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十佳美丽乡村,铜仁市碧江区茶园山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茶园山文化自1522年至今,在历时近五百年中,这里诗礼传家,人才辈出,代代英贤,尤其是农耕文化一直繁花似锦、久开不衰,成为明代中期江南文化植根于黔东的一朵文化奇葩,创造了贵州乃至中国极为罕见的家族文化传奇。


是中国文化史上家族文化的独特典范,也是人类家族文化史上家族诗化、诗意的栖居的经典样式。它不仅在人类学、历史学和氏族生态学上,衔接我国传统文化的过去,更是以一种唯我独有的家族诗化的文化形态体现了人类家族文化的发展高度,体现了家族文化存在魅力。
茶园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漾头镇海拔1074米的六龙山腹地,山庄距城区15公里,是黔东著名的文化古村。村庄人口320人,境内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25米,总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核心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建成已有300多年历史。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品位具佳,是明清时期以来史学家公认的黔东第一文化古村,2013年被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2015年被评为省10个示范性传统村落。

茶园山村近90栋古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列在马蹄形的山坳里,红墙黛瓦、阡陌交错,村中古刹幽深、古木参天。山庄坐东朝西,占地在六万平方米以上。核心部分分为左、中、右三进院落。左边是长房“翰林第”,中间是二房“景山第”,右边是三房“南州第”。
山庄前设有两个简易的寨门,通过长长的通道并上踏步后,进入南州第和景山第。“翰林第”取名乃纪念清乾隆年间官拜翰林、道光皇帝老师的徐如澍,“南州第”是为纪念在南昌开基的徐姓第十世祖东汉高士贤人徐稚,而“景山第”则是徐氏后人为纪念和学习第十六世先祖徐邈。
山庄南北两院结构基本相同,从外八字形石库式牌楼大门进出,门额上方分别横行楷书南州第和景山第三个大字,由前屋、正房和两厢组成第一个院落,再由正房和后屋及两厢组成第二个院落。前屋、正屋及后屋均面阔三间,木结构穿斗式悬山小青瓦顶,空间高大,铺望板,格扇门窗雕刻精美。

后屋明间为堂屋,置神龛,开六合格扇门。两次间为住房,铺地楼板。两厢均为两层,有回字形、万字形栏杆,多为女儿的闺房。庄内四周围以封火院墙,檐下绘有花草兽鸟等图案。庄内其他建筑基本相近,都是依山而建,地面、巷道均用巨大青石板铺设,容典型的明朝建筑和本土侗族建筑艺术风格于一体。
村中90%以上的村民都姓徐,具有典型的同姓家族聚居特色。据《徐氏族谱》记载,徐福祖居今江苏赣榆金山徐福村,因虑难寻秦始皇的长生不老之药,徐福率3000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后,其主要子孙暗迁至江西临川草泥,历12代,又分支于明嘉靖元年徐福后裔徐宰六自江西临川草坪迁来铜仁。
一直以诗礼传家,并在铜仁首次大规模兴办教育,至明末就在黔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至铜仁第四代徐以暹,为南明抗清重臣,明亡回归铜仁。因康熙十二年,吴三桂起兵,云贵悉为所控,考虑到其家族在清兵入关后,所遭屠戳的教训,在吴山桂兵败前,为避清之扰而避居于六龙山支脉茶园山。如今,这里仍是徐氏家族主要聚居的村落,有三百来人居住。

从徐宰六迁居到铜仁及徐以暹移居茶园山,再到第八代徐镇及子孙分居铜仁,徐氏家族繁衍生息至今,历时496年,现主要居住茶园山和铜仁城,此外,仍有大量散居国内外的茶园山徐氏后裔,其总人口已无法准确统计。
徐以暹移居茶园山后,随着清朝步入康乾盛世发展至鼎盛时期,他开创了茶园山徐氏家族文化初期,奠定其精神品格。在这一百多年时间内,徐氏家族经过第五代徐懋德、第六代徐訚、第七代徐世坦、徐世垓等耕读积淀和诗教传承。
在诗文上不仅有徐訚、徐奭双峰并峙,更主要的是把徐宰六开启耕读诗教之风推向极至,从而孕育了一个诗化家族。这一时代以第八代徐镇、徐钧、第九代徐如澍、徐如浩等十六人,第十代徐楘等三十二人的人文蔚起时代,从第一代至十三代人百分九十以上工于诗,百分之九十五的都是读书人,创造人类家族文化史上空前而绝后的家族诗化的时代,成为中国家族文化史上乃至人类家族文化史上一个奇迹。

从徐宰六迁居铜仁,繁衍至今已十七代人,前十四代人,皆以习文为主,几乎人人能诗善文,诗词格律工整,且文学造诣极深,多精于书画。作为贵州的边远小村,在历时近五百年时间,先后有进士两人,举人十人,有优贡、拔贡、恩贡、岁贡生十六人,有太学生十三人,有府学廪生、庠生一百四十八人,清末民初大学生近二十人,有近一百八十人能诗。
并产生了八十六位诗人和三十五位书画艺术家,传世诗作三万余首,其中二十七人出有诗集,四人有文集,有十六位女诗人并有四部诗集,其中许韵兰是贵州历上最早的有诗集刊行于世的女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