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戰史01:香克利來到利物浦之後,從源頭重塑了球隊的靈魂

近兩年利物浦在渣叔的治下完成蛻變,上賽季收穫了第6座歐冠獎盃,本賽季又無限接近英超冠軍。這樣的功績讓克洛普備受紅軍球迷的愛戴,甚至有人提議要給他樹立雕像,因為其取得的成就,甚至可以與曾經比爾-香克利相提並論。

比爾-香克利

事實上即便對於資深紅軍球迷而言,香克利自始至終都只是一個名字,或者說一種象徵;他始終與利物浦緊密相連,安菲爾德之外高高矗立的聖像,一直在訴說著曾經的榮耀。但這榮耀是怎樣的,之於過去代表了什麼,之於今天又意味著什麼,鮮有人真正去探求。而從今天開始,筆者將給出史實的敘述與自己的觀點。

一.香克利初到利物浦的時代背景與球隊境況

1959年12月,一位46歲蘇格蘭中年男人來到安菲爾德,接替菲爾-泰勒成為了利物浦的新主帥。彼時這位名叫比爾-香克利的教練是一號人物,但並非什麼大名角,踢球時期是蘇格蘭國腳,但被二戰耽誤之後就沒辦法東山再起了。執教之後最高也不過混跡於英格蘭二級聯賽,因為嫌棄哈德斯菲爾德這樣的球隊沒有雄心,才決定另謀出路。

馬特-巴斯比

那時的老英甲聯賽(頂級聯賽)已經走出了戰後的混沌時期,馬特-巴斯比的青訓寶貝,以及斯坦-庫利斯的歐洲之光,是1950年代中後期英格蘭聯賽的霸主。他們也曾對歐冠霸權躍躍欲試,巴斯比的孩子們甚至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當然這一切似乎與香克利沒什麼關係。

他接手的利物浦並非什麼豪門球隊,雖說過去70年曾經拿過5次英甲聯賽的冠軍,甚至在戰後第一個完整賽季(1946-47)還曾經加冕,但在1960年的門檻上,這些都是老黃曆了。此時的利物浦已經淪為第二級別聯賽的球隊,比香克利之前執教的哈德斯菲爾德好不了多少。

1947年利物浦與博爾頓的比賽

一般我們談論歐洲頂尖足球隊的歷史,主要筆墨都會集中在二戰之後,蠻荒時代的成就雖然也值得稱讚,但畢竟太過遙遠。足球是充滿活力的競技運動,人們更注重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

所以利物浦如果一直這麼半死不活下去,未來恐怕會被人們徹底遺忘,但在60年前的那個冬天,救世主卻突然降臨。他雖然只是一個次級聯賽的主帥, 但天才多數也會有蟄伏期,一旦遇到適合自己的舞臺,就會立刻綻放光芒。

二.香克利新官上任的三把火

香克利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球痴,與足球相關的事情對他來說意味著一切,所以剛到球隊他就展現出了巨大的熱情,並著手進行重建。從宏觀上來說,他主要做了三件事:

1.確定了核心智囊團的成員:很多教練來到新球隊都會帶上自己的教練組,但是香克利沒有,他決定啟用前朝的老臣,並將他們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上。最後他為教練班子挑選了3名干將:鮑勃-佩斯利、喬-費根、魯本-本內特。

鮑勃-佩斯利

佩斯利是利物浦的功勳球員,早在二戰之前就已經加盟紅軍,1954年退役之後留隊擔任理療師等職務,並沒有擔任過一線隊的教練員,但卻被香克利選中擔任副手,主要職責是球隊的戰術制定。

喬-費根

喬-費根原先也是一名職業球員,香克利早期執教其他球隊的時候還打算簽下他。費根是先前菲爾-泰勒教練組的成員,香克利主政時期擔任預備隊主帥,核心職責是培養年輕球員。

本內特由於日後沒有擔任過利物浦一線隊的主帥,所以存在感較低,其實他與費根一樣也是泰勒教練班子的成員。香克利時期本內特也參與比賽計劃的制定,同時在引援上有一定的貢獻。

香克利-佩斯利-莫蘭(在紅軍退役後加入原4人教練組)-費根-本內特

以上這四人就是利物浦戰術聖殿“靴室”的創始成員,起先是費根提議將一間廢棄的儲藏室加以利用,最後卻成為了智囊團討論核心戰術的密室。

除去教練組成員,香克利開創的球探體系中也有1名重要人物,他叫傑夫-特溫泰曼,是香克利早年執教小球隊時的球員,後來擔任首席球探期間,為紅軍發掘了多名天才球員。

2.對球隊陣容進行大換血:香克利接手的利物浦隊,充斥著大量平庸的球員,他是帶著建功立業的心態來的,這樣的球員無法滿足他的要求,在隨後的1年中他居然清洗了24人,這種換血力度在今天幾乎無法想象。

