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鬼門關"逃過一劫:一位新上海人回武漢探親"中招"後的求醫歷程

摘要:在方艙大廳,劉念辦好了出艙手續。出艙後,他還需要在集中點繼續隔離觀察14天。“如果檢查繼續合格,就能夠回家了。”

本來只是一次尋常的春節探親。

1月18日,劉念帶著女兒從上海回武漢探親時,大概從未想過,自己會經歷這樣一個驚心動魄的春節。

“封城”的慌亂還沒有褪去,緊接著自己就“中招”了。“確診那一刻,心裡就像是大冬天裡被澆了一杯冰水,透涼透涼。”劉念回憶,雖然糟透了,但在此之前自己一直被未知的焦慮和恐懼所支配,那一刻反倒“有種塵埃落定的感覺”。

後來的一個月,劉念經歷了曲折的求醫歷程,進入了方艙醫院,得到了來自社區、醫院、組織等多方照料。“我遇到了從全國各地來援漢的奮不顧身的醫護人員、普通的武漢基層工作者,還有跟我一樣患病卻樂觀開朗的方艙病友們。”劉念說,身處其中,說不感動那是假的。

前幾天,劉念終於病癒“出艙”。他還需要在集中點繼續隔離觀察14天。

在方艙大廳準備出艙。

回武漢,只出門吃了兩次熱乾麵

1月18日,女兒正式放寒假的第二天,劉念和女兒踏上了回鄉探親的路。

劉念是新上海人,上海宙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這是一家IT領域的小微企業,註冊在普陀區。

回武漢探親是一早就計劃好的,火車票在一個月前就已經預訂好了。剛回到武漢時,城市裡依然熱鬧,車馬熙攘,市場里人山人海,整個武漢都沉浸在準備過年的氣氛中。劉念說,大家都在開心地想著過年要有哪些聚會、去哪兒玩、吃什麼,一派生機勃勃的市井氣息。

此時,街頭巷尾已經有一些關於“古怪肺炎”的傳聞,劉念也聽到了一些,心裡還是有些顧忌。回武漢後,他基本上深居淺出,“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劉念說,他只在回武漢的頭兩天,帶著女兒出門吃了兩次熱乾麵,“畢竟這是漂泊在外的武漢人最魂牽夢縈的美食”。

“封城”了,突然感覺生病了

1月23日凌晨2時,武漢正式宣佈當天10時封城。

因為內心不安,劉念那幾天睡得並不踏實。半夜醒來,他看到了這條震撼的信息。凌晨3時57分,劉念在朋友圈轉發了這條註定載入史冊的新聞,並加了一句評論:“武漢封城!親歷歷史!”

1月24日,封城的震撼仍未消退,經歷一天的發酵,其影響反而更強烈了。和許多武漢人一樣,劉念也開始在微信朋友圈更新狀態,記錄“封城”後自己度過的每一天。

兩天後的夜裡,劉念突然感覺自己身體好像有點不對勁了。頭暈、乏力、流涕、咳嗽,一量體溫,38.0℃!劉念頓時警覺起來,立即通知家人:自己發燒了。“不要進入我睡覺的房間,我吃飯的餐具全部單獨處理,並用專用廚具煮沸消毒。”劉念特別交待。

“因為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情況,似乎是感冒,也似乎是肺炎。”劉念腦子裡一下子湧入各種可怕的肺炎傳聞,恐懼感深深擊中了他。他開始小心翼翼地自我居家隔離,不再接觸家裡人。

吃了兩天“白加黑”後,劉念的症狀一直沒有好轉。1月29日,已經自我判斷“不是感冒”的劉念終於下定決心,通知了社區網格員。隨後,他做好防護措施,去社區醫院看醫生,驗血、開藥。吃了幾天後,症狀仍然不見好轉。社區醫院建議他馬上轉診定點醫院。

2月2日,劉念去了社區對口的定點醫院武漢市漢口醫院。做了CT檢查,CT檢查報告很不樂觀。醫生說,從CT上看,九成概率是得了新冠肺炎,但他們醫院無法做核酸檢測,無法確診,建議他另找渠道盡快做核酸檢測確認。

雖然心裡有準備,但劉念還是一下子懵了。“沒辦法形容當時的心情,就只想著趕緊做核酸測試。”劉念說。他把情況向社區作了報告後,一邊等核酸測試安排,一邊繼續居家隔離、吃藥。“說實話,對未知的焦慮佔據了大部分的情緒。”

那幾天,在武漢做核酸測試還非常難。試劑盒尚處於大規模生產前夕,一劑難求。

劉念想盡辦法,四處尋找能做核酸測試的地方。作為一名民主黨派人士,遠在上海的民盟盟友努力通過各種渠道幫他查找武漢可以做核酸檢測的地點。“千里之外的熱心和溫暖,幫我度過了最焦慮的那幾天。”

幾天後,在江岸區後湖街道和建設社區的幫助下,劉念爭取到一個集中檢測核酸的機會,順利做了核酸檢測。結果卻很殘酷:確診新冠肺炎!

