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紀錄片愛好者老王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元朝和明朝的版圖差別在哪裡?
元朝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貝加爾湖,元史稱“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
明初在外蒙古邊境一帶設置四十餘個衛所為邊防前線,包括東勝衛、斡難河衛、開平衛、大寧衛等皆為明朝邊防重地,其走向大致為陰山、大青山、西拉木倫河一線。永樂以後,由於天氣轉寒,農耕不濟,致使邊境逐漸南移。明中期,隨著蒙古復振,邊境再次內遷,並修建長城以防禦蒙古,在長城沿線設九邊重鎮加強防禦,長城也成為當時農耕區與遊牧區的界線。
就看圖片而言,明朝在推翻元朝後,確實有一些領土丟失了,主要的一塊就是後來瓦剌和韃靼那些地方,畢竟古話說的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元朝的戰鬥力還是不容小覷的,在這個時候,明朝為了穩定國內的環境,不會為了一個殘部而傾全國之力。在這個時候,元朝殘部也因為自身的實力的受損,不得不北撤,但是總要有一個生產的地方,這就是明朝的一個政策,我雖然打掉你了,但是沒有趕盡殺絕,你自己也要有點熟,隨便鬧鬧就行,別逼急了我。這也是明初沒有大力用兵的其中一點,畢竟立國之初,最重要的是穩定國內的情勢。這也是沒有繼承的一些原因。
謝謝
侃侃談談聊天
元朝的版圖,北到貝加爾湖,南到緬甸一帶,西到哈密一帶,東到朝鮮,面積超過1400萬平方公里。明朝建立後,版圖縮減為了400多萬平方公里,比元朝縮小了1000萬餘平方公里。其中:北方蒙古各部約失去400萬平方公里,西南的吐蕃約丟失250萬平方公里,東北的黑龍江流域約200萬平方公里,中南半島約100萬平方公里,其他地方約50萬平方公里。
百年白話
導讀:如果套用甄嬛傳的一句臺詞,那就是“臣妾做不到啊”。所以大明王朝也無法做到,元朝版圖中的長城以北到北冰洋的地區都沒有被繼承。元朝國土的廣袤遠超出歷代王朝,元朝的皇帝不但是王朝的首腦還是“蒙古帝國”的共主-蒙古大汗。如果這樣算的話元朝版圖和傳統大一統王朝版圖還不一樣,畢竟元朝版圖是大蒙古國大汗領地加中原王朝版圖的總和(比如忽必烈之前蒙哥汗時西亞還是蒙古大汗的領地,只不過被賞賜給了旭烈兀建國)。況且元朝不是被滅而是保持建制的退回了故地草原,北元政權依然存在。在這這種情況下大明王朝作為農耕為主的王朝,版圖已經接近中原王朝的極限。
說道明朝丟掉多少並不恰當,因為元朝版圖中蒙古草原以及北部西伯利亞到北冰洋的領土是元朝入主中原後帶來的嫁妝。如果用一個公式來表達,那就是元朝版圖=中原版圖+草原政權+更遙遠的西伯利亞(原來還有西亞,後來賜給了旭烈兀建立了伊利汗國)。元朝相對傳統中原王朝唯一版圖上的缺陷,是西域的察合臺汗國的領地。因為西域屬於成吉思汗時代諸王分封時,賜給兒子察合臺一系的封地。如果說明朝相比其他大一統王朝丟掉的領土,也就是西域這一塊。當然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北奴兒干都司納入版圖也算彌補了西域的缺憾。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對於完全繼承元朝版圖顯然有心無力
