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拥有一次和已故亲人“重逢”的机会,你会做什么?

世上的遗憾太多,你是否有因为没有好好告别而无法坦然面对某一个人的离开?

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又会怎样好好地告别呢?

芭姐还记得大热剧《想见你》中黄雨萱利用VR眼镜和已逝的男友王诠胜再次重温当时一起看演唱会的画面。

而这样的“重逢”方式,最近在现实中也出现在一位韩国妈妈张智星的身上:在女儿去世3年后,她终于和女儿在虚拟世界中再次相见。

3年前,她4岁的女儿娜妍因患白血病去世,而比“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更残忍的是,3年来娜妍在母亲的梦中过得并不好,这让母亲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得知此事后,韩国一家VR制作公司利用8个月的时间,分析了娜妍生前的照片、影片、表情、动作和声音为她们设计了一场特殊的“久别重逢”,为母亲弥补内心的缺憾。

而这个故事,也被韩国MBC电视台制作拍摄成一部纪录片——《遇见你》。

一将VR眼镜戴上,张智星便开始泣不成声。

3年前因病去世的女儿娜妍就站在自己的眼前,穿着生前最喜欢的鞋,轻轻晃动身体,看着她的眼睛,说着“妈妈,你想我了吗?”。

她伸出手,小心翼翼地抚摸着虚拟的娜妍,诉说自己对她的思念:“娜妍你还好吗”,“妈妈每天都好想你”,“妈妈好想抱一抱娜妍”。

看到这位母亲颤巍巍地抱着一团空气表达着自己的思念,现场的工作人员也不禁动情落泪。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娜妍带妈妈来到了她现在的“家”。

天国里,女儿有自己的卧室,还有一只小独角兽陪伴,餐桌上还摆着生日蛋糕。在这里,张智星终于兑现了承诺,给娜妍补了一场7岁的生日会。

桌子上除了有蛋糕,还摆着娜妍之前说出院后一定要吃的蜜糕,而这个,是娜妍爸爸为女儿准备的礼物。

听到张智星唱着生日歌:“祝我心爱的娜妍,祝你生日快乐,”,场外观察的娜妍爸爸也止不住落泪。

在这次的生日会上,娜妍许了四个愿望:

“让我爸爸不要抽烟了;

哥哥与姐姐不要吵架;

邵静(妹妹)不要生病;

还有,让我妈妈不要再哭了”。

过完生日,娜妍摘了一束花送给张智星,跟她说:“妈妈看到了吧,我现在不生病了,妈妈现在不要哭了”。

张智星答应了女儿:“妈妈不会哭了,不想你了,但会很爱你、更爱你。”

经历了短暂的相见,母女二人完成了最后的告别,娜妍也化作美丽的蝴蝶飞走了,而张智星也释然说了一句:“一路走好”。

爱与被爱,想念和被想念,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好好地道别或许是寄托情感的最好方式。

芭姐看完简直哭到不行,可没想到,因为“二次告别”,这部纪录片却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有些人认为,再一次的“遇见你”,无法触碰、无法相拥,是非常残忍的,它揭开了人们的伤疤,将那段悲痛的回忆摆在面前,这是对家人的二次伤害。

不难看出,这些评论多多少少都有点避讳死亡的意味。

其实,“死亡”,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词汇,所有人都会面对,但所有人都讳莫如深。尤其是当它和我们最熟悉、最亲近的人联系在一起,即使只是脑海里的一闪念,都会有不寒而栗的感觉。

于是,我们拒绝面对死亡,不愿与所爱的人告别,即使我们知道,逃避并不能改变至亲离开的现实,也不一定能缓解生者的痛苦。

奇葩说曾讨论过这样一道辩题,“痛苦的绝症病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我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聊到生死的话题,原本充斥着欢笑的现场,突然间变得庄重又肃穆。

蔡康永当时所说的一句话让芭姐至今都记忆犹新,“告别变得很难,是因为中国人不太习惯练习这件事。我们都该学会练习告别,面对死亡”。

我们都期望健康平安,长命百岁,但其实每个人都知道的事实是:你我皆凡人,没人能预测到未来和意外哪个会先到来。

因为缺乏对死亡正确的认识,我们往往失去坦然面对死亡的能力,这种缺失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很多活着的人都在遗憾没能跟逝者好好告别。

