的羅盤要經過選料製坯、車盤、分格、清盤、寫盤、油貨和安針七道複雜工序,每個步驟都要純手工製作。而最關鍵的工序則是安裝磁針:先將鋼針置於天然隕石上使其磁化,安裝時要精密地測定磁針重心,不能使支點產生阻力,以便指針能夠自由轉動。

可以說,這道工序是羅盤製作的核心技術,只能由店主親自在密室中完成。

話說,在萬安羅盤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安徽省休寧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之後,經安徽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萬安羅盤的檢測機構,則是由安徽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

羅盤的製作對原料的要求很高,萬安鎮的周邊河汊縱橫,林木蔥蔥,盛產一種“虎骨木”,其材質堅韌、不顯紋理,是製作羅盤的不二選擇。但是,虎骨木要放置三年半到四年,待其充分晾乾後,才能使用。而羅盤有大大小小多種尺寸,由於原料的限制,各種尺寸羅盤的數量分配,需要根據盤種需求的變化,在儲存木料時就加以準備。

對於進一步提高羅盤產量,吳兆光比較謹慎。提高產量的關鍵,是要減少他自己的工作量,經過幾年的猶豫,他才下定決心將七道工序中,最重要的安針環節拆分,在指針裝配上帶徒弟,自己只負責最難的指針支點的製作部分。他希望能將羅盤年產量提高到1500——1600面,並說道:“技術如果真的全部放開了,我就是給自己製造競爭對手。如果,採取工序式的放開,我永遠可以留下核心技術。” 

吳兆光還分析道:

“不管是陰宅、陽宅,不外乎就是朝向問題。為什麼改變門的朝向就會‘旺財’?實際上,很簡單,比如:你走進街巷裡,有些店鋪的門就是不吸引你,你就是走不進去,而根據地勢、環境改變門的走向,你就能很自然地往裡面走,這不就‘吸財’了嗎?還有‘旺家’,那就是房屋的風向、地球的磁場、日照等對這個房屋主人的身體影響。

如果,這個房屋老是曬不到太陽,那麼,一定溼氣重,人就容易得風溼,所以,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和他所居住的環境,也就是所謂的‘風水’,有很大的關聯。但是,古代風水師不會告訴你,他只會告訴你這個房子好或者不好,他不會告訴你為什麼好或為什麼不好。實際上,我覺得這就是一種科學,是古人對待天、地、人之間關係的態度。”

然而,羅盤業的興衰也代表著風水文化的興衰。在吳兆光看來,中國的風水文化在民國時期是一個鼎盛期,建國後,進入到了壓抑期,“文革”時,這一行業遭受到了巨大打擊。但是,卻沒有真正中斷,只是從“地上”轉到了“地下”,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有所回暖。

2006年,萬安羅盤的製作工藝進入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此同時,國家經濟的飛速增長,在文化和經濟的共同作用下,羅盤業開始起飛。今天,我們坐在這裡,肯定第一個想的是吃什麼;解決了吃飯問題,才能繼續想穿什麼;吃穿都解決了,再想有沒有地方住;等到再有條件了,便可以決定的是住在這裡好還是那裡好。

而“風水文化”的這一繁盛,也恰恰反映了我們對生活需求的提升。

【《“萬安羅盤”》、《萬安羅盤成功申報國家“地標”》、《萬安羅盤:離開風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