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期待电影,太令人失望了

去年,DC出尽风头。

一部《小丑》,包揽了威尼斯金狮奖,奥斯卡和金球奖双料影帝。

作为小丑的「正牌女友」,「小丑女」哈莉·奎茵前不久也推出个人电影。

然而,作为今年DC的第一枪,却遭遇了颇为惨烈的滑铁卢。

年度最期待,沦为了年度最失望。

太糟糕了——

《哈莉·奎因:猛禽小队》

Harley Quinn: Birds of Prey

2016年,鱼叔年度最期待的DC大作《自杀小队》曾扑得一塌糊涂。

虽然正片令人失望至极,但好在,至少还有哈莉·奎茵光芒万丈,总算是保住了点门面。

这个角色也由此大红大紫。

因此,单人向电影自立项以来,备受万众期待。

而这个项目之所以能成立,起因,也是哈莉·奎茵的扮演者玛格特·罗比毛遂自荐,向华纳递交了方案。

因此,她也是《猛禽小队》的制片人之一。

这一个话题,我们后面再继续展开。

先说电影本身。

豆瓣与IMDb的评分,已经足够有说服力了。

分数一降再降,甚至有可能跌破6分,创DC新低。

比口碑更糟糕的,是它的票房。

《自杀小队》虽然被骂,但票房成绩不错;

但《猛禽小队》在没有劲敌的情况下,首周票房仅为3300万美元

这成绩显然大大低于预期。

更搞笑的是。

华纳感觉到情况不对,使出了强行改名这种骚操作。

将原本复杂无比的片名《 猛禽小队与哈莉·奎茵的奇妙解放》,改为现在的《哈莉·奎茵:猛禽小队》。

意图很明显。

就是希望通过强调哈莉·奎茵这个C位热门人物,刺激观众走进电影院的欲望。

但也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上映至今一个月,全球票房成绩还不足2亿。

连保本都成为了问题

按照计算,该片的总票房至少要达到2.5-3亿美元的全球总票房,才差不多能平衡收支。

这片子本来投入也并不算大,结果成本再低也抵不过票房更低,照样赔钱。

那么,明明哈莉·奎茵人气爆棚,明明DC粉群众基础庞大,为何会翻车成这样?

原因很多,咱们一一细数。

首先,剧本俗套且单薄

电影时长109分钟,通篇看下来,根本没有什么剧情含量

故事开始于哈莉·奎茵和小丑分手

失恋后的哈莉·奎茵,陷入了人生的大危机。

一方面是情感的空虚,夜夜买醉消愁;

另一方面,没有了小丑的庇护,过去得罪过的仇人,全都回过头来想要她的命。

其中就包括电影的大反派,伊万·麦克格雷格饰演的「黑面具」

黑面具最近在搞一件大事。

他得手了一颗著名的钻石,凭借它,就可以找到某黑手党家族的全部家产。

(钻石里藏着宝藏密码,有点像阿里巴巴喊芝麻开门的感觉)

这颗钻石价值连城,膝盖想想都知道,背后自然有多股力量虎视眈眈。

银行运钞票都知道要荷枪实弹武装保护,那么城府极深、精明狡猾的「黑面具」是怎么做的呢?

随随便便派了两个手下,毫无装备,毫无提防,就去取了

一个是心腹,还能理解;

另一个则只是自己俱乐部的卖唱女,不知根不知底。

而且偏偏这女的,还是警察的线人。

你说巧不巧嘛。

那位心腹手下的智商更令人着急。

取完宝石,随手把如此重要的东西就揣裤子袋里。

结果,下一秒就被街头小偷,卡珊德拉·该隐偷走了。

也不知道这么多年的黑帮经历是咋混的。

更不巧的是。

小毛贼刚偷完钻石没走两步又被警察抓了(因为她是个惯犯,一路偷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

两位手下,眼睁睁看着警察带走了小偷和钻石,跑两步没追上就放弃。

甚至连个追车戏都懒得搞。

而小偷更绝的是。

为了不被警察搜刮走赃物,把那么老大颗钻石,给吞了……吞了……吞了……

知道钻石在小偷手里,知道小偷在警察手里,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去抢人呗。

「黑面具」也算是哥谭响当当的反派角色,破警局拿人,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结果他又搞了个弱智操作

派哈莉·奎茵去拿回钻石。

原因是哈莉·奎茵落入他手之后,主动谈判,说「我帮你拿钻石,你放我一条生路」。

听着好像没毛病。

可问题在于,抓到哈莉·奎茵本身不是件容易事。

「黑面具」手里也没有任何威胁她的把柄,一旦放了,那就是全凭对方自觉和主动。

否则跑了就是跑了,还可能把钻石也卷走。

你难道是在考验哈莉·奎茵的自觉性?

