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正在消失的传承手艺--六汪有对打铁匠


六汪有对打铁匠。这种即将淡出人们视线的手工铁匠,如今仍然活跃了西海岸新区西部的大集上,一把铁锤叮叮当当为乡亲们打制着农具,他就是六汪镇孙家沟村的铁匠刘思全夫妇。四十多年来依然坚守着打铁营生,是西海岸新区仍在从事打铁的一对夫妇。


俗话说,人生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打铁排在第一位,这句老话道出了打铁这个行业的艰辛。刘铁匠跟随父亲学艺,从19岁学打铁至今已有四十多个年头,六汪镇方圆百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2018年夏天,后六月拍摄的微电影《刘铁匠的一天》荣获第11届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三等奖,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刘铁匠。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年轻人没人再愿意打铁,就连刘铁匠的一儿一女也选择了外出打工。新区仅有刘铁匠一家还在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手艺,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飞速发展,铁匠手艺也将渐渐离我们远去;随着铁制品制造逐渐向机械化、电气化发展,铁匠这门行业也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然而,不忘初心的刘铁匠,四十年如一日行走于集市与村庄之间,每当春耕备播或秋收忙种的时候,他就到周边集市去招揽生意,是心中时刻装着乡亲们的“行走匠者”,他的足迹遍及铁山、胶河、大村、宝山等乡镇,每年为村民打制的镰刀、菜刀、锄头、铁锨、镐头等生产生活农具不计其数,这对夫妻打铁匠在西海岸新区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打铁这门手艺传到刘思全已经传了三代,他从父亲手里接过这门技艺,只要天气允许,刘铁匠几乎每天走街串巷,为乡亲们打造、修补生产工具。据了解,六七十年代,打铁匠在西海岸新区各个乡镇广为流传,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门传统手工艺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刘思全夫妇依然在坚守,真是实属不易。前些年由于路远,走得乡镇又多,刘铁匠夫妇赶着马车,经常早上迎着太阳出发,晚上跟着月亮回家。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马车换成了拖拉机,传统的风箱也换成了鼓风机,现在还买了个空气锻压机,让机器帮助自己打铁,减轻了夫妻俩许多的工作量,打铁效率也提高了不少。有时他也想放弃这门手艺,但老少爷们却离不开他,这也是他坚持下来的原因之一,打铁是刘铁匠维持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虽然赚不了大钱,可是他在一直在默默地坚守。

刘铁匠是新区人民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写照,其风俗习惯的形成对民众会产生一种有形无形的影响力量,这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打铁技艺传承后继无人,即将失传。失去的是一门手艺,留下的却是永恒的记忆,刘铁匠用勤劳的双手传承工匠精神, 铭刻着时代烙印,他平凡而伟大。
闲暇的时候,刘铁匠跟村里的老少爷们一起来点娱乐项目。在农村,像这种摆大棍基本人人都会,也是老百姓在生活中琢磨出来的益智游戏,老老少少基本都会,也是靓丽的一道乡村文土风景线。
常年打铁的刘铁匠,练就了一身硬功夫,擒拿格斗还会来上几下子,跟孩子们一起玩耍,憨厚刚硬的他在世人面前展现出他可爱的一面。这就是俺村的刘铁匠,普通、平凡、老实的庄家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