“约定还在,可你再也不会出现了”

| @Memory

有一个异常疼爱自己的姥爷是什么体验?可能就是他爱吃草莓却总把红的给我;得知自己出国马上买来地球仪、没事就看看地球仪上中国与英国的距离;无论视频通话中是不是我、总会念叨着我的名字朝着视频摆手;在床头前的纸上准确无误地写下我的生日...总以为我会陪你走很久很久,可就在那一天你突然从我的生命里退场了...缺席了三年的生日,说好的要给你买的三层祝寿蛋糕,还有那句“生日快乐”,再也没机会说出口了...

“如果思念有回音,希望它能代我说句对不起”

| @大甜甜本甜

小的时候我喜欢恶作剧,一次在姥姥家,我学着电视剧的桥段找番茄酱涂在脸上,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姥姥看到后当真了,冲过来试图叫醒我,还大喊着我的小名。我意识到自己玩过头了,赶忙睁开了眼睛…无论多少年后我想起这一幕仍然非常自责和羞愧,很想向她说句对不起…直到姥姥去世,这句话就变成了我多年的遗憾。希望姥姥在天上能听到我的忏悔,我不该用性命开玩笑去捉弄一个长辈,请原谅一个无知的孩子犯下的错,姥姥,对不起…

“还没讲完的话,还没够的拥抱,全部都停止了”

| @小熊饼干

在上班期间接到爸爸的来电:妈妈上街买菜时遭遇车祸。当我赶到医院时,妈妈没有撑到我来到身边就离开了。其实我还有好多话没说,还有好多事情没有陪她做...“我没有妈妈了”,“我今天出门上班的时候还跟她吵架,但是我连一句对不起都还没说就走了”,“我本来想趁她生日的时候带她去北京看看的,我机票都买好了啊”...

“我曾以为还来得及的,但终有一天来不及了”

| @清风徐来

放假回来给爸爸买了一个剃须刀,他舍不得用,装在盒子里,放在沙发上,每天晚上回来用一次。他让我在网上给他买一个鱼竿,我还没买..."爸爸只要你起来,你要什么我都给你”。

“那个最熟悉的号码,却再也打不通了”

| @匿名

读初二那年,妈妈叫我打电话给爸爸,我想等到下个礼拜再打也来得及,等我星期五回家的时候,才知道爸爸出车祸走了,几天时间都不等我…那个号码再也打不通了。

“最大的遗憾是不能跟你一起慢慢变老 ”

| @Lemon 柠檬

两年前的那个凌晨,手机静音没有接到你的八个未接电话,而你就那样离开了我和四岁的儿子。我一直在自责中度过,我想知道那个时候你想对我说什么,你是不是也是带着遗憾离开?这也是我的遗憾,最大的遗憾是今生不能与你一起慢慢变老…

我们对“敬畏死亡”熟稔得信手拈来,却忘记了那些逝者在世的至亲,也有选择“二次告别”的权利。

电影《寻梦环游记》曾经说过:人的一生要经历三次死亡。

第一次,当你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死亡;

第二次,当你下葬,这一刻你的身份将被这个社会所抹掉;

第三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离去或者把你忘记,这一刻,你真正地死去。

其实,告别并不可怕,死亡也并不是永别,忘记才是。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与逝者好好告别,才能让生者好好活着。

就像宫崎骏在《千与千寻》中说的那样,“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芭姐曾听说一个国外的民俗,当一个人去世后,所有家人会聚在一起,谈论关于那个人的一切,好的坏的,谈论三天三夜,三天过后就只字不提,回归到正常生活。

就像纪录片《遇见你》中的妈妈张智星,在娜妍化成蝴蝶飞走的时候,鼓起勇气说的“一路走好”,想来这也许是最好的告别方式了。

有时候,揭开伤疤是为了让那些堵在胸口的遗憾有一个表达的出口。告别,永远都不代表不想念,而是意味着要为了离开的人更好的生活。

董卿曾说过:“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而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