伊恩-卡拉漢

有人走就得有人來,這方面香克利堅持兩手抓,根基自然得從本隊青訓體系中發掘,或者挖來一些不到20歲的半成品潛力股。很快羅傑-亨特、伊恩-卡拉漢、湯米-史密斯、克里斯-勞勒和湯米-勞倫斯等人都成為了一線隊的骨幹。

外部斥資引援也是必不可少的,不過這方面香克利十分謹慎,只有像羅恩-耶茨和伊恩-聖約翰這等人物,才會讓他三顧茅廬勸說董事會一定要拿下,甚至不惜以辭職相威脅。最終大概耗費了3年時間,香克利1.0時代的陣容搭建完成了。

3.硬件設施的整修與升級:一支沒有雄心的球隊,很多方面都顯得頹敗不堪,當時的利物浦不僅球員資質平庸且鬆鬆垮垮,連安菲爾德都因為疏於管理,被香克利稱為利物浦這座城市最大的“廁所”。

1960年整修後的安菲爾德

在他的強烈要求下,董事會出資對硬件進行了徹底翻修,也加強了球場的維護和管理,連訓練基地梅爾伍德也按照香克利的要求重新整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香克利自然深諳其道。

三.香克利1.0時代的體系、球星與細節

1960年代,足壇主流陣型已經日漸明晰,從424過渡到433的進程中,戰術打法更加多樣化,瞬息萬變的場面也對教練員排兵佈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很難說香克利具體採用了哪一種4後衛陣型,這本身也並非一成不變的,但整體框架與核心球員還是一目瞭然的。

作為崇尚技術流派的蘇格蘭主帥,香克利與橫衝直撞的傳統英式教練有著本質區別,他強調Move—Pass—Control,還是希望效仿歐洲大陸強隊的風範,做好控制、嘗試滲透、長短結合、精確打擊,這可以算是他的十六字箴言。

攻擊線上的核心人物主要有4個,把持邊路的兩大魔翼彼得-湯普森和伊恩-卡拉漢都是英格蘭國腳,他們具備經典高位邊鋒的盤帶能力和撕裂屬性,但並非抱著兩條邊站死的工具人。

在適當的時候,兩人都會選擇深度內收回撤,在中圈附近充當接應點也很正常,這種踢法就具備了銜接屬性,也讓他們的輻射範圍更大、威脅性也更強,如果對方恪守常規盯人策略,容易顧此失彼。

羅傑-亨特

負責得分的強力中鋒是羅傑-亨特與伊恩-聖約翰,亨特是1966年英格蘭奪冠陣容中的主力中鋒(淘汰賽階段),具備空霸的能力,卻也能拿球擺脫完成射門,一氣呵成的成套動作“腳到擒來”。聖約翰是香克利點名買來的蘇格蘭嫡系,屬於精細化的射手,是整個60年代利物浦的殺神級人物。

那個年代中場的權重還不高,即便香克利重視技術能力的發揮,在1960年代中場主要功能還是簡單的過渡。紅軍陣中的史蒂文森就扮演這樣的角色,他更多還是輸出體力去承上啟下,技術水準沒有那麼突出。

羅恩-耶茨與湯米-史密斯包夾吉米-格里夫斯

防線也常年是鐵板一塊,羅恩-耶茨+湯米-史密斯的黃金搭檔是歷史級的,耶茨是後防領袖,一夫當關那種威懾力讓對手恐懼。史密斯則更接近清道夫踢法,防守中錙銖必較很難被徹底擊垮,時常與對方的核心人物長久糾纏。同時他還具備很強的出球能力,是球隊由攻轉守的樞紐發牌機。門將位置10年不曾換人,湯米-勞倫斯一直是他們的定海神針。

當然光有成型的體系與實力派球星,還不足以保證成功,香克利對細節極為看重,這並不是吹毛求疵,從某種意義上決定了最終的成敗:

1.訓練中的細節:前任主帥泰勒的訓練課單調乏味,更注重球員身體能力的強化,長期的跑動訓練讓球員們感到身心俱疲。香克利上任後力主“有球”訓練,取消了漫無目的的長跑,多數項目集中到球場之上,在結合球的情況下完成。