这不是在搞笑么。

果不其然,一出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戏码上演。

寻找钻石的过程中,哈莉·奎茵结识了黑金丝雀、女警探蒙托亚、女猎手三个女超英。

连同小偷该隐,组成了猛禽小队

最终把「黑面具」给干掉了。

太几把扯了。

整个剧本如同一盘散沙。

通篇的逻辑漏洞,无法自圆其说,所有的剧情推动纯靠刻意的巧合。

剧本已经是致命伤,但若人物能塑造到位,也至少能挽回些好印象。

哈莉·奎茵当初在《自杀小队》的出彩,就是这番道理。然而《猛禽小队》几乎是继承了《自杀小队》的所有缺点,反而没有留下亮点。

全体人物都严重扁平化。

《哈莉·奎茵:猛禽小队》是一部偏女性向的电影。

以超级女英雄为团队,导演与主编剧均为女性,剧情牵涉到的,也都是一些女性议题。

事实上,在宣发阶段,华纳就大打「女权牌」,试图将本片与女性主义相挂钩。

比如哈莉·奎茵。在和小丑分手以后,她陷入了自我身份认同与事业危机。如何寻找自我,并开启新生活,是她的迷茫之处。

比如女警探蒙托亚

她富有正义感和事业心,无奈过往立下的汗马功劳,总是被自己的男上司篡取。

如何在男权职场实现个人价值,是她的人生难题。

又比如

黑金丝雀

她以歌手身份在电影出场,在舞台上高唱「这是男人的世界」。

女权意味,早已呼之欲出。

所有也有一种说法是。

《猛禽小队》之所以不受待见,是因为「女权议题招惹到了男性观众」。

然而

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DC之前的《神奇女侠》曾大获成功;

漫威的《惊奇队长》也是口碑颇佳。

近年来有大量女性主义的优秀电影被重视、被认可,能够获得好口碑或好票房,甚至二者兼备。

这绝不是《猛禽小队》逃避烂片批评的理由。

该电影确实有涉及女性的现实困境,这当然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总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因为剧情简单,每个人物的戏份、作为、心理成长有限。

大家都只是出个场,打打杀杀一番,就草草退场。

哈莉·奎茵摆脱小丑的方式,是炸了作为情感见证的化工厂。

之后便只顾着抢钻石、打仇家去了。

如何摆脱小丑对自己的影响,如何重新审视自我,没说。

仍然是那个浑身沾染着小丑疯癫气息的「小丑女」。

女警探蒙托亚如何突破男权围剿下的事业围城,没解释。

只在结尾默默辞个职,就完事了。

加入猛禽小队,成为了法律之外的「义警」,靠暴力解决争端。

与其说是反抗,不如说是一种放弃。

不仅是女性角色如此,男性角色也难逃噩运。

作为影片的大反派,「黑面具」原本肩负着衬托主角团的重责大任。

一个规律,在超级英雄电影当中,反派的破坏力有多强,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主角的能力有能强。

没有灭霸毁天灭地的超能力,也显示不出的复联的悲壮不是。

然而在电影中,「黑面具」被塑造得

弱鸡、低能。

仿佛是一个只会指挥手下、热衷呼呼喝喝,毫无神秘感与威胁感的人物。

根本没有头号反派的气质。

而他与主角团的对立,也变得跟菜鸟互啄一样可笑。

所有的角色都是泪脸谱化的。

虽然表面上蜻蜓点水般提及了女性困境和男权压迫,但一个都没来得及解决,也没有给出深层次的探讨。

影片中所呈现的唯一对抗方式,就是「女拳出击」

把象征丑恶、猥琐的男性痛打一顿。

可你又如何能说,实施私刑、偷抢拐骗、甚至不尊重人命的「猛禽小队」,又是种正义呢?