如果按照朱元璋起兵的口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來說,明朝已經基本達到了目的。對家天下形式的明朝來說,皇帝的意志基本上就是國家的意志。所以朱元璋起兵的目的可以解讀為把元朝驅逐會草原老家,恢復漢家在中原的統治。我們以最具代表性的漢唐兩代版圖來看一下中原王朝傳統的版圖範圍:
唐朝版圖構成如下:西域+草原+中原+高句麗+交趾,當然草原佔據了不長的時間就給回紇建立政權了。而滅掉高句麗後,也沒有長期佔據。我們根據明朝版圖可以看出,除了西域外明朝增加了烏斯藏和奴兒干都司區域。顯然明朝在成祖時期經過對東北奴兒干都司的拓展,超過千萬平方公里的鼎盛版圖相對漢唐來說也僅僅少了西域。
唐朝版圖中的高句麗從漢四郡納入中原版圖後,在魏晉時期還能作為中原王朝版圖。但自從高句麗崛起就脫離了中原版圖,直到唐高宗時期滅高句麗重新拿回。但是和交趾一樣,從唐朝滅亡後就脫離了中原版圖,所以也不好算在傳統版圖範圍內。從這方面說,明朝在朱棣時期已經完成了自己在版圖方面的歷史使命。
明朝的國力相對於漢唐來說實力相差甚遠,所以終明一朝也沒能平定草原。再看漢唐時期的匈奴和突厥,都被漢唐擊潰後被迫西遷。而明朝顯然做不到這一點,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不過是暫時解除了草原對明朝的軍事威脅。而且這種不徹底根除威脅的策略還有很大的投機取巧性,那就是熱兵器在明軍熟練應用起到的作用。缺乏漢唐時代斬將奪旗大量精銳的騎兵,以步兵和神機營為代表的明軍對待蒙古軍隊只能打成擊潰戰。面對蒙元軍隊來去如風的戰術,如果大明還在幻想西伯利亞和北冰洋確實有點強人所難了。
軍隊機動性部族和決心都不夠堅決以及明朝對草原政策的不連貫都是造成明代草原沒能納入版圖的原因。
明朝對漠北蒙古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北元國號存在,黃金家族統治力依然堅挺。第二階段:明朝冊封草原諸王,蒙古各部嚮明朝稱藩階段。第三階段:土木堡之變後,明蒙攻守態勢逆轉階段。在這三個階段當中最有可能平定草原的是第二個階段,但是明朝軍隊機動性部族嚴重製約著戰略目標的實現。
第一個階段:北元保持相對健全的軍隊、政治體制、國號退回草原,此時忽必烈的黃金家族在草原上依然保持著絕對的統治力。此時還沒有韃靼和瓦剌的分裂,北元帝王依然在北部國土上過著帝王般的瀟灑生活。直到捕魚兒海之戰藍玉俘虜了北元皇子、公主宗室等數千人以及玉璽印信等物,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和太子隻身逃走。
第二階段:天元帝和太子逃走後威信跌落谷底,不久北元去帝號韃靼重新稱汗屬於元朝的時代過去了。在韃靼和瓦剌崛起後,成祖朱棣數次親政成功壓制了草原並通過冊封韃靼瓦剌的族長維持了宗藩關係。
第三階段:從明宣宗時期的明朝君臣的短視,造成了瓦剌部得以重新統一草原。結果土木堡一戰明軍失敗草原重新確立了主動權,大明再也沒有能力把草原收入版圖。
小結:
從太祖朱元璋這個開國君主就沒有那麼大志向全盤繼承元朝的版圖。明成祖朱棣做了積極嘗試雖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最終功虧一簣。成祖後代的不肖子孫(仁宗、宣宗、英宗)徹底讓這種可能化為了泡影,所以明朝也始終沒能完成繼承元朝版圖的歷史重任。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用戶泰松望
