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这部神作,预言了2020东京奥运会

大友克洋的

[阿基拉](Akira)从漫画从动画,都是神作。

并不只是因为它预言了30年后,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阿基拉]中说:“原定于2020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因为WHO发表的传染病对策而中止”。

当下,东京奥运会可能会取消的声音甚嚣尘上。东京奥组委官员已经对媒体表示:如果奥运会不能如期举行,很可能会推迟一两年再举办。

在全球新冠疫情严重的当下看[阿基拉],颇有一种微妙的魔幻之感。毕竟,当时当下与银幕上的“近未来”竟然真的有可能重合,巧合与预言相生交错,很奇妙。

[阿基拉]上映于1988年,但它的故事被设置在2019年的新东京。

整个东京在1988年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被大爆炸摧毁,时隔31年后的2019年,新东京在废墟中重新建立起来,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也开幕在即。

《阿基拉》漫画开头


[阿基拉]中“距离东京奥运会开幕还有147天”,现实还有还原

在Anime Expo2019的洛杉矶动漫展上,大友克洋宣布[阿基拉]将以4K重制版动画形式回归银幕,今年将与大家相见。

而且,还有好莱坞的真人版。关于这部难产的真人版,非常坎坷,从02年被华纳买下版权至今,几度推进真人化,又几度在导演、主演、剧本全面大换血,项目数次搁置。

[阿基拉]难拍,原作漫画6卷,世界观庞大,动画电影又太经典,但这么些年,好莱坞似乎又没完全放弃拍真人版的想法。

因为对好莱坞和西方流行文化而言,[阿基拉]实在太过重要。

在权威电影刊物《Wired》的“世界影史20部最佳科幻片”榜单上,[阿基拉]是唯一一部动画电影,也是唯一一部亚洲电影。

尤其在赛博朋克这个谱系,它的影响力几乎从电影、漫画、音乐到MTV、视频游戏等等无所不包,怎么为它作传都不为过。

阿基拉,Akira,中文意为光明与希望,据大友克洋说,起这个名字,也有部分致敬黑泽明的意味。

1982年,正值日本经济起飞,流行文化百花齐放之时,大友克洋的长篇漫画《阿基拉》在《Young Magazine》开始了连载。

当然,现在提起阿基拉,人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1988版的动画电影,其实两者的剧情并不完全一致,但在全球影响力层面,电影的确更胜一筹。

那时的未来之城、今天的“现在”,是2019年的新东京,经过30年的重建期,如同受到核辐射影响的生物一般,它也在迅速膨胀、扩张着。

[阿基拉]里的新东京

男主金田和他最好的朋友铁雄,就生活在这个世界,一个充满压迫性的大都市底层,周围布满了闪烁不灭的霓虹灯。

十几岁的年轻人们骑着机车肆无忌惮地漂荡在街头,他们陷入了反乌托邦社会固有的暴力和放荡的生活中,灾难性的革命精神从下水道的排泄口渗入街道。

两人分道扬镳,源于铁雄偶然间成为政府「阿基拉」计划中的身体实验品,超能力量在他体内觉醒,而另一边金田参与到革命者队伍,意图阻止灾难发生。

[阿基拉]体内神力觉醒

[阿基拉]的世界,是一个高楼林立、科技发达却也残破不堪的东京,表象繁荣,背后是暗渠般的肮脏破败,是叛乱四起,暴走族丛生,了无意义的年轻人用暴力和斗争建立起来新秩序。

观众很容易第一眼就被[阿基拉]世界里的红色所吸引。

金田的一身红色夹克,背后是一只药丸符号,在那张最著名的海报上,红色背影缓缓走向自己的红色机车。

[阿基拉]海报


是的,这辆红色机车作为一个流行文化符号也出现在了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中

暴走族的街道属于红色,内脏般的红和无尽的虚空与胆量;以渺小之姿经过巨大摩天楼满眼所望尽的霓虹色;

武装警察与暴动者制造混乱的暴力红;还有铁雄体内「阿基拉」神力觉醒,再一次毁灭世界时飘扬的红色披风。

[阿基拉]里铁雄的红色披风

红色构成了[阿基拉]的意涵。有关迷失,所有角色都以某种形式成为孤儿,没有历史感。有关毁灭,所有风景都具毁灭性,没有未来。

「阿基拉」又是什么?一种源于天赋的神力?一种高科技致命武器?就和星战里的“原力”类似,它似乎代表了一种神秘主义的力量概念。

它潜藏在人们心中,既可造福、也可以毁灭。就像是当年的核力量,或是80年代泡沫经济下的极致欲望。

但凡经典,必有其时代性。

年轻时经历过的学运、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失落、战后阴影和对科技发展的隐喻...大友克洋将这些全都融为一体,放进了这个充满虚无主义气息的近未来故事里。

《阿基拉》漫画

就如其中一句台词所言“我们只是大洪流中的一部分,所追求的事物,对权力的渴望,能力的追求,一切放远看都只是虚无。”

88版电影[阿基拉]太了不得,不仅仅是它的思想内涵,还有这般庞大的世界观、轴线及美术设定,在30年前是一个异常浩大且困难的工程,即使以现在语境来说,也很难成功复制。

700页分镜、超过15万张手稿、总预算达到11亿日元(约1000万美元),这个数字使它成为当时最昂贵的动画电影。

都是手绘作画

在没有电脑的年代,仅以手绘作画,描摹出如此细腻繁复而又一丝不苟的庞大世界,即使现在初看,也会同样深感震撼。

而回到30年前,它对西方年轻人的初震撼只有比之更甚。

日本上映的一年之后,[阿基拉]漂洋过海,来到北美和欧洲进行放映。

在电影上映的1989年之前,对整个西方世界而言,日本动漫、艺术和日本文化宛如天外世界,对他们仍是个未知概念。

很多年轻人抱着打算嘲笑它的态度,走进电影院,结果却看到了和迪士尼风格完全不同的严肃动画,为它的暴力、失控感和锐利的构图震惊不已。

影讯影评类网站AICN的创始人哈里·诺尔斯曾回忆说:

大学剧院拿到了这部电影版权,一遍又一遍地播放,变成了午夜场。


当我上大学时,[阿基拉]和[攻壳机动队]一直在放,[阿基拉]成为了一部真正的午夜电影,感觉就像一个永无止境的发烧梦。

学者苏珊·奈佩尔当时在德州教日本文学,一个学生拿给了她一本《阿基拉》漫画,看过之后,她被震撼了。

《阿基拉》新版漫画封面

那年年末,她在电影院终于看到了[阿基拉]电影,这次放映改变了她的职业生涯,从此她的学术方向多了一个日漫研究。

我的心完全被征服了,我知道这是一部我以前从未见过的动画电影——一部发自本能的、激烈的、令人兴奋又怪诞的动画片。

同样在英国,许多观众也是在全国范围的放映上第一次看到[阿基拉],小岛唱片的经理人安迪·弗莱因是最早看到它的人之一,看过之后,他想得更远:

最早我在想[阿基拉]不止是一部好电影那么简单,这或许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日本是不是还有更多类似的电影呢?


如果是的话,我们应该用对待音乐的方式,像Def Jam唱片那样,把它变成一个独立的电影类型。

这成了西方观众第一次大范围、大规模接触日本动画的契机,直到后来《攻壳机动队》《铳梦》《星际牛仔》等同类型风靡欧美时,仍能见到[阿基拉]的影响。

它的原作漫画,也随着电影的宣发开始在欧美出版。美国发行方是漫威漫画,他们用了一种远超当时日本的技术为漫画重新着色,彻底改变了行业的着色方式。

在法国和比利时,《阿基拉》漫画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改版成了11册的彩色精装本,每本都有200页;在德国,《阿基拉》发行的头一年就重印了3次。

[阿基拉]动画和漫画作为反文化偶像,一时间风靡全球。

而它深刻的末日感和虚无意识也深深地渗入了全球文化,甚至在世界上那些饱受战争摧残的地方。

1993年,一名日本评论家惊奇地看到在被炸毁的萨拉热窝,在摇摇欲坠的墙壁上,那里贴着一张[阿基拉]海报。

[阿基拉]对西方流行文化的影响,有两个维度。如果说其一是打开了西方世界了解和接受日漫文化的闸门。

那另一个,则是在赛博朋克这个流派序列里,[阿基拉]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

它首先影响了后来的一系列赛朋日漫,《攻壳机动队》《EVA》《铳梦》《星际牛仔》,包括冢本晋也的[铁男]系列等等,甚至在今敏的很多作品里也能看到[阿基拉]的影子。

《攻壳机动队》和《铳梦》都被好莱坞拍了真人版,《星际牛仔》真人版在进行中

而[阿基拉]和[攻壳机动队]又深深地影响了好莱坞电影。

[黑客帝国]动画版DVD附录了当年沃卓斯基兄弟(现在是姐妹)做的《日本动画简史》,其中[阿基拉]是他们交流最多的教材,其中子弹时间效应的艺术灵感便来自[阿基拉]。

而[攻壳机动队]对[黑客帝国]的影响就更广为人知,当年正是看到了[攻壳机动队]动画,两位才冲进制片人办公室,把82分钟的电影完整放了一遍,兴冲冲喊道:“我们要把它拍成真人版。”

[黑客帝国]著名子弹时间

于是,有了[黑客帝国]系列。

此外,[移魂都市]、[午夜逃亡]、[环形使者]、[超能失控]...一系列好莱坞科幻片,甚至在昆汀的[杀死比尔]和诺兰的[黑暗骑士]系列中,都能找到[阿基拉]的影响之处。

12年的科幻电影[环形使者]导演便在采访中直言不讳:“你可以看见我借鉴的一系列元素,从[阿基拉]到[终结者]无所不包。”

一个异能少年站立在东京废墟之上

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评价[阿基拉],那必定是宫崎骏的那句“一个异能少年站立在东京废墟之上,人人都会说这是大友克洋”。

小岛秀夫的游戏系列,《合金装备》和《掠夺者》,Square Soft公司的《最终幻想7》,CD Projekt RED的《赛博朋克2077》...都不同程度从[阿基拉]获得过灵感。

《火影忍者》的漫画作者岸本齐史多次在采访中提到[阿基拉]是自己的动漫启蒙,他用“压倒性的力量悬殊”来形容[阿基拉]带给自己的震慑。

日漫中那类经典的无实物超能力角色,从《火影忍者》到近几年大热美剧《怪奇物语》中被用作超能力武器的女孩Eleven,都能追溯到[阿基拉]的最初设定。

《怪奇物语》中小女孩体内孕育着超能力量

音乐层面,人称“侃爷”的嘻哈歌手坎耶·韦斯特曾用了一整部MV来向[阿基拉]致敬。

“他一直深受[阿基拉]启发,有段时间我们完全陷进去了,直接按照电影的片段拍摄MV,但后来我们决定还是克制一点,所以MV的最终版本看上去更为抽象。”

[阿基拉]和MV对比

在流行文化层面,[阿基拉]无可争议地算得上一个联结起东西方文化的里程碑。

如果只能选一部日漫作代表作,那一定是[阿基拉]。

你如何评价[阿基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