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三进”工作法让党建更接“地气”

近年来,万山区深入积极探索“三进”工作法,推进党建工作进基层农村、进国有企业、进农村企业,将党建工作与全区发展进行有机融合,让党建工作成为群众增收的“定心丸”、企业发展的“顶梁柱”、产业扶贫的“强心剂”,在助力发展的同时,使得党建工作也更接地气、更有朝气。

党建进基层农村,群众增收有了“定心丸”

为解决村(社区)党组织带富能力不强问题,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该区从建强基层堡垒入手,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带动广大群众脱贫致富。一是配强基层领导班子。坚持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党员选拔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同时按照“基本报酬+任期补贴+绩效奖金+养老保险”结构执行村干部报酬,先后在2017年、2018年两次提高村干部报酬,村(社区)支部书记最高月报酬达3777.8元,切实提高带头人干事创业的热情。为全区村(社区)选派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引导他们充分利用原单位的各项资源帮助建强基层党组织,形成农村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多措并举管好“三个人”。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和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三个人”的培训,切实提高带头人的理论水平和履职服务能力,并综合日常督查、半年述职和年终考核,对“两委一队三个人”履职能力进行分析研判,建立健全不胜任村党组织书记调整退出机制。三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在党组织的带动下,在全区推广“入股分红+村级积累+管理报酬”分配模式,形成村集体资产增值保值、贫困户受益和“经理团队”正向激励的利益分配机制,成功调动了贫困农户以土地入股并参与村集体经济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村村发展集体经济、村村建合作社经营集体经济、每名贫困户入股合作社的目标,有效破解了“空壳村”难题。

党建进国有企业,发展生产有了“顶梁柱”

为着力解决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万山区坚持从最基本的东西抓起,不断在打牢基础、补齐短板上下功夫,全面推动国企党建落地生根。一是加强统筹指导,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区委把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纳入整体工作部署和党的建设总体规划,定期对国有企业党员发展情况进行调度,对达到党员人数要求的按程序成立党组织,对未达到党员人数要求的及时指派党建指导员,确保在国有企业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二是加强政治领导,把党建工作和企业运行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确保党组织书记和企业董事长一人担任。通过制定任务清单、一月一调度、建立考核机制的方式推动辖区国有企业全面落实“党建入章”,建立党组织议事决策规则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坚持把党组织集体研究讨论作为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使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三是加强阵地建设,推动国企党建工作做细做实。在各国有企业党组织设立专门的党务工作办公室,并按照不少于在岗职工人数1%的比例配备党务工作人员,全区共配备专职党务工作者20名;按照不少于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1%的比例落实党建活动经费,如开源集团总公司2018年安排专项党建活动经费30万元,约占职工工资总额的2%;打造党员活动阵地,通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各项工作之中,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企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党建进农村企业,产业扶贫有了“强心剂”

企业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过程中,党建工作不容小觑,近年来,该区将党组织建在产业上,把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产业发展的市场技术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了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一是党员示范带动,推进产业发展。九丰农业党支部按照“强党建、兴产业、聚人心、促发展”的思想理念,定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建立党员责任棚,明确党员具体职责,通过党员联系基地,强化基地指导作用,发挥劳动模范作用,建强阵地堡垒。二是吸纳有志之士,壮大发展力量。党支部通过“老乡带老乡”,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就业;以合作社、集体经济为载体,吸引农村有志之士、有为青年加入建设;通过园区旅游发展,吸纳外籍人员来企业务工。三是选派技术专家,做大做强企业品牌。按照区委区政府安排,九丰党支部选派9名技术专家到各乡(街道)任科技副乡长,在全区每个乡(街道)、每一个贫困村至少建一个标准化蔬菜大棚基地,培育一个蔬菜品牌,由九丰公司党支部免费提供种苗、种植管理技术,并兜底回收,贫困户组建合作社进行运营管理,切实增加了群众收入,先后获得“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肖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