《神奇女侠》《惊奇队长》为什么可以获得尊重与认可?

因为她们的正义感是超脱「男女」这个界限之外的,她们追求真善美,并为此而拼搏。

她们怀揣着身为人的一种信念。

但《哈莉奎茵:猛禽小队》不同。

主角们的暴力实施,是带有一种报复性目的的,在渲染一种泄愤情绪

也因此难以获得观众的认同。

退一步说,本片就走暴力B级片路线,不管剧本不管人物,单纯冲着「爽」去的。

倒也无妨。

可与之再次产生冲突的,是电影软绵绵的武打戏。

大家品一品下面这个武打场面:

这花拳绣腿,李连杰看了会沉默,成龙看了会流泪,冷锋看了,一拳把丫全干趴下!

高潮部分,正反方大乱斗,地点设置在游乐场。

双方你一拳我一脚,活像旷课的中学生,约在这里选出谁是这片校区的老大。

剧组其实是有对动作戏进行补拍的。

请来的还是《疾速追杀》系列的导演查德·斯塔赫斯基

但面对一群缺乏武术基础,没有动作片背景的演员,即便是他也只能表示带不动。

也正是看过这部电影鱼叔才惊觉,斯嘉丽·约翰逊和盖尔·加朵两位女演员是多么的优秀。

MTC上,《卫报》有这么一段评价:「就像是在酒吧,同时抽着烟又吃着巧克力。」

你说它R级片吧,要搞简单粗暴的爽吧?

爽不起来。

你说它向细腻丝滑,借超英外壳探讨女性困境吧,又粗枝大叶,没头没尾。

论面子,摄影和动作都不够好看;

论里子,人物单薄、思想浅薄,缺乏深度。

两头不沾,不尴不尬,看得人难受。

整部片子,归根结底,就是一份想蹭热度挣块钱的快餐。

《自杀小队》把哈莉·奎茵托红后,火速推出单人电影。

但又没有火到足以支撑整部片子,所以再拉个猛禽小队一起摇旗呐喊。

猛禽小队的成员其实个个有亮点,有故事,但却完全沦为了哈莉·奎茵的背景墙。

其实从选角就可以看出来。

摘掉了猛禽小队的灵魂人物「芭芭拉·戈登」,核心人物只保留了「黑金丝雀」和「女猎手」。

原本金发碧眼的大美女「黑金丝雀」,改成了有色人种。

依然美丽,但与原著出入实在太大。

如果是出于zzzq的考虑,只能说:可以,但没必要。

「女猎手」扮演者玛丽·伊丽莎白·温斯特德,本人很是美丽。

但片中的造型也是一言难尽。

很明显是不想抢了哈莉·奎茵的风头。

话又说回来,《哈莉·奎茵:猛禽小队》并不是毫无优点。

它也试着玩了一些梗和彩蛋

比如有个龙套cos了华金·菲尼克斯的小丑。

哈莉·奎茵在片末试图爆一个蝙蝠侠的料,又被导演故意掐断。

配色面方面也很出彩。

霓虹般的色彩运用充斥了全片,一改哥谭的暗黑沉重。

但只能说,这些优点太过渺小,掩盖不了电影的瑕疵。

超级英雄电影在大热之后,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指责。

观点无非是这类影片缺乏深度,套路重复。

面对诸多指责,即便是爱好者,有时候也无力反驳。

超英电影本身是无罪的。

好的题材与故事,精细的拍摄与刻画,当然能捧出优秀作品;

但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框架之下,也同样产生过大量令人失望的作品。

这是任何粉丝都不想看到的。

而鱼叔对《哈莉·奎茵》的失望与批评,也是出自一个爱好者期待落空后的心情。

同样的话也可以套用在「女性主义电影」的议题上。

虽然这个话题是近两年的创作热门,也贡献出大量令人称赞的优秀作品。

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打着「女性电影」名号的作品都该被过分宽容。

有不好的地方,就该指责。无论是「女性电影」还是「超英电影」。

无论是「女性视角」还是「男性视角」。

我所期待的。从来都只是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