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訊 最近,位於浦東張江的羅氏製藥中國公司收到來自國家藥監局的好消息:羅氏一款聯合治療方案獲得優先審批資格,有望成為全球首個獲批用於晚期不可切除肝細胞癌的一線、免疫聯合治療方案。
去年底,羅氏投資8.63億元建設的上海創新中心在張江落成;今年整個春節期間,羅氏中國張江工廠全力生產抗疫前線急需用藥,啟動關愛腫瘤患者公益項目;全面復工復產後,企業又加快新藥上市進度。
疫情下,這家全球製藥巨頭在中國上海的“時間軸”一天未停,發展計劃絲毫沒有減速。在全球藥企地區總部雲集的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羅氏的經歷是一個縮影。疫情發生以來,上海生物醫藥行業成為全市最先實現接近100%復工的產業之一。
全天候穩生產
打開任意一款地圖軟件,輸入“醫藥”二字,全上海生物醫藥企業密度最高的地區立馬被勾勒了出來——浦東張江,聚集了世界500強跨國藥企、全球領先合同研發生產企業的地方,疫情期間,一排排潔淨的標準化無菌廠房穩定生產,保障供應。
龍東大道盡頭,德國藥企勃林格殷格翰兩座工廠的全天候生產模式,已進入到了第六週。在張江管委會支持下,這家屬於優先復工範圍的企業,比上海多數企業提早一週恢復生產。
“近期,由上海生物製藥工廠生產的腫瘤抗體創新藥第一批產品已順利交付客戶。”勃林格殷格翰大中華區總裁高齊飛(Felix Gutsche)表示,這是中國首個在上市許可持有人委託生產模式下,進行商業生產交付的生物製藥產品。
今年春節前,高齊飛和勃林格殷格翰在上海眾多外籍員工一樣,早早回到德國與家人享受假期。但疫情發生後,他便放棄休假,倒著時差,遠程指揮在中國公司組建的應急小組,並聯系德國總部向中國抗疫一線捐贈藥品和防疫物資。正月裡,高齊飛早早飛回上海,企業復工時,他又投入到生產指揮的第一線。
生產在進行,勃林格殷格翰的投資計劃也未受疫情影響。去年進博會期間,勃林格殷格翰宣佈,2019年至2023年,計劃在中國增資1.74億歐元。如今,新的投資項目正在穩步落實:張江生物製藥生產基地產能擴建正在建設進行中,預計今年四季度完工並投入商業化生產。
供給端恢復的同時,外資藥企還在上海有了新發現。疫情影響下,許多患者通過零售藥房和互聯網O2O渠道購買藥品,上海互聯網醫院也被廣泛接受。記者瞭解到,多家位於張江的跨國藥企已悉數將原本只通過醫院、特藥藥店配送的藥品,納入互聯網醫院、藥店的配送渠道。
“隨著相關政策持續落實,疫情後,外資藥企在中國的市場渠道和業務,也將推動互聯網醫療取得實質性突破。”貝恩公司大中華區醫療保健業務主席張鹹毅對記者表示。
創新研發加碼
“這裡有個如何破壞新冠病毒結構的思路,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疫情發生後,“討論一下”已經成為默克中國各個內部工作群的常見用語。
默克是有300多年曆史的世界著名藥企,在其發展歷史上,每一次大規模疫情到來,都是企業研發人員全情投入創新研究的時候。“近期,上海的默克中國總部內部發起了針對大流行疾病防範或抗擊新發病毒性傳染病的創新研究資助計劃,最高可獲得每年25萬歐元的資助。”一位默克中國員工透露,“各個部門的人都想參與。一起合作的德國總部同事,也配合地放棄週末。”
在德國,默克和勃林格殷格翰是相距不遠的鄰居,如今兩家德國企業將“鄰居間的創新比拼”延續到了上海。
疫情發生早期,勃林格殷格翰位於上海的地區總部就宣佈支持德國傳染研究中心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工作,開發針對該病毒的抗體。高齊飛介紹,公司也計劃與中國學術機構開展合作,以研究公司產品對新冠肺炎的療效及安全性,以及探索解決新冠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問題。
同在張江的阿斯利康中國總部,雖然沒有直接針對新冠病毒進行研發,但其今年計劃中在癌症、呼吸、心血管、腎臟、代謝和消化等領域的研發,沒有因疫情而停滯。阿斯利康預計,未來五年將有約55個新藥及新適應症在中國獲批。“其他疾病患者面對新冠病毒時,將面臨更大的風險。因此,我們正在另一條戰線上做出努力。”阿斯利康中國總經理賴明隆說。
“雖然大家仍在戰‘疫’,但國家藥監局的審批速度卻沒有放緩,看到社會各界團結一心,共克時艱,更加堅定了我們在健康醫療領域不斷摸索創新的決心,以及在中國長期發展和持續投資的信心。”羅氏製藥中國總裁周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