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找到那個受傷的孩子,治好他

女孩苗苗還有半年就大學畢業了。閨蜜問她:“以後找工作有什麼打算?想要到哪個城市去?”

“我想找個跟相關的行業。像我們是學與酒專業的。如果是做技術,就只能往北方去。如果是相關的銷售工作,就只能去比較發達的大城市。”

“那不都是離家很遠嗎?你家裡人同意嗎?”

“我父母老早就說過了。作為普通家庭,找工作的事他們幫不了什麼忙,也不給我拖後腿。讓我找自己喜歡的工作,無論遠近。他們有空還可以過來看我,就當是旅遊。”

“你父母可真好。我們上一屆的學姐惠你知道嗎?她本來實習期,已經在沿海城市找了一個合適的工作。結果父母一定讓她回去,說一個女孩子離家太遠不好,讓她去考教師、考公務員。如今大半年過去了,現在還在家裡玩。”

聽完孩子們說的話,這一刻我想到了這本書:《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是心理治療師蘇珊博士,與著名影視編劇兼製片人克雷格.巴克共同撰寫。

作者美國人蘇珊•福沃德,一個擁有20年醫齡的心理諮詢專家。她身兼多種身份,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她的作品中影響最廣的兩本書就是《原生家庭》與《情感勒索》。

書中結合了蘇珊博士多年以來,為心理病患者治療的臨床經驗,總結其中的規律,編撰而成。文中故事都是真實存在的,是她行醫生涯中遇到的許許多多普通病例其中之一。

而故事中的你、我、他,最終也因得到蘇珊博士的救助,開始正視並解決自身在原生家庭受過的傷、中過的毒,最終病癒獲得新生。

這本書一經出版,立即引起轟動,佔據《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長達44周。

如果你正在憂慮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如果你總是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如果你明明想靠近卻總是拒絕,那不妨翻開這本《原生家庭》,遵循蘇珊博士的指導,探究自己心底真正的想法,並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1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捱過揍的孩子。

38歲的成功醫生找到蘇珊博士。他深愛的妻子離開了他,因為戈登醫生總是無法控制他突如其來的壞脾氣。妻子終於無法忍受他莫名其妙的暴發和毫不留情的斥責,那些都讓已經結婚6年的妻子感到十分恐懼。

終於,博士幫戈登找到了原因。從小被父親揍大的他,心底一直壓抑著對父親的憤怒。當他成年後,一旦外界壓力過大,他就會想辦法將這種憤怒發洩出來。而通常情況下,這種憤怒的發洩都是針對他親近的妻子。

書中這樣寫道“我已經知道了該如何解決戈登的問題:面對他內心深處這個捱過揍的孩子,並且治癒這個孩子。”

看到這一段,忽然間熱淚盈眶。

這一刻想起自己幼年時發生的一些事情:搬家被迫與朝夕相處的親密小夥伴分開;被家長斥責,要求老師強行把我們座位拆開,至今失去音訊的差生好友;被父親用蔑視的口氣說:“你只考了××分”;被自己崇拜的親人嫌棄,“你呀,就是比不上你妹妹。”

原來,我的半途而廢,我的愛好眾多無一所長,我的謙讓不自信,都是因為“心裡住著捱過揍的孩子。”

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曾經或現在還住著捱過揍的孩子。

因為父母總說你不行,你也就認為自己不行;因為父母說你是個壞孩子,你就認為自己真的是個壞孩子……

信奉天主教的父母, 瞧不起15歲就打胎的女兒,總是說她是壞女孩。女孩一遇到什麼不好的事情,父母就教訓她,因為你是個壞女孩。父母下的慢性毒藥,讓女孩也中了毒。

女孩慢慢長大了,想要一個自己的寶貝,卻遲遲沒能懷孕。她心裡絕望地想“這是上帝對我的懲罰,因為我是個壞女孩”。

可是,懷孕不是隻與適合的土壤、種子有關嘛!

2、三種類型,你的原生家庭是哪一種?

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將有毒的原生家庭模式細分為7種。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稱職的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言語虐待型、性虐待型。

在我看來,這7種模式可以歸為三大類。

圖片來自@靜詞

一類是不作為的父母。顧名思義,這類家長完全無視身為父母的責任,有的反而會讓孩子來照顧父母。如不稱職的父母,酗酒型父母。

一類是太過作為的父母。孩子的事無論大小都要操心,甚至連孩子交朋友、穿衣服,都要去掌控。把孩子當做自己的所有物一般對待。如操控型父母,無不是父母。

第三類就是虐待型的父母。這類父母,會經常性的用語言貶低孩子,用暴力毆打孩子,更有甚者, 對孩子進行性虐待。

自古以來,百善孝為先。中國的民族文化,讓人們對“孝順”非常的看重。可是人無完人,父母也是會犯錯的人。

這本書中,蘇珊博士告誡人們,不要對父母百依百順,將父母當做神靈一樣膜拜。只有當自己與父母處於同等的位置時,才能平和而正確的看待與父母之間的關係。

2018年,沸沸揚揚的北大碩士12年不回家事件中,碩士王猛的父母就是太過作為的操控型父母。從小到大,兒子無論是讀書交朋友,穿衣吃飯,都被父母一手操控。甚至連孩子長大出國讀書,也被父母要求住在朋友家裡,定時向家裡彙報情況。