在工業文明到來之前,遊牧民族可以輕鬆佔據農耕地區,或來去匆匆,或轉變為農耕民族;反之則不然,與遊牧民族不同,農耕民族是定居的社會,所以對佔領遊牧地區並沒有興趣。
這便是明朝無法完全繼承元朝版圖的根本原因。
與元朝相比,首先由於北元(韃靼和瓦剌)的存在,明朝的版圖肯定沒有蒙古;
其次,明朝再建立之初,對東北(奴兒干都司)和西藏(烏斯藏都司)是實行了羈縻統治的,換句話說,明朝確實是西藏的宗主國。
只不過,明朝的奴兒干都司存在時間很短,永樂之後很快便退回了遼東,這與漢唐是一樣的,因為遼東已經是當時能夠進行農耕的極限了。
至於西藏,則一直是名義上的羈縻統治。
另外,元朝和明朝均沒有統一西域(新疆),西域在元朝之時屬於察合臺汗國,在明朝稱為別失八里(即東察合臺汗國)。
明朝,是一個漢民族建立的傳統的中原王朝,其與宋朝相比,收復了燕雲和遼東,又在河西和西南進行了擴展,但整體來說明朝版圖依然只是長城以內的地區,這是事實。
明朝皇帝中,除了朱棣,也沒有人對大漠草原有興趣,他們要的只是蒙古人不南侵、想的只是穩定邊疆而已。
這一局面,最終被清朝所打破,清朝的版圖之所以大,便是因為同時統一了明朝和蒙古,又收復了西域。
心向青山
之所以現在相當多的人,認為我們領土是清朝繼承下來的想法,一方面我們的領土跟清朝高度重合,另一方面就是我們一直宣傳的“自古以來就是我們的領土”。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就誤以為我們真的是清朝繼承下來的的,而不是我們打下來的,於是就有了清朝的貢獻多麼大的言論。
但是呢,南宋能繼承北宋的領土?明朝能繼承元朝的領土?即使是同一個王朝,不同時期的領土也不一樣吧?談什麼繼承呢?
說句不好聽的,很多人可能不爽了,元朝你是被殖民統治了吧?你是亡國了吧?明朝只是復國了而已,你想繼承什麼呢?
明朝是典型的農耕文明,只對可以耕種的土地有興趣,也只能治理可以耕種的土地,而對草原沒有辦法治理,之所以統治關外,並不是想統治,而是為了分化瓦解他們,防止他們統一威脅中原,真正有效統治的,只有中原。
南朝居士
地域太寬沒人去管制
魚市張儒海身邊事
元朝的版圖沒有被繼承下來的原因比較複雜,最直接的因素是因為蒙古帝國是由若干小的國家組成,當元朝滅亡後,其大部分為明朝控制,小部分為北元、韃靼、瓦剌控制,而其他原來蒙古帝國的版圖是由四大汗國的後人掌控,與元朝實際是平行並立的關係。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確定範圍,即元朝的版圖的範圍和明朝最大控制區的範圍。根據目前的研究來看,我們很容易知道元朝最大的控制範圍曾東到朝鮮半島,西到新疆中東部地區,北到接近西伯利亞,南到南海、爪哇一帶,緬甸北部也是元朝曾經控制的地盤。如此來看明朝沒有控制的就是蒙古人民共和國所在的地區、西伯利亞南部、朝鮮半島北部、緬甸北部、中亞東部、內蒙古北部和東北部,吉林、黑龍江的大部地區。(主要是鬆散的羈縻管轄,由當地人擔任首領),可以對照下面的歷史地圖我們就可以看的很清楚了:
明代之所以丟掉或者暫時沒有控制這些地區主要是農耕的民族的控制成本太高,得不償失,在400mm等降水量線以西的地區展開軍事行動是非常困難的,僅僅是給養就需要數倍的人力、畜力長途轉運,開銷巨大。而緬甸北部、越南北部、爪哇等地區氣候炎熱,人容易得瘧疾,也難以駐軍,所以無法持久控制。
