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故土——外蒙古、悠悠高原情

中华大地的正北部横卧着广袤多山的蒙古高原,在这里绵延着一片辽阔富饶的沃土,他就是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过去中国人习惯称为外蒙古的地方。

不熟悉外蒙古的人,常常觉得那是一片宽阔无垠的浩瀚沙漠、除了苍茫沙野、骆驼刺和荒原孤烟等混合而成的一副雄浑古朴和宁静的景象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人的景致,置身其中,男生激荡的情怀。事实果真如此吗?我要告诉你:不,绝不是这样。这里的地形地貌和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的民族,都有一种奇异的迷人风采,一种与众不同的超凡情调,令人神往、令人忘返。

这是块真正的热土。

他有无穷的魅力,这不仅是因为他有天苍苍野茫茫的广阔外貌。适度阳刚而又不失阴柔,更因为他哺育了一个神勇彪悍的民族,这个马背上的部落总是顶着一个灵气十足万人景仰的光环,正是靠着这种天赋异禀,在奔流不息的苍茫历史长河中,他虽然没有那种气吞山河发龙镇溃的大手笔,但却是独树一帜大有任你姹紫嫣红,风景这边独好的气势。

多么神奇的地方!

袅袅的炊烟。

熊熊的篝火,

这里是蒙古人生活的地方。

…………

古老的民谣是高原情调的真实写照。是啊,白烟如云,牛马粪干燃起篝火,每当蒙古人用他们那独具特色的悠扬长调吟诵时,整个高原上都流动着一种自豪,回荡着那一声声“我是蒙古人”这肃穆的宣告,委时让人神往、陶醉。

真正的高原情调远比这些民谣内涵丰富。

蒙古几乎没有像撒哈拉沙漠或阿拉伯半岛上那样的沙漠。这里的沙漠大都镶嵌在山脉之间,想依偎在母亲怀中酣睡的孩童。虽然面积不小,但由于山峦的分割,并未形成一望无际的气势,并没有构成地貌的主流。这就给另外一些有灵性的天地造化留下了许多裕余,使得那些山泉、瀑布、草木和湖泊,在群山和大漠共同装扮了这片沃土,使他阴阳兼备,物华天宝。

蒙古多山,但山的王国里弥漫着钟尼毓秀。西北部和北部,蜿蜒的阿尔泰山、唐努乌拉山、萨彦山和肯特山,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只可惜他既挡不住年复一年的西伯利亚寒流,使这里生灵免受酷寒的肆虐;也未曾挡住沙皇俄国的大举入侵,使这里的鲜明免受异族的蹂躏。横亘在版图中段的广阔的杭爱山,和在家具南部伸展开的蒙古阿尔泰(阿尔泰奴鲁),都改变不了这种治理的历史的命运,只能默然挺立着,为历史做见证。

这里的山太柔和、太可爱了,他们大多轮廓柔和、连绵,很少有鬼斧神工、陡岩峭立的悬崖绝壁,或许是因为无力使生灵免受气候异族侵袭的缘故吧,这里的山峰大多终年戴孝,银装素裹;那散居其间的冰河,大概就是他们的眼泪凝成的!

山亦有情:“阿尔泰”一语源于“阿尔坦”,原意是“金”。在蒙古高原上,“阿尔泰”表示阿尔卑斯那样的草地,和可以游牧的山峦。“杭爱”,则表示水肥美、森林茂密、气候凉爽。绿色是生命之色,是灵异之色,它试绿山脉脉含情,显示一种高贵的气度,依托起一个坚韧的民族。

蒙古多戈壁,文人多文雅,所以汉语中变幻出了“瀚海”、“大漠”、“龙沙、”“塑漠”等,不一而足,用作蒙古高原的代词,其中,“瀚海”一说广为流传,浮想联翩的文人雅士,往往情怀激荡的意会黄沙飞腾,似浊浪滔天,人或马就像沉入海底一样,不露痕迹;当然看起来像海,但绝不是真正的海域,对于其中浮夸之处却无心甄别。

蒙古多河流湖泊,有高原母亲河之称的色楞格河气度雍容;河宽流急,水质清澈,流域长达上千里,沿途到处绿草畅茂,野花烂漫,铺地如画,木草和田禾一色,畜群于犁锄齐驰。克鲁伦河、鄂嫩河、翁金河……,群星拱月,小心翼翼的保卫着、守护着、服侍着母亲河。河水应该说是天地造化的乳汁,哺育着万世臣民,支撑着这里的文明,难怪游牧人世代依恋!

蒙古高原的奇异难以描摹。

他绝不是古人眼中的“山无绿兮水无清,风既毒兮沙亦腥”,或者“云沙泱茫天光闭,河色阴沉海色凝。”

但是,他也并不优越:地处内陆,没有出海口,酷寒,大旱使马背上的人中年艰难,的确蒙古高原先天不足,神奇的他似乎是神话中深有残疾的佳丽,她那么美丽中间总有几分哀怨,几分凄楚。

一方水土一方人。

正是这样的高原养育出了有铁一样性格,不怕苦,不怕贫,不避风寒,不羞简陋,纵横驰骋的马背上的民族,这个民族的独特风采是高原赐予的。

文明起源于马背,又从马背开始延伸。

历史始于游牧,更从游牧开始嬗变。

骏马、勇士伴随着颂歌,分明在展示着一个民族的灵魂,分明在呐喊“我是蒙古人”!这种自豪、自信感染了神奇但并不豪阔,优越的那山、那“海”那湖泊和河流,他们为子孙骄傲,于是那山、那“海”和那些湖泊河流愈发神奇。

高原、情悠悠。

蒙古人、情亦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