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還能做什麼?

管道局中學黨委書記、校長孫英傑

今天,一篇名為《一位教師疫情期間寫給學生的一封信——唯有“淚燭可盡芯不變,傳道授業當如此”》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瘋轉。仔細讀來,這篇文章的確稱得上弸中肆外,視角獨特,引人入勝,發人深思。

文章開篇寫道:

“我不是醫生,我沒有資格衝鋒陷陣;我不是科研工作者,我沒有能力研製抑制病毒的藥劑;我不是商人,我沒有辦法像那位浙商在海外直接買下口罩廠,低價售回國援助一線;我不是馬雲,我沒有辦法捐出數十億奉獻社會;我不是記者,我不能衝到第一線告訴社會那裡到底發生了些什麼;我甚至看到網上那些讓人生氣的人和事,也只能,說句我真生氣。那麼,我能做些什麼?”

同為教師的我,與作者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對這段文字感同身受。疫情當前,教師除了“停課不停教”以外,似乎再無用武之地,讓我深感無力——我們究竟還能做些什麼?

通篇讀畢,我豁然開朗。作者巧妙的把滿腔愛國熱情傾注給了自己的學生,希望能夠培養出於國家有益、民族有益的人才。

他(她)希望自己的學生:將來如果做醫生,要“做像這些衝上一線的醫護人員那樣的勇者”;如果做科研工作者,要“為人類的發展,做更長遠的預計”;如果從政,要“做一個正直,誠實,心有大愛,心有慈悲的人”;如果經商,要“必有幾分俠氣!憑本事賺錢,憑大義救國”。無論在哪裡,在做什麼,“一個人的信仰不能丟。一個人對祖國和人民的大愛,不能丟!我們要做對這個社會有用的人,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只有溫暖了別人,你的世界才會更加精彩,更有意義!”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自古以來就賦予教師的使命。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又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給教師定的標準。教師的使命和標準決定了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道德、信念和理想,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正如上述文章的作者所言,要讓學生有信仰。

這場來勢洶湧的疫情再一次證明:預防比抗擊重要,自覺比預防重要。針對當今教育現狀,教育部再一次重申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科學教育、藝術教育、環保教育、安全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的重要性。對此,學校、教師當仁不讓要肩負起這個重任。

由此可見,與其自問教師究竟還能做些什麼,不如思考教師接下來應該怎麼做。

教授課本知識固然重要,育人任務更是重中之重。前者能夠幫助學生成就不同社會角色,後者能夠指導學生成為一個優秀角色。故而,無論教師從事哪個學科教學,都應該深入研究學科核心素養,抓住學科教育的根本,讓學科教育服從和服務育人的需求。

其實,雖然教師不能像醫生、科研人員、記者那樣到疫情抗擊一線奮戰,不能像商人那樣慷慨解囊……但是教師為抗擊疫情做出的貢獻同樣不可否認。“停課不停教”工作紮實落地,學生在家不僅能夠接受適量的課程學習,還能在線上聆聽家國情懷講座、接受心理健康知識教育、線上舉行升國旗儀式、讀教師給學生的一封信……所有這一切,幕後導演都是教師。

疫情過去後,學校將迎來正式開學,返校後學生的進步就是教師勞動的最佳回饋,教師在“沾沾自喜”的同時,也不會忘了再接再厲。

教師,還能做什麼?的確不能上一線,但能培養出上一線的醫生、科技工作者、記者……;不能為抗擊疫情慷慨解囊,但創造的價值不可估量……

教師,還能做什麼?

教書育人永遠在路上!

管道局中學黨委書記、校長孫英傑

2020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