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飞舞的“承诺书”

“承诺书”一直很低调,很少被关注,形象似乎也很正面。

这不,疫情当前,承诺书再一次粉墨登场、大显神威。

报纸上随便䁖一眼,网上随便搜一下,电台随便听一听……各地防控措施里都少不了“承诺书”:


1月31日,为做好疫情的群防群控工作,霍山动员全体乡镇、村(社区)干部和志愿者挨家挨户上门,组织全县居民签订《承诺书》。

湖天桥村让所有人全部自愿签订承诺书。

再如:甘肃临潭官方宣传:与全县16个乡镇、141个行政村及所有县直部门签订疫情防控承诺书。

中部某地要求所有人签订承诺书,同时签订一份《告知书》(承诺书的内容告知书里都写的清清楚楚了)。

承诺书的最后还不忘来一句:如违反,自愿接受强制隔离措施。

都“强制”了,不“自愿”能有啥办法?

2

随着疫情缓解,各地迎来复工潮。

复工必备什么?你以为口罩戴了,通行证办了,体温测了,消毒水喷了,甚至体检也做了,就可以背上小书包上班了?

只能说你太天真,现在又多了一份必备的东西:花式承诺书。

这是普遍现象,不少复工或者准备要复工的员工们都表示签了承诺书,少则一份,多则五、六份,并且没复工的也要签。

除了员工要签公司的承诺书、单位的承诺书,可能还要签物业的承诺书、社区的承诺书、村里的承诺书……

3

不知从何时起,“承诺书”之风开始盛行,承诺书似乎成了开展工作的必选项,不管什么工作、活动,都免不了要签一份承诺书。

哪项工作中不穿插“承诺书”,就好像整项工作设计得就不科学、不生动、不完美,不能体现组织者创新能力似的。

比如,日常工作中各式各样的“管理承诺书”“安全承诺书”“党员承诺书”“保密承诺书”“学习承诺书”……等等。

还有各种花式奇葩承诺书。比如这一个:

“杜绝开发商请客吃饭与办证速度挂钩”

“杜绝交100元钱才能办证”

“杜绝外出吃饭叫美女作陪”

“上下班坚决不迟到早退”……

你告诉我,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是什么?

4

当我们的工作空间充满数量如此之多的承诺之时,它究竟给工作带来了什么?

群众对承诺书的反应,更多的是无奈、无力、反感和质疑。

从群众反应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声音:

“承诺书就是领导摊派任务、推卸责任的魔术手段”。

“承诺书又不是责任书,既能帮助大家逃责避险,还能为活动锦上添花”。

“承诺书是单位成绩展现方式之一,目的是方便上级检查工作”。

“承诺书就是工作中的‘调味剂’,上级重视它就是举足轻重的配合活动,忽略它就是一剂调料”。

“承诺书其实就是变相的检讨书,是对基层与下属的不理解不信任”。

“承诺书是整场秀台的形式需要,是活动不可或缺的配角”。

一些久经官场的领导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仅不反感,反而青睐于承诺书。

从他们的政治视角和为官之道来看,如果将承诺书当作“配角”,那就目光短浅了。

承诺书其实潜力巨大,借助它民主、温和、人畜无害的特质,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将分内工作分解打包,精心包装成承诺书,强行推荐给大众。

从表面看,这是一种关闸分流、化整为零的灵活工作方式,实质上等同于将工作责任进行了承包,为自己减轻了工作负担。

极为重要的是,给那些身心懒惰、害怕担责、害怕丢乌纱帽的同志创造了推卸责任的托词与借口。

无论何种认识,设计承诺书的初衷也已面目全非,促进工作就更是事与愿违了。

5

造成“事与愿违”的根本原因,还是领导机关的工作作风问题,“四风”还没有从思想的根源上剔除,导致工作被“政绩化”,承诺书被“形式化”。

最终,基层群众确立了承诺书“无用论”,认为除增加自己额外工作之外,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

承诺书的名声算是毁了。



疫情防控中,你填了几份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