他十分注重球員個人技術的磨鍊,將所謂的“五人制”足球引入日常訓練當中,這種練習強度可能沒有此前大,但可以讓球員得到全方面的鍛鍊。這種科學的訓練方面在那時有開創性,很多球隊至今仍在沿用。

2. “養生”上的細節:一般而言,球員比賽過後去沖澡十分正常,但是香克利的團隊卻認為,大運動量過後需要“冷靜”約40分鐘,等排汗結束毛孔收縮才能開始洗澡。

根據一些專家的解讀,這種方式能夠讓球員們更好地保養身體,減少生病的幾率,也能讓身體充分放鬆不容易受到傷病困擾。在1960年代中期某個成績不錯的賽季,球隊整個賽季只有14人應戰,在沒有換人規則的時代,這幾乎是個奇蹟。

3.培養歸屬感的細節:這也是香克利團隊看似不經意的傑作,他們日常訓練的更衣步驟,被放在安菲爾德球場進行,換完裝備之後才到梅爾伍德基地進行訓練。加上訓練結束之後要返回球場卸下運動裝備,他們每天會有2趟全隊乘巴士的旅程。

香克利更衣室訓話

一般人覺得這多此一舉,球場是比賽用的這樣很耽誤時間,但香克利他們認為,這短暫的巴士旅程與更衣活動,有助於球員之間交流感情,並增強在安菲爾德歸屬感。

事實也能印證著一點,在香克利執教利物浦的15年間,效力超過10年的球員比比皆是,除去伊恩-卡拉漢這類自家青訓精英,像上文提到的耶茨和聖約翰都是如此。

四.香克利1.0時代取得的輝煌成績

1959年底來到球隊之後,香帥的成功並非一蹴而就,他花了3年時間,才在1961-62賽季將球隊帶回了頂級聯賽。此時即便他乃曠世聖賢,也要面對激烈的競爭。

60年代是老英甲的教父時代,曼聯的馬特-巴斯比,熱刺的比爾-尼克爾森,利茲聯的唐-裡維都是殿堂級名帥,也造就了一段史詩級的混戰年代。有一個數據能佐證這種局面,從1959年到1974年,香克利執教利物浦期間,英甲聯賽沒有一支球隊衛冕成功。

1964年利物浦隊全家福

不過他還是很快展現出了自己的能力,升入英甲的第二個賽季(1963-64),紅軍就獲得了隊史上第6座頂級聯賽冠軍。對於5年前還在次級聯賽掙扎,宛如一潭死水的利物浦來說,這段旅程堪稱奇蹟。不過紅軍球迷還有著更大的期待,這也是香克利來到利物浦之初就許諾過的事情:率領紅軍拿下足總盃冠軍,他們此前還從未收穫這座獎盃!

新球迷可能不太瞭解,在整個老英甲時期(1992年之前),足總盃的權重絲毫不亞於聯賽和歐冠,在老派人士眼中無與倫比。只是足球進入金元時代之後,人類與生俱來的逐利性無限抬高吸金賽事的價值,足總盃就慢慢沒落了。

1965年足總盃奪冠後利物浦隊的遊街慶典

香克利沒有讓紅軍球迷等待太久,在拿到聯賽冠軍1年之後,他們在1965年擊敗唐-裡維的利茲聯,隊史上首次捧得足總盃,無論是香克利還是當時的球員,很多人都把足總盃首次奪冠視為生涯最難忘的瞬間。

在香氏紅軍漸入佳境的年代,歐洲三大杯也陸續揭幕,1964-65賽季,首次參加歐冠的紅軍就殺入了半決賽,面對不可一世的歐洲女神“大國際”,他們在主場甚至3-1擊敗了對手。次回合0-3的失利充滿爭議,不過這已經能讓我們側面瞭解,當時紅軍在歐洲的段位是多麼得高。

1965-66賽季,香克利和他的弟子們再接再厲,不僅再拿一座聯賽冠軍,還首次闖進了歐戰決賽。可惜在優勝者杯決賽中,他們遭遇了天神下凡的“西德馬修斯“利布達,最終在加時賽中惜敗多特蒙德屈居亞軍。

從1959年入主,到1966年到達榮譽的準巔峰,香克利花了7年時間重塑紅軍,給這支球隊注入了全新的靈魂,成為了英格蘭乃至歐洲的頂尖強隊,筆者也把這一時期稱為香克利1.0時代。