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训体制的探索——草根、特色校和职业,我们到底输在哪里?

我国的足球青训问题似乎说什么都是老生常谈——数十年来,但凡对足球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指出中国足球的青训薄弱,更是会拿来与隔海相望的日本进行一番对比,再狠狠的挖苦几句,进行一番嘲笑…作为球迷,我并不想对那部分真正耗尽心血的足球人、小球员挖苦讽刺。因此,我希望能够通过文章来进行探讨:足协、各地体育局的足球青训究竟有长进吗?足球特色校选拔标准是什么,到底有用吗?对比日本,我们还欠缺什么?

十多年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沟通交流越来越方便,网络约球也兴盛了起来,在这股潮流之中,有许许多多的业余足球赛事通过网络发展开来。这之中最为知名的应该就是"加油中国"业余联赛了。作为一个业余比赛,"加油中国"通过地域划分赛区,同时设置年龄的区分,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一批全国性的业余青年比赛了。受此鼓励,许许多多的业余、半职业足球队也纷纷扩建了青年队。然而,绝大多数的青年队寿命都没有超过一年——一方面,青年赛事一年只有几场,没有比赛时队伍就集结不起来;同时,青年队并没有专业的教练或是指导,并没有办法进行日常的训练;再加上火爆的比赛常常爆发斗殴...这样的情形也就导致了业余队、青年队基本在赛事结束后就事实上解散了。也因此,没有几年,"加油中国"本身也渐渐不见了踪影,现在的官网只是一片就空白…以小见大,这样官方扶持的民间草根赛事、业余青训并没有多大的作用。那么各色足球特色校又如何呢?

已然空白的加油中国官网

一般来说,足球运动员的成长应该是通过"技术——小配合——战术体系"这样的路径发展的。然而我国许多学校的足球特长生培养则是完全不考虑客观规律,希望仅仅通过几个指标就对足球人才进行挑选,就像很多"特色校"设为考察标准的老三样:颠球、过杆、长传球。这三样毫无疑问确实是足球的根基,然而即便没有足球经验的青少年,也只需要几个月的突击练习就能够达标。这样的选拔,成果如何只能看教练与学校的良心了……

某特色校标准化测试项目

足球运动员的基本技术方面的学习一般在18岁前就应该基本完成的,特别是16岁之前的"黄金年龄",应该格外注重。战术素养、配合、甚至身体能力都完全可以后天培养,但足球技术培养出现了问题,后期校正、学习是事倍功半的。而我国的校园足球,除小部分"特色学校"外,绝大多数热爱足球的青少年在高中前都接受不到专业人士的足球训练;即便通过"特长生"、"体育生"途径走上足球特长生的道路,迎来的除了日复一日的训练,也只有全年寥寥的几次地方性杯赛;更何况很多学校为担心学生受伤,会选择仅仅参加一个市级青少年比赛——就像各地的"省长杯""市长杯";更多的学校,足球生们可能完全就参加不了任何像样的比赛,除了队内训练就没有任何比赛经验…最终,没有足够运气被全国寥寥几个职业球探发掘的体育生,只能沿着升学的道路前进,白白失去了提升的黄金时期,终其一生可能也无法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

与此相对,日本的青少年足球"业余"与"职业"的双轨制更加清晰、完善。日本的职业青训事实上很多条件都并没有中国完善,但他们首先通过与地方的联结来将触手渐渐伸开——与地方学校签订契约,从学校吸收学生进入青训系统;同时俱乐部也会输送退役老将或是难以继续职业生涯的球员去各校兼任教员。通过体系性的安排布置,日本草根足球得以较为平衡的增长。与此同时,日本的职业青训也会逐渐的淘汰不合格的青少年球员,将其安排至签约学校中。大多数被淘汰的青少年球员依然会在各自的学校中继续进行足球活动。本田圭佑就是个直白的例子——在大阪钢巴青训时,他被认为速度太慢,不适合足球运动;被退回到学校后,本田又凭借着在高中校队的出色表现,被推荐进入名古屋逆戟鲸,继而踏上了留洋的道路。

大阪钢巴时期的本田圭佑(Honda)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足球人,特别是各地中超、中甲级别的球队,都在完善这样一条从学校到职业的双向路。就像近两年炙手可热的新星段刘愚,就是由深圳翠园中学被山东鲁能青训支付上百万的培训费挖走的。随着校园足球与职业化的联系加深,相信会有更多这样的例子出现,我国足球的青训状况也会随着越来越专业、全面的青训体系的建立发展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