元朝是蒙古帝國版圖的一部分,蒙古帝國的疆域和中國的版圖不完全一致,雙方是一種包含關係。今天我們討論的歷史時期的中國疆域應該包含曾經在中國歷史上發揮過作用的民族、政權的活動空間。因此明朝控制的是大部分漢族長期活動地區,對於漠北、中亞等地確實是鞭長莫及了。這就是它未能完全覆蓋元朝版圖疆域的原因。
司馬公說歷史
元朝的版圖,明朝根本無法完全繼承下來,說明朝丟掉了多少土地,這個說法也並不是完全正確的。
蒙古帝國的版圖和元朝的版圖
蒙古帝國的版圖並不等同於元朝的版圖。
蒙古崛起於漠北,在短短的幾十年之內,東征西討,黃金家族在歐亞大陸上建立起了一個超級龐大的帝國。蒙古帝國的疆域達到了3300萬平方千米,在世界歷史上,也就只有後來的“日不落帝國”——英國能超過這個水平。
這偌大的疆域,為了管理方便,也根據蒙古的傳統,成吉思汗採取了分封制度,讓他的兒子們各自統御不同的“兀魯斯”(意即蒙古各汗王的封地,蒙古語人民和封地的意思)。
這也就形成了蒙古帝國的四大家族:老大朮赤世系、老二察合臺世系、老三窩闊臺世系和老四拖雷世系。後來成吉思汗把蒙古帝國的汗位傳給了老三窩闊臺,其他家族在各自的“兀魯斯”,也形成了不同的勢力。
自從蒙古帝國的第四任大汗蒙哥開始,蒙古帝國大汗世系轉為拖雷世系之後,開始造成了蒙古帝國的大分裂,並逐漸形成了朮赤世系的欽察汗國(又叫金帳汗國)、察合臺世系的察合臺汗國、窩闊臺世系的窩闊臺汗國、拖雷世系旭烈兀支系的伊利汗國,以及代表帝國共主的拖雷世系之元朝。
而元朝,是名義上蒙古帝國的共主、全蒙古人的大汗,可實際上元朝所佔據的,其核心也就只有蒙古本部和漢地本部而已。
所以,題主拿明朝版圖所要對比的元朝版圖,其實主要就是蒙古人所擁有的蒙古本部和漢地本部這兩個核心領土,再外加東北亞、西藏等羈縻性質的區域,咱們首先就縮小了對比範圍。
元朝的版圖
元朝的版圖,東北到混同江的奴兒干城、骨嵬(庫頁島)等廣袤的東北亞區域;北方到達葉尼塞河上游等極北之地;東南臨海,還在澎湖設立巡檢司;西南方向擁有云南,並在西藏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北地區則直抵據有今新疆的察合臺汗國。
《元史•地理志序》:(元朝)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東南所至不下漢、唐,則西北則過之,有難以數里限者。這龐大的疆域,那也是亙古少有,根據元史記載,元朝疆域版圖之內設立合計擁有12個行省,185個路,33個府,359個州,4個軍,15個安撫司,1127個縣。
明朝的版圖
作為少數民主入主中原並建立政權的蒙古人,在漢地本部統治不過百年,就在元末大起義之下迅速潰敗,並且最終敗給了朱元璋從此北遁草原。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主要還是佔據著漢地本部,也還曾短暫的佔領過交趾(今越南)。
根據明史,明朝疆域版圖之內擁有合計15個省,140個府,193個州,1138個縣。
對比
按照元、明兩朝的疆域版圖來看,明朝繼承了元朝的漢地本部,元朝退回到了北方蒙古本部(還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著北元政權的招牌),實際上明朝並沒有所謂的丟掉了土地。
因為蒙古退回了蒙古本部,明朝趕跑了蒙古統治者,重新在漢地本部恢復了漢人政權。蒙古本部本來就是蒙古人起家的地方,歷史上的漢人政權其實並沒有過多佔據這塊地方。而且,明朝建國之後,雖然數次北征,但是仍然是沒有徹底擊敗退據北方草原的蒙古人,所以並沒有能有效的進入並佔據蒙古本部。