2月7日晚,街道和社區安排下,劉念住進了位於武漢展覽館的江漢方艙醫院。從入住的那刻起,“我忽然覺得心裡踏實了,不用再提心吊膽,擔心同住的父母和女兒會被我傳染了。”

深夜仍在忙碌的醫護人員。

江漢方艙是武漢累計收治病人最多的方艙醫院。在方艙,新病人都會由專門的護士領著安排到不同的艙位分配病床。

領班的護士將劉念安排到了第31艙。這個艙位於中區,要從大廳穿過一個方艙才能到。艙還沒有滿,大約只住了一半人,護士指了一個空床,輕聲地對他說:“你就在這吧”。

劉念對方艙的第一印象是:床位不錯,整潔乾淨。他注意到,旁邊放著一盒嶄新的電熱毯,還未拆封。潔白的床頭櫃是新的,拉開抽屜,還能聞到淡淡的木頭味。床頭有個插座,能供手機充電。

劉念鋪好電熱毯和被子,把藥和常用物品從行李包中拿出來,放到抽屜裡。這個艙內有20個床位,8個空著。大家互不相識,都蓋著被子,在床上看著手機。

護士送來一份熱乎乎的盒飯來了。折騰許久,心裡也不再彷徨不安,劉念有滋有味吃下了這一餐,找回了失去多日的“味覺”。“紅燒羊肉吃起來很可口,米飯和蔬菜量也很充足,吃完覺得手都暖了很多!”這頓吃完已是深夜,劉念在方艙醫院睡了還算安穩的一覺。

方艙裡的早餐

第二天醒來時,已經早上7時許。護士們輕輕地將早餐放到每個床位邊的小櫃上。早餐品種豐富,每人還有一罐牛奶。

劉念說,方艙醫院生活用品齊備,洗漱用品在兩天內也都陸續到位。有的患者提到缺整理箱不方便放東西,隔天20個整理箱就送到了。護士們都盡力幫大家聯繫資源,解決實際困難。

穿著藍色防護服的醫護人員在照顧病人

像活在藍精靈主題公園裡

住在方艙裡,劉念最常看到的就是全副裝備的醫護人員在忙裡忙外。護士們走過,還經常安慰他們:“一定會好的,要有信心,不要害怕,大家加油,你們一定會好的!”

後來,劉念才知道,這些醫護人員來自內蒙古自治區8個盟市,100多位護理人員分成6個小組輪班,每組16至17人。

這些支援武漢的醫護工作者給患者帶來了極大安慰。護士們每天四次準點幫患者測量體溫、血氧、血壓,不辭辛苦幫他們聯絡醫生。怕大家久坐對康復不利,她們還帶著大家跳廣場舞,教大家八段錦健身。進艙檢查時,還時不時說點笑話逗大家開心。

練八段錦

有一名患者同時患有冠心病,一直擔心斷藥,害怕發燒,一有不適就疑心很重。護士一直不厭其煩安慰他,保證他的用藥,還專門給他科普防控常識,進行心理輔導。

“護士們給我們帶了內蒙古特產,二月二龍抬頭,護士們還幫大家剃頭。”劉念說,在這生死一線的地方,這些醫護人員離開了自己的家人、愛人,為了更多人的康復和更多家庭的團圓,夜以繼日地努力,真的非常感動。

醫護人員每天都穿著藍色的防護服,包得嚴嚴實實的,戴著護目鏡。劉念是通過他們寫在藍色防護服上的名字或俏皮話,來區分他們的。“他們個個跟藍精靈似的,在方艙,我就像活在藍精靈主題公園裡面一樣。”

程豔豔、辛啟蒙、劉妍、張夢穎、張樂、付雪峰……劉念試圖記下一個個照顧他們的護士名字,以此作為表達敬意和感恩的方式。

離開方艙,曙光在前

在方艙接受治療,劉念過得簡單而規律。

讓他感到暖心的是遠在上海的民盟組織,時時給他關懷。他所在的民盟綜二總支二支部主委梁文琰,得知他在武漢後,經常詢問健康狀況。在得知他疑似新冠肺炎時,梁文琰就將他的情況反饋給了總支和民盟上海市委。

有一天,上海援助武漢的醫療隊員之一,同是民盟盟員的護士長周萍聯繫到了劉念,並幫他向專業醫生詢問了病情狀況。“放心,你一定會好起來的。”周萍的話給了他莫大的鼓舞和安慰。劉念說,一位熟悉專業的“親人”說的話,是平息焦慮忐忑情緒最好的熨帖劑,“給予了我治癒的希望”。

在支部的微信群裡,各種鼓勵、安慰、陪聊,讓劉念暫時忘了焦慮。劉念說起口罩買不到,支部成員二話不說,直接從上海寄了一大包給他應急。“你安心養病,有任何需要,支部群裡吼一聲就行!”時不時出現在群裡的這句話,讓劉念感到貼心。“當時我就覺得,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翻不過的山!我戰勝病魔只是遲早的事情。”

住在醫院裡,讓劉念放心不下的就是年邁的父母。好在劉念父母也受到了所在街道的重點照顧。社區工作者給他父母送去了蔬菜肉食水果,確保密切接觸者家庭的物資供應。社區醫院在日常詢問採集家庭健康數據時,也幫助老人解決了實際困難。

看著一批批患者病癒出艙,劉念也感到自己的症狀一天天減輕,已是“曙光在前”。出艙前,劉念經過了三次核酸測試。三次都是陰性,CT檢查報告也顯示有明顯改善,醫院確定可以出艙。

出艙前,患者和醫護人員合影

臨行前,劉念給醫生護士深深鞠了一躬,發自內心地感謝他們的醫者仁心,感謝他們給了第二次生命的機會。“確實是第二次生命,這句話以前或許在電視上小說上文章裡都看到過,但就在那刻,自己才真正體會到。”

在方艙大廳,劉念辦好了出艙手續。出艙後,他還需要在集中點繼續隔離觀察14天。“如果檢查繼續合格,就能夠回家了。”

這一個多月的經歷,劉念想了很多。他說,“當我們記錄下這個國家、這個城市如何努力與病魔抗爭的時候,也不要忘記這次疫情之殤,不要忘記歷史給我們的深刻教訓。”

劉念借用詩人陸憶敏《路遇》裡的話說,世界會慢慢清晰可見,我和我重新攜手前行。


題圖來源:臨行前向醫護人員深深鞠躬(受訪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