在那個家裡,碩士完全沒有自己的話語權。父母的愛太沉重,將他包裹的嚴嚴實實,讓他沒有了自由呼吸的能力。他又怎能不想方設法的逃離。

母親嘮嘮叨叨

時至今日,人們越來越明白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從小嫌母親嘮嘮叨叨的人,長大了會發現自己和母親一樣愛嘮叨;從小看不慣父親喝酒打人的樣子,長大了竟然發現自己也成了個酒鬼。

明明不喜歡,最終卻長成了自己不喜歡的模樣;明明想要逃離,最後卻是越抗拒越吸引。到底要怎樣,才能解除原生家庭對個人的束縛。

3、三種方法,學會掌控自己的人生。

經過蘇珊博士心理諮詢 ,戈登醫生終於意識到自己做下的錯事:“以前我真的覺得自己和父親完全不同,因為我沒有在身體上虐待我妻子。但我卻用言語虐待她,用我的壞心情懲罰她。就好像雖然我的人離開了家,卻像被父親附體了一樣。”

終於他在蘇珊博士的指導下,開始了自我療愈。

東野圭吾曾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這本《原生家庭》,在書中的後半段用很多篇幅,告訴人們如何修補自己性格上的缺陷。


首先,釋放內心的憤怒與悲傷,將責任歸還。

人們都知道,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人的所有情緒--愛、恨、恐懼、歡喜、憤怒,都來自人們腦袋裡的想法。而這些想法,又大多萌發於幼年期,受到原生家庭極大的影響。

例如:保守的父母認為情竇初開的小女孩,和男孩玩耍親吻,就是壞女孩;強權的父母,要挾兒子,離開重病的妻子聖誕節回家陪伴父母,否則就是不孝。

父母將自己的規則,強加於孩子,並且在長年累月的家庭生活中,不斷的暗示重複。久而久之,孩子也潛移默化地認為自己是個壞孩子,孝順比什麼都重要。

很多行為來自幼年的影響,如果不去想辦法解決自己心底隱藏的,對父母的恐懼、愧疚和憤怒,那些強烈的情感就會像顆隨時會引暴的炸彈,炸到自己的親近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其次,學會自我界定,不再自我懲罰。

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的研究表明:約1/5的美國人幼年時被性騷擾;1/4的人曾被父母毆打;1/3的夫妻或情侶間發生過暴力行為;1/4的人陪伴酗酒的親戚長大;1/8的人看到母親被打。

從這一數據中,人們不難看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只不過有些家庭流淌的是愛與溫暖;有些家庭,傳遞的則是恨與傷害。

蘇珊博士在書中指出,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性格缺陷,與原生家庭有著巨大的聯繫時。要十分理性的,學會自我界定,與父母保持一定的距離。

在本書中,蘇珊博士提出了一個,與父母之間非常有效的溝通方法:非辯護性回應

例如:父母想要搬到你家裡住上幾周。但是你的老公和父母關係不好,而父母總是貶低你,你情願花錢讓父母住旅店,也不願意父母住在自己家裡。這時你最好的應對方式,不是直接拒絕,而是採用迂迴的非辯護性回應。

你可以說:

● 哦?

● 噢,我明白了。

● 這樣啊。

● 你當然有權堅持你的意見。

● 很遺憾,你不贊同這一點

● 讓我想想。

● 很抱歉讓你傷心(生氣、失望)了。

最後,專業的治療手段,讓人重獲新生。

針對一些心理傷害特別嚴重的患者,蘇珊博士非常誠懇的在書中,記錄下了一系列真實案例。

這一群人,尤其是性虐待受傷者。

這類人有著強烈的孤獨感,通常他們敏感又自卑,害怕又憤怒。這類群體中,一個人很難與強大的心理疾病頑強鬥爭,需要眾人抱團集體作戰。

在這個團隊中,每個新團員加入時,都會有例行的自我介紹。“我是誰”“我遭遇了……”而每一次介紹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又一次撥開他們曾經血淋淋的傷口。

傷口不會因為自我介紹而癒合,但曾因受傷而來的那份複雜情感:恥辱、害怕……卻在不斷的自我介紹中,慢慢得以淡化。這也是自我療愈的一個過程。

《原生家庭》非常詳細的講述了這一類患者,改變自己性格缺陷過程中必須要做的事情:給傷害自己的人寫信、不同的角色扮演、小組練習、與父母對峙。

每一步都要暴露出自己曾經的傷口,就像踩在刀尖上跳舞,每一步都鮮血淋淋,每一次都在挑戰普經的自己。一般來說,這個過程十分漫長,需要一年到一年半時間。直到最後進入與父母對峙階段,為今後與父母的關係做出決定之後,作為一個重度心理病患者,他將迎來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時刻:救贖與新生。

父母能夠了解,自己曾經的遭遇與心情,那是最好不過。如果父母固執己見,那也不妨彼此遠離。經過這漫長的療愈之旅,受傷的孩子終於能夠走出傷痕累累的過去,猶如新生。

戈登醫生終於寫信給父親,訴說了自己幼年時捱打的感受。他放下了自己內心潛藏的憤怒,整個人平和輕鬆了不少,而妻子也原諒了他,回到了他身邊。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序言中寫道:“不健康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通過閱讀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我猛然間意識到,自己身上也中有原生家庭的毒。我會像父親一樣毫無預兆地突然生氣,像母親一樣嘮嘮叨叨,而我平時竟然不自覺地,將這些行為傳遞給了我的孩子們。

阻斷這些曾經的傷害,不讓它繼續傳遞給下一代……為了做一個更好的自己,為了我們的孩子成為更好的他們。我想,這就是閱讀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真正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