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王副司令,都是有名戰將,都是火爆脾氣,曾大吵一架拔槍相向

王樹聲從小出身貧寒,沒有上過什麼像樣的學堂,也沒進過軍事院校進行學習和深造。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泥腿子將軍,在中國革命戰爭的大海洋裡,乘風破浪,勇於實踐,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創造出一個個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也使自己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聞名的虎將。

王樹聲

在王樹聲的軍事生涯中,曾有兩次"死地逃生"的經歷:一次是1937年西路軍兵敗,他隻身回到延安;還有一次是1946年中原突圍,他率部殺出重圍進入武當山。兩次突圍,都是中國現代軍事史上的重大事件,前一次他落得孤身一人,後一次他成功地將部隊帶出險境。

抗日戰爭時期,王樹聲主要在太行山區和豫西率軍與日寇作戰,日寇投降後,王震率八路軍南下支隊由湘、粵北返,王樹聲率豫西軍區部隊南下,在桐柏地區與李先念的新四軍5師會合,組成了中原局及中原軍區。

蔣介石對中原解放區早已視作眼中釘,就在國共停戰談判期間,蔣介石調集了11個軍26個師,30餘萬人的正規部隊,構築起6000餘座碉堡,將中原軍區6萬之師團團圍住。

一時間,中原一帶戰雲密佈。

抗日戰爭場景

在這種情況下,我軍只有突圍,保存有生力量。周恩來專程從漢口趕到了中原解放區駐地,對中原局和中原軍區的領導們說:"中央信任你們,相信你們有能力粉碎敵人的進攻,到時來一個四面開花,作戰略轉移,來一個兩條腿同汽車賽跑,把圍困你們的30萬軍隊搞得五零四散……"

突圍是惟一的出路,突圍方向便成了決定命運的選擇。

中原解放區示意圖

當時,對於突圍方向的選擇有各種見解。在中原解放區的南面是長江天險,西邊是桐柏山區,這兩個方向都深人國民黨勢力的後方,只有北、東兩面是我華北、華東解放區。蔣介石也算個明白人,他自然把重兵堆放在中原解放區的北面和東面。

面對敵我這種態勢,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的意見是:敵進我進,插入東面,靠近華中新四軍主力。而副司令王震的意見是:沿平漢鐵路向南再向北轉移,靠近太行山區劉鄧大軍。

王振

王樹聲當時也是副司令,他的意見是向西轉移,穿越平漢線,到達鄂西北武當山和陝西南部。

王震一聽有點急了,問:"到武當山幹什麼,當和尚?"

王樹聲也不相讓,道:"與當地的地方武裝會合,不行就打游擊!"

王震不滿地說:"遊擊,遊擊,你就知道打游擊……"

王樹聲生氣了:"打游擊怎麼了?為得是保存實力!"

王樹聲

兩個姓王的副司令都是有名的戰將,大脾氣,直性子,為了突圍方向越爭越烈,由吵到罵,由罵到摔菸灰缸,最後竟都掏出了"傢伙"……

李先念勸住他們,提出三案齊報黨中央,由中央軍委定奪。

李先念

中央軍委很快覆電,同意第三方案,也就是王樹聲提出的方案,即把中原部隊主力擺在川陝邊界,牽制胡宗南重兵集團;以少部兵力向東突圍調動敵人。

中原局隨即研究決定,由皮定均率1旅擔任掩護,向東突圍;王震率北路向西突圍,經桐柏山直下陝南;王樹聲率南路西越平漢路,進入鄂西北。

皮定均

兩位王副司令急了拍桌子,甚至掏"傢伙",過後還是服從組織服從大局,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人最終戰勝國民黨的基本原因之一。

王樹聲和王震分別時,兩個巴掌又拍到一起,只說了一聲"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