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白到彩色,38年堅持拍攝陝西民居門樓變遷

從黑白到彩色

38年堅持拍攝

陝西民居門樓變遷

這是50.60年代磚木瓦所建的門樓。新中國解放後門樓建的比較簡單了,有向徵性的磚雕彩色和平鴿子元素符號,新中國的建立也來之不易,是幾代人用鮮血換來的和平盛世。當時流行一句口號叫”世界和平”。

38年來,我堅持不懈努力的拍攝了陝西境內部分各個時期的門樓,主要以銅川為主,從明朝至今不間斷的點滴拍攝,可以通過各個時期的門樓發展變化,來看社會各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遷。

下來請大家跟隨我的鏡頭來看陝西.銅川各個時期門樓變遷吧!

明未門樓,門庭上邊及兩邊有精雕石刻圖案。聽主人講:曾門樓翻修過兩三次,可始終石雕門石未動過。

關於我對這些各個時期門樓的簡單介紹說明文字,主要是通過我的拍攝記錄,通過當地年長者老人或者有點文化的人口述於我,說的不一定完全正確,不妥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門樓是一個家庭的臉面,而今這個被人視為臉面的門樓也在發生著變化

關中的老門樓留下的很少了,能看到的卻格外古色古香,格外讓人戀戀不捨!

清未門樓,門樓頂上是精緻的木雕圖案,有青石方圓門墩,上面精雕細刻著各種吉祥圖案,

上面周圍還有部分磚雕圖案,門樓兩邊外牆正面底下砌著青石雕刻精美圖案。

門樓是漢族傳統建築之一,是古代一戶人家貧富的象徵,也是一個家庭的臉面。

所謂”門第等次“即為此意,故名門豪宅的門樓建築特別考究。門樓頂部結構和築法類似房屋,

門框和門扇裝在中間,門扇外面置鐵或銅製的門環。門樓依附廳堂而建

清未民初磚木石結構門樓,以磚雕為主精雕細刻著各種吉祥如意圖案。

民國初磚瓦木結構雙層門樓,特別是大門很結實,鉚釘鐵皮包釘的很堅固,

上層在修築瞭望哨二層門樓,一般這種門樓為農村大堡子較多,四周圍打著堅實的土城牆。

民國初當時社會動盪不安,土匪猖獗,民不聊生。所以百姓為了安全把門樓大門城牆修築的特別結實。

民國時期土木磚瓦石所建門樓。把清未青石門墩也用上了,磚雕很精彩。

這種門樓很特別,不用蓋門樓頂上,和所建房子有機的聯繫在一體。真妙也!

門樓頂部有挑簷式建築,門楣上有雙面磚雕,一般刻有“紫氣東來"、"竹苞松茂”的匾額。

鬥框邊飾有花卉和蝙蝠、蝴蝶等圖案。門樓還是一家一戶的總甬道(後門,旁門不是主要通道),

又是主人的”門面,直接反映主人的社會地位、職業和經濟水平。

門樓的高低大小、磚瓦村質,彩繪文字、和左鄰右臺關係都有規定,應與身份相符。

比如大官吏多數居住在衚衕的北半部,門樓在主房的東南,採用廣亮門或金柱門。


土木磚瓦結構門樓。這門樓建40.50年代,是仿民國初期城門樓所建,

這時世道比較好點,建二層門樓主要是放農具傢什用的。

這種打好的土牆上掏個圓洞安個木柵欄門,

或在土門洞頂上建個簡易木棚子即可,這也可能算是世界上最簡單的門樓了吧!

在我記事起我們家也有此門樓,特別在關中地區太常見了。聽老人們講:

解放前後都有此門樓存在,現在還有,可不多了。這種門樓暫時說不清那個年代所建的。

石板門樓,建於50,60年代,或更遠,

山區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所建的石板門樓及石板房。土木結構瓦用石板來代替。

這種土木磚瓦結構門樓,在農村聽老一點的長者講:一般建於30.40年代。

基本相類似的門樓

被遺忘的門樓,它在訴說著當年的往事!

這個門樓前上庭磚雕刻著“振興中華”門牆兩面磚雕刻著大紅燈籠。這是老百姓得到解放後的喜悅心聲祈福。

文革時期的門樓標誌元素符號,時代感特別強。

70,80年代門樓。在50,60年代所建的門樓牆上切上了瓷片。

蓋門樓用上了當時流行紅機磚機瓦。

80,90年代水泥鋼筋結構打頂門樓。門樓切上了瓷片塗料等裝飾物。如下請看各式各樣門樓風貌。

50,60年代老門樓,用瓷片標語圖案各色小石子料裝飾的門樓

此門樓用上了清未青石門墩。

用塗料清漆粉刷門樓。跨世紀2000年至今的門樓。

水泥打頂瓷片切牆紅鐵門雙門樓。過上了好日子,為早點奔向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現在的農村門樓特別高檔,琉璃瓦瓷片切牆各種門頭標語,多層小洋樓住著小汽車開著。可通過各個歷史時期門樓來看社會發展變遷。

作者簡介:姚忠智,陝西三原白鹿原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國家級高級攝影師職稱,著名中國傳統炭精畫肖像畫家,代表作有,周恩來、齊白石、陳忠實……獨立攝影師。天道酬勤。近年來,他的作品《農家樂》被收錄入《今日中國一--全國攝影藝術家經品大典》,並獲“今日中國攝影大賽二等獎"、中國攝影藝術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