至於西藏和東北亞,明朝繼承了元朝的管理,也設立了相關的羈縻機構如烏斯藏都司和奴兒干都司進行管理。
至於新疆、中亞一帶,元朝時期是由察合臺汗國據有,明朝時期原東察合臺汗國分裂為亦力把裡、葉爾羌和吐魯番這三個察合臺後裔的汗國,實際也並沒有被元、明兩朝所據有。
結語:
明朝從元朝手上繼承了漢地本部和西藏、東北亞的羈縻,但是卻沒能獲得蒙古本部,這其實並不能說明朝就是丟掉了領土,因為對於漢人政權建立的明朝來說,蒙古本部本就蒙古人的地方。
而且,明朝在當時也並不具備完全佔據的條件。面對蒙古的騎兵優勢是一方面,還有另一方面就是明朝無法像管理農耕為主的漢地一樣,採取有效方法統治和管理蒙古草原,這和騎在馬背上管理廣袤疆域的蒙古人有著很大的不同。
1、《元史》;
2、《草原帝國》。
善發歷史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幾個概念首先要搞清楚,不要糊里糊塗。
元朝其實只是忽必烈建立的帝國,疆域大概是今天的包括外蒙古的中國,同蒙古帝國不是一回事。
蒙古帝國是元朝和四大汗國的統稱:金帳汗國(又稱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爾汗國。
而元朝雖然自稱疆域1372萬平方公里,實際上真正比明朝多出又完全控制的,只有外蒙古100多萬平方公里而已。
就西藏來說
大明沒有實際上控制,但元朝也沒有。
1247年成吉思汗的孫子闊端與來自西藏的藏傳佛教代表薩迦派首領薩迦班智達在甘肅涼州舉行“涼州會盟”,雙方商議了一封致西藏各地僧俗地方勢力的公開信,勸他們歸順蒙古汗國。西藏的統治者由於自身利益幾乎沒有受到損失,並且還能繼續當自己地頭蛇,權衡利弊之後,表示願意歸順蒙古。此後,元朝先後三次在西藏地方進行人口普查、建立驛站、設置萬戶,將西藏地方完全納入中央政權的行政管理體制中。
雖然是納入,但西藏管理權其實還是在這些地頭蛇手中,中央政府難以實際控制西藏地方。
就西域來說
誰都知道,新疆在當年主要是察合臺汗國的地盤。察合臺汗國長期同忽必烈敵對,甚至互相攻打。所以,新疆並不在忽必烈的控制下。
就東北來說
蒙古對東北的大規模征伐,實際上僅限於遼水東西之地以及女真人蒲鮮萬奴建立的東夏國。至於東北地區中北部的大片地區,基本是由東道諸王征伐並控制的。
當時東北的西部和南部有著大量的草場,所有一些蒙古部落遷居這裡遊牧,形成自己的力量。
成吉思汗諸弟的封地都調整到蒙古高原的東部,稱為左手諸王或東道諸王。其中鐵木哥斡赤斤的封地位於今大興安嶺西麓、海拉爾河以南到哈拉哈河流域的大片地區。
窩闊臺時期,鐵木哥斡赤斤向遼東和大興安嶺以東擴張勢力。
東道諸王是實際上的軍閥,歷史上多次反中央作戰。
比如1287年四月,東北宗王乃顏與勝納合兒、哈丹(哈赤溫后王)、失都兒(成吉思汗弟哈撒兒后王)、也不幹(成吉思汗庶子闊列堅后王)等宗王起兵反元。
蒙古的遼陽行省實際管轄的地域不大,大部分地區是東道諸王以及蒙古五大部落控制。
也就是說,蒙古對於東北的控制力並不強。
蒙古遼陽行省,完全掌控地方控制權的其實只有東北中南部一些地區,其他地方不是藩王控制,就是類似於明朝一樣的對女真人形式上管理。
臺灣
元朝對於臺灣並沒有實際上的控制,完全控制的只有澎湖。
臺灣是大明時期,才被真正完全控制。
主要是蒙古人的航海技術差勁,認為當時的不毛之地臺灣沒什麼意義。
這樣一看,蒙古人控制的地盤並不比大明超出多少。
唯一完全控制的只有外蒙古的高原了,因為這是蒙古人起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