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第三高峰巴彥筍布爾峰,蒙古民族祭敖包的地方@銀川發佈

賀蘭山第三高峰巴彥筍布爾峰,蒙古民族祭敖包的地方

攝影/文字 陽光行攝


巴彥筍布爾峰,是賀蘭山第三大高峰,海拔3198.1米

蒙古語的意思是富饒美麗的山頂

巴彥筍布爾峰建有賀蘭山最大的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

即用人工堆積起來的石堆、土堆

早先蒙古族以為天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源泉,特別加以崇拜

由於天地神沒有偶像,人們就堆敖包以象徵

從而敖包就成了人們的崇拜物

人們通過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間

風調雨順,牛羊興旺,國泰民安


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三,是蒙古族民族祭敖包的日子

巴峰頂端,有賀蘭山最大的敖包

在祭敖包的日子裡,是蒙古民族必去的地方

每年的六月初三,各地到賀蘭山南寺祭祀的人近五萬

登頂巴峰祭敖包的據說近五千人


【傳說】

關於祭敖包的由來,在民間卻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那是很久以前,蒙古族的牧人們,過著遊牧狩獵的生活。人們喪葬一直是天葬,屍體放在全是木製的"勒勒車"上漫無目的地在草原上行駛,什麼時候屍體掉下來,就在什麼地方自然露天安葬。牧人們因為思念親人,每年都想到安葬親人的地方悼念。可茫茫草原,到哪裡去找安葬地點呢?於是,隨著對自然和動物的進一步瞭解。他們想出來一個辦法,那就是安葬親人時,隨車帶著一峰駝羔,在安葬的地點將駝羔的血液放掉一部分。第二年將駝羔的母親或已二歲的駝羔帶上,沿著大致的方向和路線去尋找。如果發現母駝或駝羔在某一處不肯前行或悲鳴,那就是安葬親人的地點。這時,牧人要壘幾塊石頭或拜幾把土,來祭禮親人,求得親人的祝福。如此沿襲,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形成了敖包。


巴彥筍布爾峰,並不險峻,但不失雄輝壯美,高遠遼闊

登上頂峰,會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感


祭敖包,是蒙古族傳統、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

祭敖包時,在古代,由薩滿巫師擊鼓唸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唸經。牧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求風調雨順、四季平安,人旺年豐。蒙古族青年男女在活動中互表愛慕之情。


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杆,杆頭上繫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樹枝上掛滿五顏六色的布條和紙旗,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奶酪等等。


在敖包的周圍,懸掛著密密麻麻的五色風馬旗

那些風馬旗上都印有蒙文的經文及祈禱祈福語

他們把風馬旗懸掛在山巔,讓它們隨風飄舞

而每一次的舞動,都是替他們的吟誦

向上天傳遞著他們的祝福和祈願


賀蘭山主峰山脊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的分界線

在巴彥筍布爾峰頂端分別設有“寧夏”和“內蒙”界碑

但分界不分家,兩省人民共同呵護和守護著賀蘭山


站在巴彥筍布爾峰頂向東遙望,是銀川平原方向

由於海拔較高的因素,銀川平原彷彿就在眼前

銀川市區被霧霾籠罩,沉寂在一片灰色裡


巴峰向南,是與巴峰相連的一片碩大草甸

在整個夏日裡,綠色蔥蘢,宛若綠毯

更遠處賀蘭山漸低,隱匿在霧靄裡


巴峰向西,即是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旗盟所在的方向

與左旗相連的是騰格裡沙漠

高聳的賀蘭山擋住了騰格裡沙漠的侵襲

成就了蒼天般的阿拉善左旗這一方熱土

也締造出廣袤的銀川綠色平原


巴峰北望,賀蘭山延綿無邊

在這兒可以清晰的看到整個賀蘭山風貌

賀蘭山為中國境內少有的南北向山脈之一

南北長兩百餘公里,東西寬二十到四十公里不等

彷彿平地的居牆,阻隔著漠漠黃沙


巴彥筍布爾峰的四季是分明的,壯美的

從秋末一直到夏初,巴峰上始終白雪皚皚

像一顆高傲的老者,聳立在賀蘭山之巔


秋日裡的巴峰雪色瀰漫

低處的群山一片金黃

像是頭頂金色的禮物,呈給巴峰


四季裡,不管任何季節

只要徜徉在巴峰的身影裡

總能見到賀蘭山曼妙風光

身心洋溢在歡樂與自豪裡


祭敖包的日子正是盛夏

也是賀蘭山最美的時刻

巴峰俯瞰,不再是一片灰白

那瀰漫的墨色與綠彩

是賀蘭山最美的嫁衣


隨著巴峰祭敖包活動的連年開展

巴峰頂峰的敖包乃至周圍正在發生著變化

巴峰腳下,東北方向,新立了特色祭祀株

新堆起了一座敖包,需要說的是

那些堆積敖包的石塊都是祭祀的人們從山下或家鄉帶過來的

它表達了人們的虔誠和對上天的寄託

在蒙古民族的意識裡,那些石頭都是具有靈性的

是可以與上天溝通和傳遞信息的


對敖包的祭祀,除了表達祈願祈福外

也是很對蒙古族少男少女訴說心事,表達愛情的方式

獨坐山巔,俯瞰天地,心意盡抒

這樣的祈願和對愛的訴說一定會感動天地


站在賀蘭山主峰山樑上遙望巴峰

像是一位賢淑靜默的公主

墨色長裙隨風飄忽

那稜角揭示著她內心剛毅

巴彥筍布爾,無懼風雨靜默無語

才有你千年的風姿萬年的聳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